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元帅和大将(从四川走出的开国元帅)

来源:川报观察 2016-12-01 10:32:04

开国十大元帅和大将(从四川走出的开国元帅)(1)

刘腊英 川报观察记者 郝勇

“天气清新是巴蜀,时值盛夏山山绿。松风水月清如许,清雅人居畅所欲。”这是朱德供职滇军时写下的诗。巴山蜀水,萦绕着浓浓的眷乡情,在他心中美如画卷。

朱德是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更是四川引以为傲的名字。开国元帅的另一重身份,也是一个恋乡的四川人。

12月1日,是朱德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共和国元帅,11月26日,记者采访了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周锐京,听他来讲讲朱德元帅在四川的峥嵘往事与故乡柔情。

开国十大元帅和大将(从四川走出的开国元帅)(2)

四川娃,23岁之前都生活在四川

周锐京介绍,朱德1886年出生在南充市仪陇县的一户佃农家,9岁时因朱家无力承受地主加租的重负,被迫退佃搬家。朱德随养父母搬至大湾,与家庭中其他亲人分隔两地,他在大湾住了14年。

戊戌变法发生之时,朱德自私塾老师处知道了维新运动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开始利用种种机会广泛地阅读戊戌变法以后出版的新书,开始受到革新思想的启蒙。1907年,朱德到成都求学,读到了中国同盟会的《民报》,要求秘密加入同盟会但未能如愿。随后到仪陇县立高等小学堂任体育教习兼庶务。周锐京说,在这里,朱德亲历了新旧社会力量的尖锐冲突,感受到旧势力的顽固和社会的黑暗,深感教书不是一条出路,愤然离职,走上了从戎的道路。

直到在1909年去云南之前,朱德在四川生活了23年。

“壮志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去从戎,刷新旧国风。”革命的时代,风云动荡,抱着一腔“誓解倒悬为人民”的抱负,朱德辞别了巴山蜀水,从此辗转于国内国外多地。此后的几十年,尽管条件有限,但朱德总是想方设法打探家乡的消息,他与四川的联系从未断过。

周锐京说,全国解放之后,已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朱德不忘故乡情,多次回到四川考察工作。他十分牵挂四川的发展,每次回到四川考察,总是奔走于各地基层,了解情况,指导工作。

“家乡的红苕特别香,你就让我多吃一点吧”

“送暖百花开,流水悠悠曲折回。公社公园新建好,长征战士赋归来。”这首《眷恋多年终如愿》是朱德在1960年2月29日在贵州视察时作的。写下这首诗的8天之后,74岁的朱德终于回到了他阔别52年的故乡仪陇。

3月8日,朱德和夫人康克清抵到南充机场,接机的群众把机场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朱总司令的真容。

来到住地,还顾不上休息,朱德就连问当地党政领导:“南充的建设情况如何?农民一天吃多少粮食?城镇居民生活怎样?干部的情绪如何?”随行的干部一一作了回答。

晚上,省、南充地委要在机关为朱德等举行欢迎宴会,朱德立即派秘书前去打招呼:“一、我能够吃上家乡的饭和菜就算是高兴了,但一定要简单,不准超标;二、不准摆名酒。”接待的同志只得照办。

席间朱德询问南充地委代理书记卫广平和地委副书记孙桂林:“南充专区公共食堂有多少个?群众欢不欢迎?听说你们的经验是受到四川省推广的。”

“全区每个乡镇都有200至300多个公共食堂。作法是以人定量,分配口粮,食堂吃放,结余归己。”卫、孙二人一一汇报,朱德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突然,朱德目光被桌上的红苕吸引了去。

“你呀,一看到红苕,就不顾一切了。”康克清开玩笑说。

“几十年没吃上家乡的红苕,今天吃来特别香,你就让我多吃一点吧!”朱德一席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参观奶牛场,“打单操”的总司令

“在成都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先后视察了市郊区(今金牛区)的西光、西林、南郊农业生产合作社、友谊农业社奶牛场、营门口人民公社前进大队、金牛人民公社等。”周锐京说。

1961年3月底的一天上午,朱德和一个警卫员一起从招待所后门走出来,沿着田间小道走了五六里路,到了友谊农业社奶牛场。

当时奶牛场的饲养员赖光明正在煮饲料,刚加了煤,掏了炭灰,满手都是灰尘。朱总司令一进来,看到他就热情地招呼他,还和他握手。赖光明当时并不认识眼前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总司令,还以为是县上来的一般干部。这个“干部”问了他的姓名和工作情况,接着问他:“奶牛场有多少头奶牛?产量有多少?”

“有30多头奶牛,有一半在产奶,多的每天一头产30多斤奶,少的能产10多斤。”赖光明回答。

“干部”听了他的介绍,围着奶牛场走了一圈,看了看奶牛场的设施和奶牛。

“附近有没有五保户?住在哪里?”临走时“干部”问道。赖光明说:“奶牛场背后钟家碗柜有个外号叫钟斑鸠的是五保户。”“干部”便照着赖光明的指的地方去了钟家。

事后听别人说朱总司令来参观了奶牛场,赖光明才知道那个“干部”就是朱德总司令。

当地群众都说,朱总司令是“打单操”的,不给哪个打麻烦。

曾6次来川视察,重视四川发展

周锐京介绍,新中国建立之后,从1957年到1965年,朱德曾6次来四川视察工作。每次来川,朱德都要全面了解四川工、农、商等情况,特别重视和关心四川的手工业和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他多次强调,四川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按照山区、丘陵和平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制订发展手工业和土特产品计划,并且认真抓落实。

1963年初,朱德从剑阁来到成都,在听取省手工业管理厅等单位汇报时说:“你们剑阁手杖就是好得很,还有新繁的棕编,都是四川有名的特产,其他地方没有,类似这种独特的传统手工产品,就应当大力发展,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可以组织出口换取外汇。”

朱德多次到四川农村基层视察,每到一个地方,对当地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事业都很重视,并且一再要求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把这些事情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结合起来,务必办好。他说:“乡坝里头搞共产主义,除了发展生产外,就是3件事:一是把老、小安顿好;二是娃娃上学念书;三是防病治病。你们不要认为是小事,把这些事情办好了,就是给共产主义打底子,就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五二年前别六亲,离时笑语记犹真。松青柏翠故乡景,桃红李白公社春。社会一新人享乐,乾坤两造政权新。连根蔓草芟夷尽,好种喜禾密且深。”1960年最后一次回到家乡,离开时他写下了这首诗。

朱德一生历数大山大水,惊涛骇浪,四川一直都是他心里最不能忘怀的地方。如今在他诞辰130周年之际,四川也像他怀念故乡一样的心情,无比怀念他。

编辑:陈俊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扫描或长按关注川报观察微信号(cbgc20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