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

导语:

先秦文学之灿烂必有《诗经》的功劳,《诗经》可以说是在中国文学界的先驱,它是那个时代社会的精神、生活反映,同时更是礼乐制度的标志。要说中国早期文学的卓越成就,非《诗经》不可,其中还有赋比兴手法与对比的手法巧妙运用,在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诗歌可谓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而且诗歌本身的感染力就比较强,而这一切又一切的源头就是《诗经》。因此,深入了解其中的收集、作用以及思想可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一、《诗经》简介

原名诗三百,中国首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入305篇,还有6篇无词的诗,起源与先秦时期,内容十分生动,这就是《诗经》。

三百多篇中,基本都出自与周至春秋这段时间,记录着如今的关中平原以及中原、楚国的一部分的社会生活现状。内容上不仅仅有贵族士大夫,也有平民百姓,这就说明《诗经》有的诗歌容易懂,有的诗歌十分难懂,其中包含的情感十分复杂,深入各个阶层的思想。

此外不仅仅有平常生活,还有朝廷、战争、等相关主题,基本可以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由于产生时期过早,内容广泛涉及各个层面,导致作者难以考证,据说应该是孔夫子参与的编订。孔夫子评价其为"无邪",说明《诗经》的思想十分纯正,孔子能参与其的编订应该是与其内容思想与儒家十分贴切有关。

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1)

(图一·诗经中的爱情诗)

二、 作品的收集

《诗经》产生早期文明社会,且作品主题广泛,其中持续时间较长,其中如何被采集与如何被编订又是一个问题。

据了解在那个时期有"献诗"与"采诗"的形式,前者应是来源周代,《国语》中记载有公卿献诗,具体目的大致是政治中心要对民间有个大概的认识,也有其他角度说是"讽谏",不过并未得到学界支持。

《汉书》中有谈到"古有采诗之官",可以从其中了解到统治者要准确了解民风从而诞生了采诗的说法,并且其中将采诗的画面描写的栩栩如生,大概了解最初朝廷为了诗歌主要是祭祀和礼仪、娱乐与政治。

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2)

(图二·关于采诗等说法的王官采诗说)

周时期礼乐制度盛行,并有与巫术相关的职业,而当时朝廷中主要掌管有关诗歌的正是巫祭系统之中的官员,因此可以说早期的祭祀之类的诗歌出自巫瞽之手。

但大部分诗歌都是分布在各地的民间歌谣,如果没有"采诗之官"是很难汇集到朝廷上来的。有些出自公卿大夫之手的诗歌也可能经过了"采诗之官"的采集和献纳。诗歌的来源搞清了后,还有一个问题是负责采诗的就怎样的一行人。虽然不管是"采诗"还是"献诗"都没有更深的证实,仅仅只有《尚书》的部分记载,但是"采"的做法似乎更符合早期社会,这也不排除两者均存在。

首先诗歌采集到朝廷中,有相关的官员当时叫"太师"负责处理其中的音律等专业问题。

那么,诗歌的编辑,除了前所说的由太师"比其音律"外,就现存的《诗经》传本的编订情况来说,也有学者认为是所有的诗歌汇集到一起由后人对其进行筛选而形成如今的305篇。所以目前可以认为编订者是朝中的巫官等人。

三、《诗经》的分类以及《颂》特色

《诗经》有大类,一是各地国风,二是朝廷正乐,三是祭祀之乐,其中还分有十五国风,三大类有不同作用不同特点,各地曲风也有各自特色。

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3)

(图三·十五国位置图)

如"雅",是镐京一带的王室音乐,作用是用于官方礼仪,并且根据长短细分为大小雅。再看"颂"就是用于祭祀礼仪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序言中首句有"美盛德之形容",而《毛诗序》解读《关雎》时也谈到"德",而其中的解释是"美德"。有学者解读此处的美德是用于管理后宫所为。因此《诗经》的政治色彩也较为浓厚。

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4)

(图四·《毛诗序》解读《关雎》)

王国维先生评价《颂》的祭祀之乐之所以在押韵方面不如其他两者,是因为本身祭祀之乐不宜欢快,所以有颂诗的缓慢庄重特点。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远离如今西安一带的鲁国因为鲁国有一人对西周的建立有所功臣,所以鲁国也有专属的祭祀之乐。

四、《诗经》功用

早期《诗经》基本在朝廷的一些仪式中发挥自身价值作用,而在社会上有两类。第一类用于外交场合,双方通过其中的篇章表达自身敬意。比如《左传》中秦穆公与重耳二人,一人赋《河水》一人赋《六月》,两个人各显诗歌才能,让当时的社会政治有华丽的场面出现。

介绍一下诗经地位和内容(简单介绍诗经并解释其中来源手段等相关内容)(5)

(图五·晋文公与秦穆公两人"赋诗"图)

第二类在我们今天叫引经据典,这在如今看来实际上与我们今天的做法几乎大同小异,今天的人们也总强调要有具体例子说明,最好有前人的例子,这不单单是《诗经》中体现,《谏逐客书》中有,《报仁安书》也有,《孟子》更有,可以说这种做法一直是一个大潮。

人们会从《诗经》中寻找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句子来增强自身说服力,如晋羊舌称赞士会任中军之将的时候用《诗经》中的小旻来对士会的道德进行评价。那时《诗经》的风靡已经让社会有一个"歌诗必类"的说法,所谓歌诗必类就是符合身份和当时的政治气氛,否则,就有可能招致讨伐,可见赋诗在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

总结以上的两类,第一类称为"赋",即人们研究诗歌的特征从而派生出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是当时人们主观上认为诗歌中蕴含一定的情感并且能够体现为者的自身状况,从他口中脱口而出的"赋"便能知晓此人精神状况究竟是如何。第二类叫"引",此类用于作为说理论证的支撑材料,并且产生"歌诗必类"的社会外交主流。

结语:

当时的主流以及现仍具有影响力的《诗经》来源是采与献诗,且主流认可是采,主要负责官员应该是朝中巫官或者太师对采集的诗歌进行修正。其具体分为三类,有祭祀,有朝廷正乐,也有各国国风,且《颂》之乐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诗经》的功用有"引""赋"两用,一是作为论证之理,二是用于社会外交。其内容设计广泛,思想汇集于其中,基本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是研究秦汉社会生态以及文学意识的重要史料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