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

文 / 烽火台

孙少平是《平凡的世界》中的核心人物,整个作品就是以他为主线展开的:开头——原西中学读书,中间——回乡劳动,后来——外出打工,再后——煤矿工人,最后——伤愈返矿。小说从他在原西中学吃饭的场景起头,最后以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煤矿结尾,应当说,孙少平这个角色就是整部作品的主线所在,作者以他的生活轨迹串起了所有的人物和情节。

不难看出,孙少平身上凝聚的就是作者的全部心血,也可以说,孙少平的思想和行为就代表着作者的思想和行为。路遥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所描写的正是他经历过的事情,从孙少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路遥的苦、路遥的痛、路遥的抗争和坚守,以及他对艰难时事和坎坷人生的全部理解。

孙少平身上始终蔓延着一种苦滋味,这苦,首先来自于他家境的贫寒,正长身体的大小伙子吃不饱、穿不暖,为吃饭想尽了一切办法。他的学业进行得也不怎么顺利,虽然爱读书、爱学习,但总体成绩看起来也不怎么好,不然恢复高考后,同班同学顾养民、田晓霞等人都考上了大学,他还是原封照旧。从实际情况来判断,他应该是那种偏科的学生,爱读书、关心时事、思想活跃、注重修养。八十年代初这样的学生很多,他们的知识水平不低,就是缺乏数理化和外语基础,高考见零的情况很多。那时执行的考试政策是“见零不取”,许多人因此错失了机会。

高中生在农村算是知识青年了,孙少平回乡又面临一个职业选择,再次给自己和家庭出了道难题。知识分子当农民,自己不甘心,连农民们也觉得不妥当。恰逢大队小学招录民办教师,身为大队支委的叔叔孙玉亭上下沟通,争取了两个名额,正好安排两位刚毕业的高中生——孙少平和田润生去当民办教师。这两人本身是发小,从小一起上学、一起玩耍,田润生是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儿子,家庭条件比孙少平好得多,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没少帮过孙少平。此时两人能一起去干村里的民办教师,那也是皆大欢喜的事情。

可计划不如变化,民办教师的编制是教育部门控制的,按照学校规模只给双水小学批了一个名额,鉴于田润生是大队书记的儿子,也就没有孙少平什么事儿了。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田润生突然提出要去参军,当时正逢国家的年度征兵季节,田润生通过了检验,就把民教的名额让给了孙少平,最终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事情的原委是,作为发小,田润生不愿意看到孙少平难过,才想到了这个出路。

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1)

说到这里,我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作为注重生活逻辑的《平凡的世界》,为什么没有安排孙少平参加高考和验兵?别的同学能干这些事情,他为什么不去干?毕竟对孙少平来讲,这两项也是他的出路。至于考不上、验不上,那就另有一说了,至少在作品逻辑上能够给读者交代圆满。要知道,后来孙少平去煤矿招工,为了通过体检,是想了不少办法的。孙少平出身贫苦人家,不论参加高考还是参军,政审应该都没有问题,不知为何,作者没有让他参与这些事情!

在农村,民办教师虽然收入不高,但也是很体面的工作。想不到天有不测风云,没干多长时间,又被学校精简了。这个是符合当时的实情的,八十年代初大量的师范生进入农村任教,民办教师除少量转正外,大部分都被精简了。孙少平又一次面临了命运的抉择。

此时已到了大包干的阶段,农村社会开始复苏,外边的世界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了起来。孙少平跟随家人干了一段农活,最著名的段子就是看不惯叔叔孙玉亭懒惰,在帮他家收割玉米时争吵了起来,两人寻死觅活了一番,闹得不可开交。

要说作为主劳力扎根农村,开始发家致富,在八十年代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那时的政策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于人民公社时期了。况且孙少安也打算开办砖瓦厂,孙少平在的话也能帮上大忙。可他就是不安分,一心要到农村以外的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天地。我说不上这种想法和选择是好是坏、是优是劣,不同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能留给大家去做评论。

总之孙少平是坚决不在农村呆了,任凭孙玉厚、孙少安怎样劝解都无效。实际上对孙少平的决定,嫂子贺秀莲是有意见的。孙家人口多、劳力少,贺秀莲嫁过来,日子过得比娘家差远了,实在困难的时候,她就回到娘家拿点资助过来。如今孙少平刚参加劳动,是家里的壮劳力,又要无缘无故——按孙少平的说法,是为了心中的梦想——离家出走,实在让人心寒。不过父亲和哥哥都劝不住孙少平,天生厚道的贺秀莲也没多说什么。

对孙少平来讲,出走是决定了的,但去哪儿却心中无数。信马由缰先到自己的母校——原西中学看看,结果帮厨师杀猪也没成功,猪跑了,他连一顿饭也没混上。继续前行,看到县城边缘的大桥下面有劳务市场,熙熙攘攘坐满了等待打工的人,就下定决心加入了进去。

别看卖个苦力、干个粗活这样的事情,里面也大有门道。选人用人者经验丰富,看一眼就知道你能干什么。孙少平虽然年轻帅气,但刚从学校出来,一看就是白面书生,没有人会选他去干活。果然,连续两天没人要他。最终还是碰到了县城的同学,并寻求自己的中学老师和远房亲戚的帮助,才获得了一些打工的机会,最后被远房亲戚介绍到郊区的村书记家里帮他盖新房子去了。

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2)

如果大家注意细节,就会发现,《平凡的世界》严格遵守着一个法则,那就是生活的逻辑。自古以来大家都说“无巧不成书”,但路遥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塑造的人物的每一次行动、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成果,都有严格的前置因素,绝不轻易“投机取巧”。不象许多艺术作品,经常“笔锋一转”、“二十年后”,苦难统统过去了。路遥的意思是,人的每一项成果,社会的每一分进化,都是人的认真努力、辛勤劳动得来的,从来就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孙少平在原西县城和黄原地区打工的生活,作为同学、朋友的田晓霞给了他温馨的关照,两人甚至发展成了恋爱关系。依靠田晓霞的关系,孙少平曾一度被黄原地区团委委托组织了一次文艺活动,由于他多才多艺、组织得法,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团委的负责人一度想把他留下来工作,但鉴于他的身份限制,最终没有办成。如果孙少平凭着自己的才能加入了团委的阵营,那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也省了他往后的艰难岁月。每次看到这里,我总是觉得可惜,认为孙少平是有留下来的可能性的,这样就会彻底实现了他的愿望,改变了他的命运。从现实情况来说,我的这个看法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家为了补充干部队伍,也为了给当时的高中生和“五大生”(电大、夜大、函大、自考等毕业生)提供就业,举行了几次考试招录工作,不少高中生和“五大生”都进入了干部队伍,端上了铁饭碗,有不少人后来还得到提拔重用,当上了大官。

现实中是有这样的操作的,但作为文学作品,如果这样去写,等于终止了作品的情节,就无法展开后面的故事了。路遥知道这个道理,就安排他的主人公进一步去吃苦,离开团委继续进入打工模式。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郊区的村书记来找他,说有国营煤矿招录正式职工,问孙少平愿不愿意去?本来村书记是看上孙少平了,想把他招为自己的女婿,结果他的姑娘不愿意,此时的孙少平也开始了与田晓霞的恋爱生活,打算招婿的事也只好作罢。村书记是好心人,事情不成仁义在,他把分给村上的招工指标给了孙少平一个,从此改写了孙少平的人生轨迹。

在当时的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正式工人也是铁饭碗的拥有者,按照阶层划分,国家干部下来就算他们有地位,况且从政治上讲,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地位和名誉是响当当的!按照政策,这些名额也只能分配给有城市户口的年轻人,农村青年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只是因为城市拆迁和建设需要郊区农村配合,才适当照顾他们几个名额,没想到居然让孙少平给碰上了,这是他人生中莫大的幸事!

实际上煤矿工人干的活比农民好不了多少,甚至更为辛苦。据说路遥为了体验煤矿生活,还亲自深入矿井,观看工人采煤,难怪他能把煤矿的细节描写得如此逼真。孙少平去的煤矿是国营大矿,有人推测其原型就是现在的青铜峡煤矿或铜川煤矿,这些大矿的产煤量最高时年产千万吨以上,是政府眼里的大户,地位自然非同小可。煤矿工作虽然艰苦危险,但工资高、待遇好,社会名誉也比农民强很多,孙少平出身农村,比那些城里来的公子哥能吃苦得多,很快就积累了不少的收入,除了大大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定期给父亲孙玉厚寄去不少的钱,孙玉厚一分舍不得花,全部存下来以备“好钢用在刀刃上”。作为记者的田晓霞前来探望,并亲自体验了矿井作业,感到恐怖无比。地狱般的井下工作深深震撼了她的心灵,让他对人生、劳动和孙少平本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3)

孙少平不怕吃苦,看起来他也不甚羡慕那些上了大学的同学。在省城,他与春风得意的同学们泛舟湖上,畅谈人生、吟诗作赋、壮怀激烈,可他满脑子想的都是煤矿上的事情,似乎他煤矿工人的身份并不比天之骄子差到哪里去;对田晓霞的爱情,他也是坦然接受,并不觉得有多大的身份差异——这是孙少平作为新时代青年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他的理想:从大里说,小说中他当上了矿井的班组长,干得非常出色,这一点又和年轻时的孙少安有些相似;照此发展下去,也可能当上煤矿的领导,作为国营大矿,放到现在也是非常有地位的人。往小里说,孙少平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逐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有朝一日总会迎来改天换地的一天,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大体上说,他应当就是冲着这些目标去的。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心一意栽培和提携自己的师傅,在一次矿难中牺牲了;自己也在一次矿井作业中被石头砸伤了面部,几乎算是毁了容;一心爱着自己、自己也一心爱着的田晓霞,居然在一场洪灾中遇难了……这些难以接受的沉重打击,接二连三地落在了孙少平的头上,毁坏着他的生活,毁灭着他的希望!孙少平有什么办法?这些灾难都是人力所不能阻止和更改的,任谁遇到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

孙少平内心的痛苦无法用言语描述。他养好伤、擦干泪,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返程的道路。田晓霞事件发生后,父亲田福军从女儿的日记中知道,她与煤矿工人孙少平确立了恋爱关系。此时的田福军完全不同于担任原西县副县长的时候了,那时他还要借助田润叶的婚姻为自己拉拢政治力量,给田润叶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内心是一直谴责自己的。在田晓霞的事情上,他的良知和现代观念不再受到阻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两个年轻人的选择。他把孙少平找来,把女儿的遗物托付给他,表达了自己支持他们的心声,并明确表示如果孙少平不想去煤矿工作,可以把他调到省城来。孙少平拒绝了田福军的好意,态度坚决地返回了煤矿。

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个节点上,对主人公孙少平来说,又是一次人生转折的机遇。此时的田福军位高权重(省委副书记兼保康地委书记),调一个人去省级单位工作,即使是在那样一个管制严格的年代,也不是什么问题。我早年在县政府办工作,看到有的宾馆服务员前几天还在端盘子,后几天就到机关单位上班去了。那时候的服务员不象现在的,没有学历,有的还不识字,领导欣赏或者关系疏通了,照样可以进机关,何况一个省部级领导,自己又牺牲了姑娘,就是说到社会上去,大家也是能够理解的。

我们按照现实路径来分析一下这次机会。假如孙少平同意进入省级机关,他的身份还是工人,这个不能随意改变,不然干部管理就乱了套,身为领导干部的田福军不能开这个先河。但是可以慢慢来:先让孙少平进入工勤岗位,然后分配一个以工代干的工作,过两年让他去省委党校搞一下学历进修,把文凭拿到手,此时就有转干资格了。转成干部之后,孙少平也不是没有本事,以后的事就一边看自己、一边看领导的了,顺利的话,不过数年就能升到处长、厅长的位置了。

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4)

可路遥就是不让他的主人公走捷径,非要把他弄到悲惨境地不可。说实话,作为人生轨迹,我是不同意路遥的做法的。在实际生活中,具备条件而不去使用的人是没有的,这就从另一个角度上违背了生活的真实。除非不要把田福军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安排给孙少平,更不能把身为省报记者、高官子女的田晓霞安排给孙少平,这在实际生活中概率为零。生活的真实,应该是郊区的村书记和煤矿的老师傅做孙少平的引路人就够了,离开了生活的真实,按照小说的写法,孙少平就成了《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了,万千恩宠集一身,我不成功谁成功?讲真的,不要说象孙少平这样的农村青年,就是我们这些跟着县长、市长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公务员,也没有孙少平这样的机遇和条件,否则还能至今在基层挣扎?!

孙少平是遭遇了连续的打击,但同时他也放弃了出现的机遇,义无反顾地回到煤矿去了。咱们先不计较其他可能的条件,就按小说描写的实际结果来看,孙少平是选择了一条漫长的、前途未卜的艰难之路。经济和生活上的困顿已经不成问题了,最后面临的就是继续煤矿工人的工作,并与师傅的遗孀结婚,照顾师傅留下来的女儿。小说虽然没有明说,但从孙少安的行动看,这是显而易见的结果。中途居然插了一段金俊武的姑娘拉着孙兰香去煤矿找孙少平(两个女生都是在校大学生),说要与孙少平谈恋爱,真是稀奇古怪的安排。可能这个事情也真实发生过,不然路遥也不会这样写。小说中的场景是金家姑娘等在招待所,孙少平一夜未归,居然喝醉酒睡在了师傅家(此时师傅已经殉难),早晨下井就发生了砸伤一幕;金家姑娘是学医的,正好参与了对孙少平的救治工作,算是歪打正着,发挥了重要作用;金家姑娘面临这种血腥场景,与孙少平谈恋爱的想法也就烟消云散了。路遥写这一段,一方面可能是生活的真实,另一方面也试图反映八十年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不拘一格的时代特色,对作品的色彩也是一种丰富。

说孙少平回矿前途未卜,是指他首先要继续自己的井下工作。以那时候的采煤条件,危险是时常发生的,连自己的师傅都不能幸免,何况是孙少平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如果遭遇一次事故,主人公的命运就不好言说了;如果有幸能熬到矿长身份,结束自己的井下工作,才有可能开启新的生活。婚姻的问题已成定局,和师傅的遗孀结婚也是一件比较美满的事情,两人也是互有感情的。与田晓霞的爱情虽然美好,但斯人已逝,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了,作为主人公的孙少平只能做出现实的选择。

拿《平凡的世界》的人物命运与八十年代的实际情形比较,我觉得主人公孙少平还是被作者赋予了一种悲情色彩。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抗争和奋斗,实际上对传统社会和旧有秩序具备一种摧枯拉朽的势头。所谓改革开放四十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奇迹般的增长。作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大多数都有着翻天覆地的感受,人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奇迹,如一夜暴富、一朝升天等,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路遥就是不给他的主人公任何奇迹发生的机会,历次压低他的人生坐标,让他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艰难地行走在人生的大道上。即使到了最后,从孙少平的身上,仍然感受不到一丁点儿轻松愉悦的味道,他步伐坚定地走向的,依然是充斥着无数艰难险阻的人生道路!路遥在作品中,尤其在后半部,反复讴歌劳动的无上荣光,对劳动用尽了各种赞美的词语,这可能是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最深刻注解!

顺便说一句,象孙少平、孙少安这样的名字,在农村地区没人会这样去起。在我知道的范围内,姓氏后面都跟着一个“多”字;如果一定要用“少”的话,后面绝对不会跟着“富贵平安”之类的字眼。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和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孙少平教给我的道理(痛苦从何而来孙少平角色赏析)(5)

(注: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