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下的支教时光(溪山耳语山川相遇)

鸣沙山下的支教时光(溪山耳语山川相遇)(1)

鸣沙山下的支教时光(溪山耳语山川相遇)(2)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本期溪山耳语溪溪想跟你们分享贵大人的支教故事。大学生支教作为高校公益活动主要形式之一,其积极意义在于增加社会责任感、改变就业观念和提升综合能力。这一期我们就来走进他们的支教故事,一起感受好文的温暖。

王松:让支教之花开得灿烂

文学与传媒学院 覃诗淇

公共管理学院 高秀娟

“这一年,我们亦师亦友;这一年,我们一路同行,再会了,孩子们。”2019年8月,王松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走向尾声,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作为告别。他说,扎根乡村一年并没有想象中的“艰辛”,反而如梦一般过得太快。

2018年7月,王松从贵州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毕业,一个月后,他前往贞丰县鲁容乡支教。这一年,他走遍了鲁容乡7个自然村,教了160多个孩子数学和历史,扎扎实实扎根基层。他用一年的时间,让贫困村的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成了他们心中最好的老师,也得到了贞丰县副县长匡忠畅的肯定: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红红火火。

回想起刚到鲁容乡,正值暑期,空气里热浪滚滚。一进鲁容初级中学,王松便去了解当地的教育现状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鲁容乡的教育水平在黔西南州属于中下水平,而鲁容初级中学的现状是师资人才稀缺,一师多任,在这样的教育条件下,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十分薄弱

王松负责教授初中数学和历史,共三个班160多名学生。起初,他计划在短时间里将所有知识教授给学生,可面对连乘法口诀都未背熟的学生时,王松有些沮丧。“后来学校的老教师告诉我,教学要循序渐进,针对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开展,不能想当然。”为了让教学效果更明显,王松便改变教学计划,决定一堂课只教授一到两个重点问题,夯实学生们的基础,再逐步深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学会。

除了上课,王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备课上。“我一周13个课时,平均每天两到三节课,课时不算多,但备课难度很大,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更多的精力。”为了保证45分钟的课堂足够充实,王松将教辅资料翻了个遍,到后来,初中三年历史课的每一个细小知识点,他都能轻松背出。同时,在不断根据现实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不断与学生们接轨磨合的过程中,王松的责任感也更强了。“到了支教后期,一个学生对我说,他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好回报。”王松说。

谈起支教时光,王松有着讲不完的回忆:北盘江滚滚东流的江水,鲁容天空的璀璨星光,遍地盛开的百香花,孩子们路过时的一声老师好……课堂上,王松是认真负责的老师,课堂外,他是和孩子们一起打篮球、一起聊天、为他们送庆生礼物的大哥哥。

王松认为,支教被赋予的是“意义”。“支教的意义在于,能够为孩子们带去一扇窗,一扇通向大山外的窗,窗外面是新知识、新希望。”他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

准备了3个月,王松带领支教队开展了“志存高远 · 筑梦之旅”鲁容青少年天文科普夏令营活动,为的是让孩子们看看山外的世界,激发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的渴望。王松说,虽然辛苦,但很值得。他们组织鲁容乡80多名中小学生前往贵州大学、省科技馆、平塘FAST射电望远镜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孩子们写了心得体会,我看到了他们的感恩和梦想,感恩外界对他们的帮助,梦想走出大山、改变未来。”

王松说,其实在支教中,获得成长的不仅仅只是孩子,还有自己。支教需要沉淀内心,戒掉浮躁。王松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但支教后,他的内心更加沉静,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现在,王松又回到学校,成了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支教对我人生的意义非常大,我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去爱、去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我也从他们身上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单纯的快乐。”王松笑着说。

支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承担责任、奉献社会,更是一场自我修炼,自我成长之旅。“我有点支教 ‘上瘾’ 了。”王松说,“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次站上讲台。”

石英:以梦为马,逐梦人生

外国语学院 石英

初时不识,末时感激。2014年9月,和所有大一新生一样,她带着几分迷茫与憧憬,如愿进入贵州大学学习。她没想到的是,在这个平平常常的校园里,她已经不知不觉度过了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同时也收获了支教路上的珍惜岁月。2020年,这是她在贵州大学的第六个年头,也是她不忘初心,坚持支教的第六个年头。

暖心支教,满心欢喜。从距离学校最近的贵阳市盘江小学,到距离最远的从江县银平小学,时间短则半月,长则一年……入校6年来,她从未曾停止过步伐,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在支教的道路上前进着。

本科一年级开始,她便申请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期支教队,每周定期前往贵阳市农民子弟兵小学为孩子们义务带去丰富有趣的英语趣味课堂;本科二年级暑假的时候,她参与贵州大学“三下乡”活动,前往从江县银平小学进行短期支教,在那里既经历了罕见的38度高温,也第一次因为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成功帮助他们考上大学;本科三年级,她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前往泰国曼谷给国外的孩子们上课,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也是她为了让她教的孩子们都能走出山区、出人头地所作的进一步努力;本科四年级,她没有和其他毕业生一样,一头扎进就业的茫茫人海,相反,她毅然决然选择加入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前往黔东南州丹寨县兴仁中学义务支教一年,在那里,她终于找到自己多年支教坚守初心的由来。

志愿中收获,公益中成长。加入研支团支教以来,她和队友们充分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积极寻找、联系社会资源,成功为丹寨县四所中小学募集到各类物资,含暖冬衣物、保温杯、净水器等,总价值近40万元;通过深入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成功牵线社会爱心人士对学生进行长期资助,助其完成大学梦;此外,他们还经过多方努力,在该支教地设立了多个长期奖助学金,在广大师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作为贵州大学与支教服务地的桥梁和纽带,她们打造了“纸短情长”“微心愿”“花蕾护航”“游学”“暖冬行动”等数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特别是“七彩假期活动”,受 到各级团委和服务学校的多次称赞,她本人也荣获了当地“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每天六点起床自发带领孩子们晨读,每天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带孩子们一起努力,她是孩子们心中最亲爱的英语老师,也是前辈老师们眼中最努力的新一代教师,更是队友们心里最当之无愧的支教人!

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行。如果你要问她为什么在这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加入研支团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为什么偏偏留恋这份平凡的工作,她会骄傲回答:她生于贵州,长在黔东南,从农村努力奋斗走出山区,现在又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庞,听孩子们甜甜地唤她一声——石老师!这就是她坚守初心最大的幸福。

六年前种下的梦想的种子,如今已经开出灿烂夺目的花,感受着生活,她一步步在努力、在成长,对未来的信心也变得愈发坚定:以梦为马,逐梦人生,她坚信自己能够在这浮华世界为山区的孩子们辟出一片阴凉,坚信自己可以不负众望实现理想,更坚信自己会在今后的生活与职业中创造出属于她的辉煌。

本期溪山耳语复制链接搜索收听:

https://mp.weixin.qq.com/s/iYlL5xmqdgRUVN1MGc5m9Q

人生不止诗和远方

溪山耳语,把美好说给你听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期的精彩推文

如果你觉得我们做得好

记得点在看或者转发给其他人哦

如果有好的文章和想法

欢迎投稿告诉溪溪哦

鸣沙山下的支教时光(溪山耳语山川相遇)(3)

newspaper@gzu.edu.cn

鸣沙山下的支教时光(溪山耳语山川相遇)(4)

播音:杨步云 李凌洪

编辑:袁鑫宇

责任编辑:刘天宇

审校:张蝉

编审:文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