月亮到底去哪了(不是所有的月都带着感伤)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哀,“流波江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悟仿佛月光下的文人墨客总能引发大致相通的情感——愁情虽然不是所有的月都带着感伤,但不可否认,月亮的确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月亮到底去哪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月亮到底去哪了(不是所有的月都带着感伤)

月亮到底去哪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哀,“流波江月去,潮水带星来”的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悟。仿佛月光下的文人墨客总能引发大致相通的情感——愁情。虽然不是所有的月都带着感伤,但不可否认,月亮的确是人们情感的寄托。

月亮的美带着世间独有的气息,清冷而宁静,如银辉洒落成河,若浮云飘满群山,古今中外,关于月的描写数不胜数,较为出名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但有一句话使我深受震撼,在先秦时期《诗经·七月》中,“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是带月的飞花令,这里的月代表着岁月,世间的更迭,我震撼于先秦这个时期,它实在是太过久远,我震撼于诗经的格调,古人的智慧着实令人钦佩,我震撼于月的魅力,它的魅力与它的美丽共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诗仙李白最高度的评价,虽然他喝的酒度数着实不高,酒量极差,要不然怎会把皎洁的月光当成尘霜呢?不过,我们要承认这样写会更加浪漫。

从年少的“呼作白玉盘”到思考人生哲理的“又闻子规啼夜月”,青莲知道“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是梦幻泡影,所以才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叹,亦如现在的我们,手心里的月光又是多久之前就开始了呢?太白已作古,我却难颂今,如此看来,可叹尔!

清风冷月,各路文章里常见的景色,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写景即写意,作为标准的凄清幽怨的意境代言,明月多出现在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大丈夫的文章中。但是有趣的是往往就是这些大丈夫也用月表达思念,抒发喜悦,亦或是借月之身份浪迹天涯。

比如我们熟知的苏东坡,他曾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句词足见其豪情,但就是这样一位旷达不羁的壮汉也挥笔落下“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不过,毕竟是狂放派文学大家,乌台诗案没有将他打垮,浪漫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浪漫的,浪漫至死不渝,对吧。所以也有了现在广为人知的上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当然啦,像我这样爱惜读者的人自然要帮你们写出下句:“花有清香月有阴”

由此可见,月亮是文化的常驻嘉宾。例如“月出惊山鸟”、“举杯邀明月”、“一樽还酹江月”等,月亮在古诗文中的参与度极高,而且出场的场合是随机的,但这并不是说月亮矛盾,矛盾的可是这些大文豪们,月亮这么美,您怎么会忍心去埋怨她呢?

风花雪月,我写了个遍,但月在这四位中着实是个异类。百搭的性格,按时的上下班,活脱脱一名优质工作者。虽然光辉是借来的,但是,又有谁会拒绝太阳的照耀呢?

如今的我,身处中原腹地,对家人的思念与日俱增,然而,这种感情不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惆怅,更像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期盼,我虽然渴望归乡,但是家庭重任是我坚持不懈的理由。

结语:有时也会沉默无言,那背井离乡的少年最终缓缓地伸开手掌,慢慢地托起了轻柔的月光,望着天空中的那一轮皎洁,今晚月色真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