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昊陵庙会的由来: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1)

淮阳太昊陵庙会是一种关于伏羲崇拜的民间群体性信仰活动。

太昊陵全称 “太昊伏羲陵”,在淮阳城北1公里处。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初三,这里都进行祭祀人祖伏羲的大型庙会,数以百万计人次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朝祖进香。

相传农历二月十五这天是人祖的“生曰”,庙会达到最高潮,人多时达到20多万。

传说当年孔子在陈(今淮阳)讲学时,人们在蔡河里发现一个巨大的人头骨,就向孔子请教。孔子告诉大家,这是人类始祖伏羲氏的。

于是,人们就将这个头骨厚葬,并立庙以祀。年复一年,来这里祭祀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来时都要带上家乡的一抔土,伏羲陵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关于伏羲和神农都曾在这里建都的记载。

太昊陵庙会的特点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2)

太昊陵庙会的习俗,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浓郁的原始崇拜色彩。

太昊陵庙会的祖先崇拜建立在人们缅怀祖先的丰功伟绩上,主要体现为对伏羲氏的敬畏。人们皆称伏羲氏为 “人祖爷”。这位具有奇异相貌的先人,不但带领人们开创了物质文明,而旦还带领人们开创了精神文明,井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有专家考证,伏羲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的总称,后人为了表现对前辈的敬仰,就将某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与氏族合并起来相称了。

有许多史料证明,确实有过伏羲氏这一原始部落在中原地区活动,并且为中原地区的文明开发作出了积极而伟大的贡献。

在淮阳太昊陵的统天殿中的伏羲塑像为坐式,高5米许,上身着黄色兽皮,下身着草叶,赤双脚,双手托八卦,头上生有双角,这象征着一角顶天,一角擎地,其功业无可比拟。

与其说这是神话中的创世英雄,不如说这是普通劳动者形象的光辉写照。

在神话传说中,伏義氏的伟大业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抟士造人。

传说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的时代,伏羲氏与女娲一起抟土,创造出了第一代人民。

第二,是创立了八卦。伏羲氏第一次让符号成为科学的重要载体,而县以此达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充满了在幼稚天真思维下的科学探索精神。

如“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第三个方面的功绩才是形成后世人们对其崇拜的直接原因,即“制嫁娶”等。这些活动确立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对人民群众生活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太昊陵庙会上的民间文艺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3)

太昊陵庙会上的泥泥狗、经挑歌舞,包括讲经、唱经和娱神秧歌小调等民间文艺,就是在庙会中呈现出的朵朵古老的艺术奇葩。

在太昊陵庙会上,泥泥狗是一种特殊的“灵物”。它不但可以“入药”更重要的是作为具有敬祀意义的观赏。还有一种可以吹响的埙,有小孔可以调节气流,奏出动听的音响。其形状如同葫芦,民间称之为 “独葫芦”或“叫吹儿”。

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乐器,将它与原始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埙比较,就可以发现它在信仰和崇拜中的特殊意义。

事实上它是古代葫芦崇拜的表现,因为葫芦多籽,繁殖茂密旺盛,葫芦又同于怀孕的妇女或男性生殖器。在这种基础上,葫芦才成为人们重要的崇拜对象。

这种意义延伸进绘画、雕刻、雕塑和儿童玩具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民间艺术之中,使庙会的古朴意义更为浓郁。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4)

泥泥狗又被称为 “天狗”,是动物崇拜的产物。

它并非单纯的以狗为表现内容的,而是包括众多的动物,诸如猴、虎、鸟、鱼和泥人等。无论它源于狗崇拜,还是源于人祖抟土造人传说,淮阳泥泥狗与信仰和崇拜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或者说它表现的内容是信仰和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它体现出了图腾的特点。

泥泥狗以黑色为底,饰以白、红等色彩。黑色意味着龟蛇崇拜,红和白则意味着生命、生殖崇拜。泥泥狗体现在龟蛇崇拜基础上的生殖崇拜,从泥泥狗的造型方面即可明显地看到。

在泥泥狗中,变形是其最主要的特色,也是最主要的内容。

就其类型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猴,一 是鸟。正是这两种主要类型表现出女阴崇拜、高禖崇拜等具体内容。

猴变形主要体现的就是女阴崇拜,鸟变形体现的则主要是男根崇拜,或称郊禖。

猴变形就是狗变形,主要有四不像、八大高、两头猴、草帽猴、猴头猴、人面猴以及抱桃猴和盘脚猴等。

其中,两头猴和其他连体动物的形状,可以看做性交-- 雌雄交配,即对生殖的崇拜。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5)

人面猴最为特殊,两只手臂非常长,盘腿或曲腿,在阴部着红、白两种色彩成花的形状,突出其阴部在古代,生育和生产联系紧密,女性的性器官象征着生命的创造,也象征着五谷的丰产丰收,因而在这里就有了十分特殊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阴崇拜是十分庄重、严肃的,具有圣洁和崇高的意义。

鸟变形中主要有鸡和燕,以及斑鸠等人们熟悉和喜爱的飞禽。

在淮阳泥泥狗中,那些高耸的鸟形象征着男性生殖器,体现出强烈的生殖意识,没有丝毫的淫秽色彩,与女阴崇拜一样,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追求,象征着旺盛、奋发。

太昊陵上的民间歌舞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6)

太昊陵庙会上的经歌和担经挑等民间歌舞,成为庙会的又一重要特色。

经歌出现的历史大大晚于担经挑。担经挑的形成和演变经过了一个由原始巫术到宗教影响再到娱乐、感情发泄的发展过程。担经挑又称作“挑花篮”,其表演者一般为中老年妇女。

据说太昊陵庙会上的担经挑起源颇早,是为了敬祀“人祖奶奶”,是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歌舞。表演的人数在三人以上,另有一人打竹板,众人合唱,舞者来回串走,或舞成 “8” 字形。

经挑的样式一般有龙凤型、狮子老虎型、牡丹花型、宫灯型和宝瓶型等。最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大昊陵庙会上的担经挑,舞者全身服饰多是黑色,偏大襟,肥裤即大肥裤,裹腿,头缠一条近两米长的黑纱,黑纱下面缀有穗子。舞到高潮时,舞者背靠背,互相摩擦。

在很多经歌中,唱诵的形式很多,有的以诵的形式传唱,有的在演唱时伴以花篮舞,形成经挑歌,有的则独唱和合唱相混。

诵的人数很多,乐器以打击乐诸如锣、鼓、铙等为主,节奏紧快,声势宏大。经挑歌的曲调属于中速,每两句之后都要夹一段咏叹调,每一段之后再唱更长的叹调,如此反反复复,形成一个神圣、幽雅的氛围,表现出太昊陵庙会所特有的崇拜人祖的热烈情感。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7)

意义

作为有关伏羲崇拜的民间古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是一个典型,这里诸如“白龟池”“画卦台”等神话胜迹增加了神话传说的可信性和审美特征。

作为庙会文化中的伏羲崇拜,既存在子中原地区的汉民族中,也存在于一些少数民族之中,如西南地区关于伏羲和女娲以及葫芦崇拜等民间文化现象,说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影响和交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