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

《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

柴然

以赵瑜统筹并执笔,山西五位作家共同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王家岭的诉说》的创作。后四位是鲁顺民、李骏虎、黄风、玄武,皆为山西当代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1)

赵瑜在该书引子中说:“这次我们采取尊重个性,分头采访,材料共用,由我统一撰写成稿的方法,合力完成这部作品而不是五个单篇。这样做,反映事件或可全面些,可以更多地采集留存事件史料,有利于读者享读一部较完整的文学报告。”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2)

赵瑜在王家岭

赵瑜说:“这本书主要记录事故的深层原因,揭示大工业生产给我们带来的许多破坏,表达对生命与人的尊重。需要指出的是,纪实文学作家常常遇到这种计划外的突发事件,但作家本身的思考和立场不能变。我不愿意去写歌功颂德的东西,这本书的指导思想依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3)

鲁顺民

书的开始部分,特别中引入了两起历史矿难的回顾,对今之矿难形成一个互见、参照。

结合着王家岭的救援过程,作家写到从山东自动赶来支援救灾的高润泽老人处,方才知道,在中国现政权接管之后的中共华东矿局,1949年8月1日发生在山东淄博车七井的那次重大煤矿灾难事故。在那次也是严重的透水灾难中,300多名矿工,只有60余人侥幸脱险;242人被困井下,虽经11天抢险救援,仍有211人死亡,只有31人生还。在新政权开步的时候,车七矿难如同一个沉重痛苦的伤口,很快就被人们包裹起来了。也许还会有人以为,像这样的死亡比起刚才还在战场上那排山倒海的牺牲是微不足道的。同样是在一种历史的掩盖下,1960年山西大同“老白洞矿难”的剧痛,只留在少数当事人和灾难受害者亲属的记忆里。1960年5月9日,老白洞矿突然发生剧烈煤尘爆炸,共造成682人死亡,223人重伤。其死亡人数仅次于世界著名的海难泰坦尼克号沉船事故。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4)

李骏虎

“作家们在面对现实的恐怖和麻木时的很多联系与思考颇为有益。当作者将这些必要的历史和现实内容联系,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思考表达的时候,作品就自然有了历史和综合的视角。”这也为著名评论家李炳银先生的评价。

深层揭示了王家岭这样的矿难,并不只见于中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如前,导致矿难发生,那多为政治挂帅而挖煤;现今,挖煤又多为利欲熏心之淘金。前后相当,则皆因急功近利,违反科学规律与安全人道。

印象最深,也是我认为作品中最出色的部分,多为井下矿工们的自救,让人身临其境,惊魂不定。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5)

黄风

另外,矿工们的心灵搏斗,与煤矿的矛盾与冲突,也让人掩卷长思,唏嘘不已:如包工头怒不可遏冲进矿上的调度室将其砸个稀烂;如侥幸逃生的矿工和矿工家属们围住(甚至撕扭住)电视台的记者,严重谴责他们的电视报道不实;如井下被困矿工们,由于有的听说过,有的自己就经历过如黑煤窑发生事故,不是隐瞒不报就是毁尸灭迹等等罪恶勾当,他们反不相信矿上和国家会救他们,为此他们在井下还采取了对应措施;如井下被困矿工们在下面吃纸箱,喝尿,喝井下废水;如互相鼓舞,尽量保持镇定;如他们几天几夜吊在预制板上,有时还要艰苦卓绝地对其他工友进行救助,不时,身下又会有已经遇难的工友的尸体随水流漂走;如他们在井下自救中炸出通道,一拨儿人救了另一拨儿人;如那个最后获救的小工头王吉明,因他的临危不乱和指挥才干,变成了大家自救的带头人,其中他的隐讳心曲,直等到自己拿到补偿款以后,再从外地赶来,找到作家们,一吐为快。

而书面世以后,当事各方,都能够接受认可,读者中间,又获如潮好评,这更有赖于作品的完整性与立体化呈现。微言大义。言至兴邦。

王家岭矿难救援成功的启示 一部难得见的矿难史志王家岭的诉说阅读体验(6)

玄武

《王家岭的诉说》不是急就章,它是建立在大量采访劳动、大量调查研究、同时大量激活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的潜心创作;作品不长,却厚度凸现,坚实的讲述,更似“冰山理论”,透出来五作家齐心合力的内功;它是在大量媒体蜂拥而至,使得多种新闻将救援本身无限放大之外弥足珍贵的独立文学存在;是作家的试金石;是全方位立体化灾难纪录的报告文学范本;是打动人心并且令人久作思考的重要文学著作;还因它的铁肩道义,敢于探寻究诘灾难生成的深层原因,包括客观地描摹井上忙碌的救援场景,时针一般指明救援进程,同时直面惨淡、电影镜头一般、以井下受难矿工口述实录的方式还原地下透水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包括颇具高度的历史构架与历史参照,还有它包含矿难救助以及煤炭工业的知识性,对煤炭资源整合政策的高度关注与认真研究,在作品本身成为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外,也成为一部难得一见的矿难(灾难)史志;就报告文学创作本身,也是赵瑜30年深入写作屡获成功之后的又一好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