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

折耳根又名鱼腥草,也是一支乐队的名字。从植物特性上讲,折耳根耐寒,-10~0℃也不会冻死;从食物味道上讲,它和香菜一样让人两极分化,生动诠释着“我之蜜糖,彼之毒药”的真理;从乐队角度讲,折耳根乐队是个“生命力极强”的组合……他们5个成员当中有4人是视力障碍者。

国庆期间,折耳根乐队也进入了“放空”的状态,与北青-北京青年报记者畅谈过往的经历,规划今后的未来。

记者 |王浩雄 汉雨棣(实习生)

编辑 |张彬 李天翼(实习生)

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1)

他们:一群特殊的“斜杠”青年

贵州贵阳南明区观水路坐落在几条繁华的商业街间,晚上八点,天已入夜,各个店面陆续关上卷帘门。在一家盲人推拿店里,在经过了13个小时的工作后,招待完最后一位客人,几位盲人按摩师拿起各自的乐器,出了门。

走在路上,一阵水果的香气扑面而来,杂货店的老板娘一如既往地坐在门前的马扎上,一边用手机播放着电视剧,一边和邻居聊天,贵阳话、四川话、粤语、江苏话、湖南话混杂入耳。过了一段轻微的下坡路,厨余垃圾的气味飘过,几位不知年纪的男子迈着杂乱的步伐经过,耳边还伴着玻璃酒瓶的碰撞声……

走过了大约15分钟的路程,到了一间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周围的环境才慢慢安静下来。打开手机的直播间,这里是盲人按摩师们远离嘈杂,真正展现自我的“一方小天地”。

“折耳根乐队”在直播平台上拥有近三万名粉丝,那里记录着他们每天经过5、6个小时打磨的排练成果。

2020年9月份时,这支名不见经传的“纯爱好”乐队,被一个朋友推荐给了一位当地的记者,又被央视报道后,他们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机遇。

不同的人生有着共同的决定

杨志8岁的时候大病一场,意外导致视神经萎缩,失去了视觉。但自幼的苦难,为他换来了灵敏的听觉。杨志说,自己最爱的歌手是许巍,小时候去亲戚家,在 VCD里面听到一段合集,其中有一首就是许巍的《时光》。

“当时我也不知道是哪个歌手,也不知道歌曲名叫啥,只知道听到那首歌以后,脑海中不自觉的会跟着歌词浮现出画面。”他说,那个时候,他就幻想着自己长大以后,也能背着一把吉他在城市里面流浪。

可他从来没有见过吉他。“我能看得到的时候还是在老家,那里比较偏僻,也没见过这个东西(吉他),是我后来出来上盲校的时候才听说的,他们跟我描述的很抽象,说像个人一样有头有脖子,琴颈就是脖子吧。”杨志直到16岁时,才在家人的资助下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吉他随后那把120元的吉他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杨志说,自从有了那把琴,他每天都要抱着它,因为看不见,自己的手被吉他弦磨破过无数次,直到后来长出了老茧,就没事了。“那个时候每天练,每天练,现在弹两三个小时都不会感到疼了。”他自豪地展示着自己指尖的老茧说道。

而当初在一所职业学校时,为音乐痴狂的杨志与有着同样音乐梦想的陈昌海一拍即合,开始玩起了属于他们的校园音乐。不久,他们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校园内的红人,吸引了不少人,同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彭万海就是他们的追随者之一。3个人于是组成了“折耳根”乐队的1.0版。

2014年毕业,大家各奔东西,乐队面临解散。但音乐的种子种下后便再不能磨灭。陈昌海和杨志成为了盲人按摩师,工作之余,他们开始在街边卖唱。2016年,陈昌海在恩师和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属于自己的盲人按摩院,杨志在广东辗转多年后也回到贵阳加入其中,由此有了立足之地,音乐梦想也得以重拾。

很快,笛子手杨林也加入了他们;在学校就是他们“粉丝”的彭万海也闻讯加入……2018年1月15日凌晨,一杯夜啤酒下肚后,“折耳根”乐队诞生了,由陈昌海担任队长。乐队的成员们排练、演唱,不亦乐乎。然而好景不长,迫于生计,2019年,笛子手杨林和吉他手彭万海前往外地谋生,乐队一度又陷入停滞。

彭万海回忆,那段时间他在浙江的电商仓库里打零工,收入比在贵阳时候高出一些。而在这期间,陈昌海和杨志一直没有放弃做这几位的“思想工作”。于是2019年底,他和杨林都回到了贵阳找到了陈昌海。2020年春天,当年在街边被一首《蓝莲花》吸引而结缘的盲人歌手也被陈昌海说服加入了折耳根,这位歌手就是现在的乐队主唱陈克兴。

陈克兴懂些音乐,靠着优秀的乐感和灵活的头脑创作编曲讨生活。让他停下脚步的并非歌声的悠扬,也不是乐队之间的配合,而是这几个和他有着相同经历,相同梦想的人,让他感到了共鸣。

此时,他决定结束漂泊的日子,加入这只有同样梦想的乐队。这一晚,这只乐队正如春泥里的折耳根一样,抵过贵州的严寒,重新恢复了活力。

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2)

即使不被看好 也要点亮黑夜

2020年初,好心的按摩店老板专门腾出这个十平米左右的房间。大家在房间里装上隔音棉,添置乐器,买来补光灯,装修成了一间像样的排练室。

“白天我们是普通的上班族,挣钱养家。晚上哥几个就聚在一起玩乐队。音乐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下班排练是我们最期待的事情。”陈昌海说。

杨志在按摩店已经工作了3年,这份工作干久了难免有些枯燥。最忙的一天,他从早上8点一直忙到晚上12点,除了吃饭喝水,一刻也没有闲下来。他记得特别清楚,那天一共接待了17位顾客,累得腰都快断了,但一直在咬牙坚持。

“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是音乐就是我们的眼睛,带领我们奔跑。”担任队长的陈昌海回忆道,乐队刚起步时,亲戚朋友很多都不支持他们,“这个是肯定的,音乐它一个是耗费钱,一个是耗费精力的事儿。”他们一次全身放松按摩收费68元,而一把专业的吉他,起步就要一万多块,更别说凑齐一支乐队了。但他们硬是靠着按摩挣来的钱和零星几个支持者给来的捐助,慢慢将乐队做到今天。

陈昌海说,直到现在,他的鼓还是向别人借的,吉他也是杨志淘的二手的,整个乐队的“装备”加起来不超过万元。

而吉他手杨志和彭万海也表示,自己家里条件并不好,其实家人也不在意他们在外面做什么,“只要有个工作能吃上饭就行,不会阻挡我做我喜欢的事情”。在央视录制综艺前夕,彭万海跟母亲通话,兴奋地描述着自己在央视录节目的过程,但母亲“就像没发生一样”。

陈昌海告诉记者,自己清楚现在还是有人不看好折耳根乐队,觉得这支乐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靠着同情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但是他并不在意。“只要我们几个人觉得做这个事对我们是有用的,不管别人怎么样去看,或者是以后能做成什么样。我们只要求的是目前的状态好,几个人凑到一起能够用歌曲分享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属于我们乐队的草根故事,也就够了。不管别人怎么去看,不在乎别人怎么去看。”

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一点上也同样抱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觉得开心就好。目前他们一致认为,最感动自己的歌,就是乐队原创的《绽放光芒》。

“我要我的生命绽放光芒,把我的黑夜点亮,有再多的痛也无法阻挡”。

他们认为这首歌的话可以代表整个盲人群体的心态,可以比肩《你是我的眼》,给予盲人群体更多正能量也是陈昌海做乐队的初心。

“毕竟是生活在盲人圈里面,我们这种生活方式这些肯定是跟一般人是不同的,像我们很多盲人朋友,多多少少会有点自卑感,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给他们传播,让他们也可以获得更多自信和阳光。”陈昌海说,目前我国的盲人有1800多万,他觉得折耳根这支乐队可以通过音乐传达自信,来抚慰这1800多万人的内心。“同时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他说。

9月23日,“折耳根”乐队在快手北京总部进行了一场线上直播中,演唱了这首歌。这场名为“我自发光”的直播将“折耳根在看不见光的地下顽强生长,就像我们一样”定位直播口号,随后他们很快又投入了央视综艺《黄金一百秒》的录制彩排当中。

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3)

“走红”之后是层出不穷的困难

一时的“走红”,让这支原本掩藏在“泥土”中的折耳根迎来了一阵春雨,生活里也涌入更多的音乐元素。

很多老顾客开始和他们谈论起音乐,也开始有一些热爱音乐的新顾客不远百里来找他们按摩,其中也不乏有人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

除了对音符的探讨,这里还有些人来与他们探讨乐队的经营。这对队长兼鼓手陈昌海说,无疑是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烛光。

陈昌海的眼睛虽然不盲,但只能勉强辨认颜色,他坦言,“因为我们本身有生理上的一些缺陷,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存在会感知不到。目前演唱的歌曲还比较杂乱,很需要一个精准的定位”。

乐队“走红”之后,演出数量增加了,但乐队仍然以义演为主,虽然会选择合适的观众群体和舞台进行演出,但大家演唱和排练的曲目基本都是出于喜好。乐队只会在酒吧和婚礼上进行少量的商演,用赚来的钱打打牙祭,贴补一下生活。

通过交流和前辈点播,让陈昌海对音乐上的一些认识更深刻了,也让乐队有了更长远的发展。

“‘折耳根’定位为本土风格的民谣乐队,因为我们都是贵州人,我们就想把本土的音乐文化进行传播。”陈昌海说,按照这个思路,目前主唱杨志新创作的歌曲《弹珠珠》是最为贴合的,也是目前为止最受关注的。这首歌描述的就是他们童年时共同的回忆,前奏部分正是贵州布依族划拳时所使用的语言,描述着童年在贵州山村的生活模式,躲猫猫,弹珠珠……而这首歌曲,在网上传播之后,也引起了其他很多地方网友的共鸣,称“这是我的童年”。

为了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折耳根乐队在每天工作完成后,依旧在那间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内,保持着日常五六个小时的排练。

他们会固定联系一些事先商量好的曲目,随后逐个匡正演奏中出现的错误,“出错的地方,或者说默契度不够的地方,都要一点一点来‘抠’,我们一起慢慢地研究”。如果大家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就“一个一个试着来。”

每次排练新歌,乐队成员都要依靠盲人专用语音读屏软件,一首歌练习几十遍是常事。这时,作为唯一视力正常的彭万海,就负责给大家念歌词。除此之外,遇到演出机会时,彭万海还充当经纪人的角色,负责打理演出事务。

“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全职玩乐队暂时还负担不起。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做到生活与梦想并肩同行。”彭万海说。

尽管只能业余排练,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没有放低。陈昌海戏称乐队的吉他手杨志为“音乐总监”。因为杨志经常以高标准要求乐队成员的演奏,“他耳朵非常敏锐,更多的时候是他来给我们提示哪个地方该用和声,哪个地方和声错了,要怎样去改进。”至于乐队的默契度,

陈昌海坦言还在磨合当中,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慢慢沉淀,“因为我们主要都靠听,所以说只能互相去听一听去保证音乐的整体感。”

对于陈昌海这群视障青年来说,记忆曲谱也是件难事。

别人拿着谱子就能唱能弹的,他们可能需要反复听识几十遍才能记住。“我们觉得最难记的歌曲还是《将进酒》的翻唱,记了可能有二十来天吧。”杨志说,这首歌曲里有很多古风的元素,折耳根有限的配置很难将这些做出来,在反复的添补和替换之后才成曲。

对于折耳根的成员来说,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音乐教育是另一大难题。“我们更多的是靠自学,所以有的时候练习特别慢,因为你自己看不到,所以也不知道自己有些弹法是不是规范。而且练乐器,基本功这些东西非常重要,但其实我刚开始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练习基本功,直接就开始练习和弦什么的。”此外,没有专业的编曲人员也让乐队成员颇为头疼,“我们可以写一首歌出来,但是不知道怎么编曲,不知道怎么用什么乐器怎么编出来好听。”

但陈昌海说,不管排练到多晚,乐队每个人心态都是很积极的,都是尽量以最好的状态去完成。白天的按摩工作要从早上九点持续到晚上十点左右,按摩师一直待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感到很枯燥。陈昌海的排练室离工作的按摩房不过十五分钟的步行路程,“但晚上我们只要一进音乐房以后,几个人的一天的疲惫感基本上就没了。”

现在,乐队已经拥有6首属于自己的原创歌曲。他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计划在三年内发行原创专辑,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

采访的最后,记者询问了乐队取名“折耳根”的原因。他们说,一是因为大家都来自西南地区,折耳根是西南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另外就是因为折耳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草根,虽然不见光,却能顽强生长,“我们很欣赏折耳根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也要向它一样努力活出精彩。”

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4)

乐队最大的愿望:将爱好变成事业

谈及以后的规划,陈昌海又提起了排练室,“想拥有一个只属于我们乐队大一点的排练的地方,我们排练场地太小了,在我昨天算了一下才7平方米多一点这么大。”陈昌海说目前自己用的是非洲鼓,一旦换成架子鼓,现在的排练室会更加逼仄。

他说乐队最大的愿望还是把爱好变成事业,“想的是开一个实体店,通过音乐的方式来吸别人,再提供这种综合性的服务。比如乐器售卖,也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之类的。”

说起这个规划,陈昌海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梦想正在未来慢慢展开,忧的是太多的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就算乐器有供货商愿意合作,装修的费用粗略估算下来就有二三十万元,这对于月薪只有三千元左右的陈昌海来说是个大数目。加之商业风险,陈昌海对于未来规划的实际情况仍然有所顾虑。

刚从北京录制完《黄金一百秒》回到贵州的折耳根,迅速在安顺投入了政府组织的群众义演当中,“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表演节目给观众看,是对他们精神上面的一个提高。”陈昌海直言会花更多精力在公益演出方面,“本身就是靠着大家的帮助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我们折耳根就是一个草根乐队,不能忘本。有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尽力回馈别人。”在这样的信念下,折耳根乐队拒绝陷入被商业化活动利用的僵局中,陈昌海也不想让自己的梦想被人过度消费,而是想要慢慢囤积能量,向梦想靠近。

1991年出生的陈昌海表示,长辈虽然对乐队的未来不够看好,但他也能够理解长辈们的态度,“父母年岁已高,又都来自于农村贫困地区,这样想也是为咱们好,只是说方式不同而已,这也是一种保护,不想我们失败之后太失落。”陈昌海也表示了自己的期待“中老年人看《黄金一百秒》的比较多,他们看完之后应该会有一定的改观。”对于折耳根乐队里唯一成家的陈昌海来说,家庭对他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

“养孩子基本上都是我们自己在养,也没有靠谁,方方面面都挺难的。”陈昌海坦言,即便是“走红”之后乐队也没有赚到什么钱,急剧增加的排练和演出也让他感觉到了劳累,小长假正打算好好休息一下。

“(在按摩店)工资原来一个月能挣到三四千的,我估计像9月份下来就千八百块钱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乐队大伙都觉得挺好的,反正都挺积极的。”

被央视报道后,折耳根乐队在网络上拥有了一批粉丝,他们直呼“该去上乐队的夏天!”,但陈昌海表示这些还都不在他的规划范围之内,乐队还有五六首歌曲都没有进行录制,目前还只想把自己的歌曲慢慢积攒起来,“一步一步来,我们只是刚刚提升了一点知名度。音乐是个很难的东西,什么时候什么音乐能够抓住大家的心。很多乐队都是因为一两首歌火了,之后又没人听了,我们想走得长远一些,争取让大家喜欢,该做的尽量还是会去做好。”

据了解,现在折耳根乐队已经拥有6首属于自己的原创歌曲。他们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计划在三年内发行原创专辑,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

采访的最后,记者询问了乐队取名“折耳根”的原因。他们说,一是因为大家都来自西南地区,折耳根是西南最具代表性的食物之一。另外就是因为折耳根是生长在地下的草根,虽然不见光,却能顽强生长,“我们很欣赏折耳根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也要向它一样努力活出精彩。”

折耳根上热门的文案 Qing听折耳根(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