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静功诀全文(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

前记:

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九想和十想归摄于九种对治无漏禅门。说是无漏禅,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漏,而是针对二乘行人的方便无漏。在这九种禅门中,又分为两种对治无漏,一种是坏法相对治法,一种是不坏法相对治法。九想和十想以及八念这三法便属于坏法相对治法。九想虽然能有效对治人对于自己色身的贪恋,但由此产生出的厌恶和恐惧也仍需对治,因此还需要修持八种正念,接着再转而修行十想,可以断除三界结使,证阿罗汉果。修习此三法而成就的阿罗汉,坏灭了欲界身相,不再具足三界,故称为坏法阿罗汉。

袁了凡自称“吾辈儒者”,他融合儒释,欲以九想十想来辅助实现儒家“无欲”的境界。介绍的内容也比较简略。

九想和十想有同有异。不同之处在于:九想如同擒贼,十想如同杀贼;九想如初学,十想如已学成;九想是因,十想为果。相同之处在于:善于修习九想,就能具足十想。

另外,凡对治法皆为以妄治妄,非中道,非究竟了义。

遣欲篇(一)

周濂溪①说过,孔门之学最重要的是无欲。欲望由贪爱产生,寡欲之法始于断除贪爱。爱与憎是完全对立的情感,如果常常看到某事物令人厌恶的一面,就可以断除对它的爱执,因此释氏一门有不净观。人有生必有死,死者永远离开了他所眷恋的世界。想到一世事业功名荣辱哀乐终归空无,所有人都会为之悲伤和恐惧,可是排斥死亡有什么用呢?自古以来,尊如帝王将相贱如燕雀蝼蚁都不免一死,眼下我们活着,可日后或早或晚却必死无疑。岁月无情增中减,每一天的流逝都意味着生命正逐渐消减,全部的存在无一例外都正在向死而行。追逐声色名利如同飞蛾扑火,最终皆成梦幻空花,这世上从来没有一事一物能够被真正获得和拥有。一世浮名繁华好似甘美,实则皆为祸患,为了这虚妄的一切付出毕生时光,然后撒手人间,实在愚蠢透了。

学者如要学习不净观,可以从临终之人开始观察。人在将死之际暮气沉沉,言辞惆怅悲伤,周身散发着死亡的味道。气息出多进少,身体寒凉,人事不知,四大分解,虚妄的心识无处依附存身。平日里身体无病无灾时如此仔细观想,便会油然觉得可怖和心惊肉跳,自然容易产生出离心,对此生的贪爱执着自然淡薄,智慧和悲悯自然显露增长。以此作为起点来行持,可有很多门径。

首先是九种观想:一胀想。指的是死后的尸体像胀气或盛血的皮囊那样。二坏想。指四肢破碎,五脏暴露,现出血管、肉、筋等可怖的样子。三血流涂地想。指鲜血和体液流了满地,污秽不堪。四浓烂想。指肉体翻脓溃烂,散发出越来越浓重的恶臭。五青瘀想。指的是血液流干了之后,肉体青黑恶臭的样子。六啖想。指死后的身体被蛆虫啃食,断裂残缺。七散想。指的是死后尸体被随意割截,截断的肢体和头颅交横堆在一处。八骨想。指皮肉已经腐烂殆尽,只剩下一副森森白骨。九情想。指的是焚烧死尸之时,骨头焦黑开裂,恶臭熏天。用以上九种方法去观想自己贪爱之人,就可知言笑欢娱尽为因缘假合,一时幻相,美好温柔终归寂寥空无。而自己的这具躯壳日后也是如此归宿,还有什么值得爱恋不舍的呢?学者作完这九种观想后,要反复练习,将此观想熟稔于心,跟随着这样的观想,心也随之安定,以此摄持心,心澄然不乱。破除贪欲,这是非常好的办法。

还有十种观想:一无常想。指的是有为法生灭不已,顷刻变迁,不曾有瞬间停息。二苦想。指的是六情②逼迫身心,生命中层出不穷无法预料的事件不断滋生烦恼,煎熬着我们的身心,生命充满痛苦,并无乐趣可言。三无我想。指的是万法皆从因缘而生,没有自体性。即身无我,离身亦无我,还有什么是我呢?四食不净想。指的是可口美食到了口中,不过是由于唾液和脑中流下的涎水③相合反应,于是觉得有滋味而已。下咽和呕吐的过程并没有什么区别,再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到了腹中也成了污秽的粪便。六死想。一旦呼吸接不上,人就会死亡。七不净想。指的是身中三十六种秽物④和五种不清净⑤。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缘涅槃,断除烦恼束缚,叫做断想;断后得出离,叫做离想;出离得清净无染,叫做尽想。九想是初学者的观想,等于将贼人擒获,十想是得成就的观想,等于将贼寇诛杀。

道家静功诀全文(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1)

图:周敦颐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释:

①周敦颐:周敦颐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构成理学的基本架构。

②六情:即六根。因为六根有情识。

③脑涎:《诸经要集》(唐)释道世集,卷20“虫寓缘”:是十种虫住于头中。或以闻慧。或以天眼。初观咽喉有虫名曰食涎。龃嚼食时。犹如欧吐。涎唾和杂。欲咽之时与脑涎合。喉中涎虫共食此食。以自活命。若虫增长令人嗽病。若多食腻。或多食垢。或食熏食。或食醋食。或食冷食。虫则增长。令人咽喉生于病疾。

④三十六种不净物:毛、发、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涕、泪、唾、脓、血、黄、白、痰、阴、肪、脂、脑、膜。

龙树《大智度论》卷第四十八释四念处品第十九,经文:“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脬、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脂、脑、膜。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⑤五种不净:以智慧观照自身的五种不清净:一、种子不净:身体由因缘形成,内在的业因,外在的父母精血和合,是为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十月中住不净的母胎。 三、自体不净:身体由不净四大所成。 四、外相不净:身体九孔常流不净物。 五、究竟不净:死后肉身在坟墓中腐坏,永久不净。 如能念念观察身心五种不净,功行纯熟,可体证诸法无我,身心幻化了不可得,证入空寂。观身心不净之法门,可破除我相,逐步证得我空。

道家静功诀全文(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2)

图: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版《静坐要诀·遣欲篇》部分(佛学书局,1934年)

原文作者: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摘自:百度百科)

本段原文:

《静坐要诀》(明)袁了凡 (《袁了凡静坐要诀》【明】袁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遣欲篇

周濂溪论圣学,以无欲为要,欲生于爱,寡欲之法,自断爱始,爱与憎对,常见其可憎则爱绝矣。故释氏有不净观焉,夫有生必有死,死者乃永离恩爱之处,有生之所共憎,虽知可憎,无能免者,我今现生,不久必死,过一日则近一日,盖望死而趋也。岂可贪恋声色名利之欲哉?真如扑灯之蛾,慕虚名而甘实祸,何其愚也。学者欲习不净观,当先观人初死之时,言词惆怅,气味焄蒿〖焄蒿:祭祀时祭品所发出的气味。〗,息出不反,身冷无知,四大无主妄识何往,观想亲切,可惊可畏,爱欲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从此而修,有多门焉。

曰九想:一胀想,谓死尸胀如韦囊也。二坏想,谓四肢破碎,五脏恶露也。三血涂想,谓血流涂地,点污恶秽也。四浓烂想,谓浓流肉烂,臭气转增也。五青瘀想,谓浓血消尽,瘀黑青臭也。六噉想,谓虫蛆唼食,决裂残缺也。七散想,谓筋断骨离,头足交横也。八骨想,谓皮肉已尽,但见白骨也。九情想,谓焚烧死尸,骨裂烟臭也。但将吾所爱之人,以上九想观之,乃知言笑欢娱,尽属假合,清温细软,究竟归空。即我此身,后亦当尔。有何可爱,而贪着哉?学者修九想既通,必须增想重修,令观行熟利,随所观时,心即随定,想法持心,澄然不乱,破欲除贪,莫此为尚矣。

曰十想:一无常想,谓有为之法,新新生灭,顷刻变迁,无暂停息也。二苦想,谓六情逼迫,万事煎熬,有生皆苦,无有乐趣也。三无我想,谓法从缘生,本无自性,即体离体,孰为我身也。四食不净想,谓食虽在口,脑涎流下,与唾和合,成味而咽,与吐无异,下入腹中,即成粪秽也。六死想,谓一息不属,便尔沉沦也。七不净想,谓身中三十六物,五种不净也。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缘涅槃,断烦恼结使,名断想,断而得离,名离想,离而得尽,名尽想,九想为初学,十想为成就。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此为异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