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

辽报君说

去过了沿海、沿江大城市,又转战了小山村,第三站辽宁日报《铁纪·铁流》报道团队的四位女记者要去的地方,说出来吓你一跳!她们要重走长征之路,有勇气吧?

红军翻越夹金山听说过吧?湘江战役听说过吧?四渡赤水听说过吧?遵义会议听说过吧?这些地方,她们可是都去过了。

大家都读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诗句,这是拥有坚强意志的伟人和红军战士的豪迈情怀。对于这些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视万水千山若等闲可并不容易,虽然一路上的物质条件比当年不知改善了多少倍,毕竟还是充满艰辛的。她们受得了这苦和累吗?会有什么特别的经历呢?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触?听她们一一道来。

纪念碑上的台阶

4月10日上午,报道团队来到位于延安市西北部的吴起县。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这里会师,结束了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是在这里,毛泽东部署和指挥了吴起镇战斗,歼灭了尾追之敌一个骑兵团,击溃了3个骑兵团,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1)

吴起县县城中心,竖起一座高高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当地人告诉记者,碑址的位置就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最后一场战役——“切尾巴战役”遗址处。

纪念碑位于高处,要走过一层层台阶才能走到碑前。远远地看,在一层层台阶中间是从下通到上的黑色大理石。记者本以为是为了美观才如此设计,可走到近处才发现,大理石上雕刻着红军长征期间各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记事。从下到上,记者们边上边读刻在台阶上的文字,感觉长征之路就在脚下。用十几分钟就走完为期两年的长征路,看似简单的几十级台阶,记者们的心里却经历了万千波澜。

以英雄命名的县城

去吴起县的路上,经过了两个名字很特别的地方,一个叫志丹县,一个叫子长县。这两个县都是因人得名的,都是陕北人民永远难忘的革命烈士,一个是刘志丹,一个是谢子长。

随行的司机介绍,每年,都有人租车特意从西安到志丹县和子长县参观红色景点,祭奠两位为中国走向光明做出极大贡献的两位英雄。尤其是志丹县,每年来的人更多。

对刘志丹的事迹,去之前记者们的印象只是书籍和论文中的描绘和评价,到了陕北,他的形象不仅更加高大,而且变得鲜活。记者采访到一位79岁的老人,提及同乡刘志丹,老人老泪纵横,讲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刘志丹遵守党的纪律,爱护苏区百姓的感人故事。

1936年,刘志丹牺牲后,毛泽东评价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为他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的出生地志丹县原本叫保安县,1936年6月,为纪念牺牲的刘志丹,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这个名字沿用至今。80年过去,人们依然记得这位苏区好干部。

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2)

在吴起县,偶遇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6岁的孩子来参观。妈妈陈昕告诉记者,女儿冯晨雅非常喜欢这里,每周末都得来一趟。

6岁的孩子为何喜欢来长征胜利纪念碑?小姑娘为记者揭开了谜底。原来,幼儿园曾三次组织小朋友来参观。每次,解说员阿姨都会给大家讲很多的故事。有的是男生们喜欢的打仗的故事,有的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有一天,冯晨雅放学后问爸爸妈妈知不知道杜梨树的故事?爸爸妈妈茫然地摇头,从来都没听过这个故事。这让冯晨雅有些得意,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陈昕说,那一天,突然觉得孩子长大了。

之后,冯晨雅很喜欢来纪念碑,有时还和妈妈一起边走边读石阶上的字。“与日本动漫相比,长征的故事值得每个中国人记在心底。我们能生活在长征经过的地方,是件多么荣幸的事。六岁的娃娃能有这种想法,我们当家长的很欣慰”,陈昕这样对记者说。

一名当过兵的司机

4月14日晚上,记者们到达了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天要去会宁,也是长征中的重要一站。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天降暴雨,是否还如期出发?大家咬咬牙,走!

租车公司很体贴,特意换了一辆吉普车。开车的司机解释说,暴雨天上路,吉普车更安全,看你们此行这般坚决,老板临时决定免费为你们把车升级了。

一路上,雨越下越大。尽管雨刷器不停左右摇摆,前方的视线仍很模糊。好不容易到了会宁,堵车却十分严重。司机下车一看,原来到会宁会师纪念馆的必经之地上正在修路,再加上雨天泥泞,十分难走,司机们望而却步,纷纷掉头。

看到我们焦急的样子,司机犹豫了一下,继续前行。时而陷入泥坑,时而车轮打滑,吉普车在不足千米的路上“蠕动”了一个多小时才成功脱险。

到达纪念馆,记者们兵分三路,有的采访专家,有的进行海采,有的展馆拍照,忙活了小半天才结束。赶紧回兰州!还有专家在甘肃省博物馆等着我们呢。

把我们送到博物馆时,已经接近下班的时间,但总算是赶回来了,大家对司机师傅一路的辛苦千恩万谢。他也很感慨:”在这么的天气里出车,不光辛苦,车也祸害得够呛,要是搁在别人身上,怎么的也得再加点钱的。不过,我是当兵出身,你们采访长征,我听着就感动,啥也别说了。”

第二阶段的讲解员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3)

在会宁会师纪念馆,记者看到漂亮的讲解员张婷站在角落里背诵解说词。一个有三年工作经验的讲解员还不熟悉解说词?对于记者的疑问,张婷笑着说,“您说的是初级阶段,讲解词上写什么就说什么。我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了,要树立自己的风格,对观众普遍感兴趣的部分要查资料加内容。”这不,张婷自己又写了一个版本的讲解词,准备下午给观众试讲呢。

记者注意到,每个讲解员都一袭军装,英姿飒爽十分精神。张婷说,刚上班那会儿还挺爱打扮的,夏天时有一次带着手镯做讲解,被领导看到后批评了一顿。领导说,你穿上这身军装,代表的就不是你自己。你讲的是长征如何艰苦,战士们不但吃不饱穿不暖,甚至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让观众看到你带着手镯,他们的注意力会转移的。

从那以后,张婷一直穿着朴实,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讲解上。现在,她已经是馆内最优秀的讲解员之一了。

又遇“歪果仁”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4)

甘肃省博物馆里有个“红色甘肃”展厅,里面展出一部分关于长征的内容。有一位观众,又是拍照又是记录,看得十分认真。记者上前采访,他立即先来了一鞠躬,把记者造一愣。原来,他是位韩国游客,名叫尹准汉。

上次在嘉兴南湖博物馆采访到加拿大的Michael Ottawa,没想到这次又遇到了来自韩国的朋友。

这位在中国做过留学生,又在中国工作、生活十几年的尹准汉,可是个中国通,操着一口流利的京腔普通话,完全听不出是一位“歪果仁”。

对于长征,尹准汉谦虚地说自己了解得不多,但看过一些有关的影视作品和书籍。他说许多外国人都写过长征,包括斯诺、哈里森等世界知名的人,包括现在也有人重走长征路写长征,这说明长征确实是举世闻名的壮举,长征精神值得全世界赞颂。尹准汉还说,虽然许多人在长征中牺牲了,但他们如果知道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得这么迅速,一定会很欣慰的。

报道组特别鸣谢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一直是记者们计划参观的地方。可是由于当地正在修路,再加上纪念馆正在重新布展中,只好遗憾地与它失之交臂。好在,纪念馆资料征集研究科科长赵王林一直用微信与记者保持联络,真诚地介绍着馆内情况。

赵王林告诉记者,纪念馆建成于2006年。由于原展内容形式单一,与其他红馆雷同,不能充分展现哈达铺的历史地位,加上展览陈旧,不能满足宣传教育的需要,所以从2012年开始,馆内就着手新展览陈展工作。布展工程现在已经进入尾声,将在10月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举行一个开馆仪式。

2014年进入纪念馆工作后,赵王林系统接触了关于长征在哈达铺的历史资料,深刻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风范,折服于他们见事高远、沉着指挥的高超智慧,所以对纪念馆特别是红军长征在哈达铺那一段历史发生了浓厚兴趣并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给赵王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馆内收藏的一把铜勺。长征到哈达铺时,周恩来患有严重的阿米巴肝脓肿,是陈赓和杨立三等人把他从草地里抬出来的。经过哈达铺中药店一位叫畅通的老中医的精心诊治,才见好转。周恩来对畅老先生十分感激,但摸遍全身没有一件值钱东西,就把随身携带多年的一把铜勺赠给老先生作为纪念。老先生看到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最初坚辞不收,后来周恩来说不是抵药费,只是留作纪念,才欣然接受了下来。如今,这件历经岁月打磨的物件静静地躺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柜里,铭记的是长征中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哈达铺人民对红军的感念。

虽然素未谋面,却已获助多多。在此,报道组特别向赵王林老师致谢。

语言不通采访难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5)

宝兴县住着许多藏民。走在路上,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藏民用藏语交流。这为记者的海采带来很多不便。采访时,不是记者说话对方听不懂,就是藏民说话记者听不明白。唯独有两个字,藏民们都听得懂,那就是“红军”。记者问:知不知道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故事?与当地老百姓相处得怎么样?藏民们大多眼前一亮,竖起大拇指重复说,“红军!红军!”

总算遇到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勉强能说几句汉语。她的名字,记者实在听不懂。她说,小时候听长辈们说过红军翻越夹金山时,不随便进藏民家,对寺庙进行保护,还从欺负干人(当地人对穷人的称呼)的土司那夺回土地和粮食,让藏民真心感到红军对干人好。记者问道,对今天的共产党有什么样的看法?老人想了想,双手合十,表情真挚地鞠躬,说了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说不出但全都做得到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6)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7)

在宝兴县,县宣传部副部长任江和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宣文热情地向记者介绍了长征经过夹金山的情况。他们都认为,宝兴人继承和发扬了长征精神,踏踏实实建设家乡。

当记者问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两人都表示:这问题太深奥了,还是请专家来回答吧。但是随后,当他们这些们遇到的几次自然灾害,特别是2013年的地震时,这现实意义就来了:“党员干部从来都冲在前面,没有人缺席,而是争先恐后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去值班。这算不算是长征精神的影响呢?”

解说员李璐君说,这几年,不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纷纷走出宝兴,到大城市工作,但自己一点不羡慕。她觉得,尽管经历过这么多次的自然灾害,但宝兴县的天最蓝,水最清,宝兴人也最朴实。“我们虽然说不出什么豪言壮语,但每次遇到困难,我们都全力以赴保护家乡。绝对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云中穿行的难得经历

4月24日早晨,天下起蒙蒙细雨。记者们租车从遵义前往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坐上车不到10分钟,司机把车停在路边歉意地说,对那边的路不熟,你们还是换辆车吧。

下车,撑着伞拦下一辆又一辆出租车,司机的答案几乎都是“路不熟”。40分钟后,终于有一位司机说,巧了,过去我在习水县开货车。

一路上,司机给记者当起了导游。听闻其他几位司机都对习水路况不熟,小伙子骄傲地说,“往习水开,那是勇敢者的游戏,可不是谁都敢去的。有一段路特别难走,很多人开到那里腿都软了。”

一路上,看到好几起交通事故现场。司机说,雨天路滑,加之山上雾气大,能见度低,发生车祸是常事,有经验的司机走到这一段都要慢慢开。

又走了一段,司机突然向右并线,车速慢了下来。司机让记者往左边看,原来,正在行驶的路是在两座高山上架起的窄桥。下面是万丈深渊,冷不丁往下看一眼,心就呯呯跳。

回程时,天空终于放了晴。司机说,其实你们可能这一生就来这里一次,感受一下云中穿行也是难得的经历。

讲纪律的工作人员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8)

到达四渡赤水纪念馆时,正值午休时间。馆里没什么游客,记者就与门口的保安攀谈起来,可没聊几句,一位工作人员就从馆内走出来,严厉地批评了保安。

一问才知道,为了防止历史被歪曲,纪念馆有严格的纪律规定,不是对历史非常了解的专业研究人员,不允许接受记者的采访。

为了不让保安为难,记者连忙解释,只是随便聊聊感受,不涉及具体史实,但这位工作人员坚持说,那也不行!

虽然碰了钉子,但记者却很理解这位表情严肃的工作人员,她的“不近人情”其实是对自己家乡历史的一份敬畏,敬畏历史的人值得尊重!

采访到遵义史学大咖

费侃如的名字在遵义史学界,那叫一个响亮。一路采访,提起这位遵义会议纪念馆前馆长,没有人不知道似的。可这位老人现在除了专心做学问,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为此,记者反复与馆内工作人员沟通,最终,费老同意见一见这几位来自北方的记者。

为了不在这位史学大咖面前露怯,记者高爽连夜读了不少费老多年来发表过的文章。采访当日,她一次次引用费老文章中的观点,让费老刮目相看。他开心地说,看来你认认真真读了我不少文章啊。

之后,原定半小时的采访时间被延长到一个半小时,费老从抽屉里拿出自己心爱的茶叶,亲手为记者泡上。临行前,还用手机请办公室工作人员为自己和记者拍摄了一张合影。

看来,事先做足功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有多年采访经验的记者高爽给年轻记者上的最好的一堂现场教学课。

会利用资源的黄老师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9)

黄先荣是遵义长征精神研究会会长、贵州红色旅游首席专家。他很忙,记者打电话预约采访时,黄老师一直没接电话。直到晚上,他才打回电话说,下午一直在讲课。对于采访时间,黄老师说,讲课和各种社会活动已经排到下个月,只能利用活动后的时间接受采访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记者在遵义一家书店的读书日活动上终于见到了黄老师。当日的活动,请了几位当地名人分享读书体会,黄老师是特约嘉宾。他在现场讲的也是自己的读书写书经历,读的是长征的书、写的是长征的故事。看来,长征就在他的心里,无论什么场合,这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

活动结束,黄老师接受记者的采访。当问到为何写了这么多关于长征的作品,黄老师半开玩笑说,因为我会利用资源啊。黄先荣是仁怀人,长在赤水河边,守着红军渡口,听着红军故事,这片被红色文化浸染过的地方,影响着他的成长。

真正让黄先荣对红色文化感兴趣,得从他到旅游局工作说起。那时候,黄先荣经常陪客人参观红色景点,时间长了,他发现讲解员的讲解往往和客人的需求不尽吻合,除了讲解比较枯燥外,许多游客提出的“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讲解员常常回答不了。

如何把长征讲成吸引现代人的故事,用口头文化讲述这段红色历史,对长征文化进行一种大众性、普及性的传播,让大家在游玩中获得精神洗礼呢?黄先荣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希望从旅游文化的角度上想些办法,讲传奇,讲故事,把枯燥的东西变成一种大众文化。

2003年,黄先荣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后,开始全面学习长征的历史。他收集了大量的红色书籍,四处走访健在的老红军和相关文史专家,积累了大量的红色素材。因为担任过市文联主席,黄先荣的写作功底扎实,他把故事一个个写下来,很多人因此对长征更了解。

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地方

史上最睿智的官方策划(策划没步步惊心)(10)

到桂林市兴安县采访湘江战役纪念馆的路上,随处可见县宣传标语——两次改写中国历史的地方。

这两次,一次是秦始皇在此地开凿人工运河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实现了他统一全国的伟业;第二次就是长征期间著名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最惨烈的一战,3万红军战士血染湘江,当地老百姓在战后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但也正因此,才引起广大红军对当时指挥战役“三人团”的极大不满,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的转机。

2000多岁灵渠里的渠水仍在汩汩流淌,82年前湘江血战的故事更是深刻地印在这块土地上。送我们来纪念馆的出租车司机一路上讲着老人们留下的传说,最后总结说:没有那场战役,就不会有这景区,也来不了这么多游客,我们也是托了红军的福啊。

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春游,自由地玩耍着。来参观的成年人,表情就没那么轻松了,走过广场前的巨型雕塑群,红军战士坚毅地望向远方的面孔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