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地质学家是谁(早年曾得到孙中山接见)

文/徐永超

回顾李四光的一生,参加革命也好,一心治学也罢,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救国梦想。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在湖北黄冈。其父李卓侯,是四乡五里有名的教书先生。他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培育人才无数。

李仲揆自幼聪明过人,而且特别喜欢做手工。他曾经用​一截铁皮制作了一艘轮船模型。引得左邻右舍夸赞:"仲揆这孩子有志气,现在造小船,将来造大船!"

1902年,李仲揆独自一人,来到​武昌第二高等小学堂读书。在填写入学报名表时,他误将年龄十四写到了姓名栏。他急中生智,把十改为李,又看到大厅牌匾上有"光被四表"四个大字,就在四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 "李四光"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


古代的地质学家是谁(早年曾得到孙中山接见)(1)


在学堂,李四光刻苦攻读,成绩名列前茅。1904年,李四光获得官派留学生资格。同年,进入日本的弘文学院读书。这所弘文学院,是一所专门接纳中国留学生的学校,陈天华、黄兴、马君武、杨度、林伯渠、张澜、杨昌济、鲁迅、陈寅恪等都有在此求学的经历。在读书期间,李四光认识了日后鼎鼎大名的宋教仁和马君武。通过这两位学长,李四光不但加入了同盟会,还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

中山先生见他年纪尚小,就问他为什么加入同盟会。李四光大声说:"要革命,不要改良!"孙中山闻言,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这很好。同盟会的工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人准备回国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君主专制;另一部分人准备在中华恢复后,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富强起来。现在,你年龄小,不必急于投身锋镝之间。我希望你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孙中山这番话,成为李四光走上科学救国之路的动力。1907年,他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主修船舶制造,想着将来为国家造大船。1910年,学成归国的李四光来到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

教学期间,他始终坚持从事革命活动。当时,武昌城里,有文学社、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正是在他的斡旋下,这两个革命组织才在起义上达成了共识。尽管武昌起义时,他还在北京参加留学毕业生的全国统一考试,没有亲自参与其中,但他也是一个对革命有贡献的人。


古代的地质学家是谁(早年曾得到孙中山接见)(2)


民国政府成立后,李四光一度担任湖北军政府的实业部长。然而,随着政局的动荡,李四光被迫去职。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担忧,他远渡重洋,前往英国留学。

在日本,李四光的专业是船舶制造,但实业部长的经历告诉他,中国更缺乏矿产开采和冶炼方面的人才。所以来到英国后,他选择进入伯明翰大学钻研起地质学。只用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门外汉,进入到地质学的最前沿!

1920年,李四光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同年秋,正式成为北大地质系教授。他讲课极为认真,每次课前,都会备足各类岩石标本和操作仪器。他经常对学生说,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迈出的每一步距离都要相等。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走路不紧不慢,迈一步就是0.85米,日子长了,学生们只要见他走路的模样,就能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出他。

1927年11月,李四光奉命前往南京,筹办地质研究所。第二年,研究所正式成立。为了它,李四光倾注了不少心血。1939年,李四光出版了《中国地质学》一书,整个地质学界为之轰动。在书中,他以翔实的材料证明中国经历过第四纪冰川。还分析,华北平原可能有大量石油。


古代的地质学家是谁(早年曾得到孙中山接见)(3)


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他与众多科学家一道,在重庆沙坪坝创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李四光任监事长。第二年11月,李四光离开重庆,前往南京。1948年,李四光前往伦敦,参加在此地举办的国际地质学家大会。

1950年5月,李四光回到北京。此后,李四光开始主持地质部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在他的推动下,一批批储量丰富的油田被发现,从而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发展核工业,他带人到野外四处勘测,终于找到了品位高的铀矿床;为了减少大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他投入到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李四光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1971年,李四光病逝,享年82岁。去世前几天,他还和海洋地质考察队的负责人探讨如何在渤海中找石油。

伟哉,李四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