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

导语

蜀汉第一谋士法正曾经在益州牧刘璋门下做事,但不受重用,后来法正攀上了刘备这根高枝,并在刘备取代刘璋自为益州牧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奇功。

实际上法正和豫让是同一类人,恩怨分明,你投我以桃,我报你以李,都具有明显的江湖豪侠之风。刘璋不待法正以国士,法正又凭什么给刘璋卖命到死?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1)

春秋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历史上的知瑶是晋国的正卿执政,没有两把刷子,他也爬不到这个位置。公元前472年六月,知瑶率晋师伐齐,在犁丘将齐军打得鼻青脸肿,生擒齐国大夫颜涿聚,可见知瑶的军事能力不是吹的。

豫让投奔知瑶麾下,并非是贪图知瑶的权势,否则在知氏被灭后,豫让有一万个理由拜在新执政的赵襄子门下,而不是去刺杀他。知瑶应该是知人善任的,豫让重情重义,能力想必也不会太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豫让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能让文武兼备的晋国正卿宠爱有加,豫让岂是凡品?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2)

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在亲征汉中时,在阵前冒箭雨拼杀,法正也不避危险地陪在刘备身边。以法正恩怨分明的个性,刘备待他如路人,他是断然不会以死相报的。

不能说法正是在刻意模仿豫让,但豫让的大忠大义确实感动了历史,故事的高潮很快就要到来。公元前455年,野心已经极度膨胀、“欲尽并晋”的知瑶,以武力强迫魏桓子魏驹、韩康子韩虔,组成多国部队,向盘踞在晋阳,素来不服知瑶的赵襄子赵毋恤发起强蔟,这就是春秋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形势本来对知瑶非常有利,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多,赵毋恤已经坚持不下去了,但在最关键的时刻,赵毋恤利用“唇亡齿寒”的心理,说服韩、魏两家,对知家反攻倒算,实现了人生大逆袭,一代大卿知瑶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了战国三雄赵魏韩崛起的垫脚石,知家的地盘被三家瓜分。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3)

撇开魏、韩两家打酱油的不谈,赵毋恤和知瑶有不共戴天的死仇。当年知瑶率军攻郑,赵毋恤为副将,知瑶有次在帐中饮酒大醉,对赵毋恤强行灌酒,当场让赵毋恤难堪。

最过分的是知瑶企图参与赵家的废立大事,要求赵毋恤的父亲赵简子赵鞅废掉毋恤。赵鞅当然不会听知瑶的满口柴胡,但赵毋恤由此恨知瑶入骨。这次灭掉知瑶,赵毋恤的复仇快感可想而知,他在极度的兴奋中把知瑶的人头砍下来,做成酒器,在人群中四处炫耀。赵毋恤是复了仇,可他对知瑶尸体的污辱却深深伤害了豫让,知瑶得罪赵毋恤,那是他们之间的恩怨,和豫让无关。豫让只知道知瑶待他如国士,如今恩主死后被辱,作为知家最受宠的臣子,豫让岂有坐视之理?为子死孝,为臣死忠,这是为人的本分。豫让唯一能做的,就是复仇,用赵毋恤的一条命来报答知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故事进展如何?豫让为何要以死殉义?

故事的过程很简单,豫让用易容术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待罪的奴仆,怀揣一枚利刃,趁人不备,混进了赵毋恤家中正在装修的豪华厕所里。豫让假装在粉刷墙壁,等着赵毋恤自投罗网,没想到赵毋恤太过敏感,一眼就看出这个奴仆有问题,让身边人拿下,果然搜出了一枚利刃。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4)

豫让要以死殉义,尽人臣之忠,其实心存大义的,还有他的敌人赵毋恤。豫让刺杀自己,赵毋恤有一万个理由杀死豫让,赵家门人也劝家主除掉豫让,但赵毋恤很大度地赦豫让不死。理由是“彼义士也,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士”。当然,不能排除赵毋恤以赦豫让树立自己仁慈形象的嫌疑,但反过来说,豫让刺杀赵毋恤,也不是图一个江湖忠义之名吗?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赵毋恤释放豫让后,豫让并不感恩,反而用自残的方式折磨自己,改变自己的外形、声音,准备再次刺杀赵毋恤。豫让把全身涂满了黑漆,导致皮肤溃烂,甚至把烧红了的炭放在嘴里,造成声带嘶哑。

豫让的朋友看到后,问他何苦自残,知瑶已死,你为他报仇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在赵毋恤门下,必能得到重用,做人不能不识时务。豫让说得斩钉截铁:我明知事必不成,但我受知伯厚恩,必以死报之,让后世那些食主之禄却背主求荣的小人们羞愧至死!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5)

为何说豫让的大义凛然是愚忠的表现?

从人性私的角度来看,豫让这么做,是在求死,准确地说,是在求名。只是问题在于,如果心无大义,一般人不敢以死求这样的命,文天祥是以死求名,但这样的求名,又有几人敢做?

豫让再次刺杀赵毋恤于桥下,结果又被赵家门人活捉,激怒了曾经放他一马的赵毋恤。赵毋恤有些愠怒地责问豫让:“你当年也在范氏和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和中行氏被知瑶所灭后,怎么不见你为他们报仇,偏偏要为知瑶报仇,何故?”

豫让对赵毋恤的回答,字字滴血,感人肺腑。范、中行氏待豫让如路人,豫让当然不必为他们复仇,知瑶待豫让如兄弟,恩宠有加。豫让连番刺杀赵毋恤,就是要以死报答知瑶当年对他的知遇之恩。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6)

豫让向赵毋恤提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要求,他两次行刺赵襄子,论法当死,但如果不报于知伯,他死不瞑目。“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赵毋恤的回复同样感人,“义之”,赵毋恤是一代雄杰,如果这点度量都没有,干脆别在江湖上混了。

豫让的忠诚感动了曾经对知瑶恨得咬牙切齿的赵毋恤,他脱下袍服,让侍从高高举起,权当是赵毋恤本人,请豫让举剑刺其衣,也算为九泉之下的知瑶报了仇。豫让泪流满面地挥舞着利剑,朝着袍服连刺三下,《战国策·赵策一》对豫让刺衣的桥段写得简洁而震撼人心。

同样是死,专诸和要离的死可以说轻如鸿毛,不甚值钱,但豫让的死却重于泰山。不过有种观点认为豫让为知伯报仇是愚忠,甚至是奴性的表现,此言大谬。豫让报的是德,知伯待他如兄弟,他自然要还报兄弟之德,这是人世间最感人的大义之一。能说文天祥为宋殉国是不识时务吗?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殉国的将士呢?他们也不识时务?

豫让第一次行刺为何被发现(历史上的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7)

结语

豫让以身先死,出演了一场以个人对抗国家强权的威武剧情,并且提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口号:“士为知己者死”,豫让的这种为知己者死的英勇精神,这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形式和仪式的伟大胜利。

连处于反面角色的敌人赵襄子也表现得十分高尚,赵襄子脱掉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死在石桥上,后人把这座桥叫做“豫让桥”,桥至今还在。后人赞美了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美德,喜欢凭吊怀古的后人,都来此凭吊豫让,以此来歌颂豫让的精神。所以豫让究竟是愚还是忠大家自有评判。

参考文献:

《士为知已者死》

《不畏强权的豫让,最终为知己而死,实乃壮哉》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中国人报恩起来太豁得出去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