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讲述什么朝代的故事(红楼梦专题系列)

在《红楼梦》的楔子里,曹雪芹借空空道人之口曾说过这样的话:“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于是,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没有写出真实的朝代年纪真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讲述什么朝代的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讲述什么朝代的故事(红楼梦专题系列)

红楼梦讲述什么朝代的故事

在《红楼梦》的楔子里,曹雪芹借空空道人之口曾说过这样的话:“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于是,很多人以为《红楼梦》没有写出真实的朝代年纪。真是这样吗?

在曹雪芹编撰的八十回的《红楼梦》里,一共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是第十一回的“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另一个是第二十七回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之所以说这两个日子特别,一是因为在整部《红楼梦》里除此之外再没有出现过某月某日这种如此具体的时间;二是因为这两个日子不仅都写明了月份和日期,而且还特别指出了这一日所交的节气。而按照中国古代的历法来推算,凡带有节气的具体日子,实际上是可以推算出它所处的具体年份的,这对研究《红楼梦》特别是原著《石头记》所涉及的朝代年纪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一直沿用至今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是以月亮相对于地球的运行来定“月”,这便是阴历;又以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行来定“年”,这就是阳历。

由于每个阴历月的长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为了方便起见,古人便将长一些的“月”定为30天,称其为大月;将短一些的“月”定为29天,称其为小月。大月和小月的月份并不固定,每年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农历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则是我国古代历法者出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根据太阳围绕地球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阳历。

所谓二十四节气,其实分别是由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组成的。农历中十二个月的月份,实际上就是根据十二个“气”来命名的。例如,人们通常将含有“春分”的月份定为二月;将含有“夏至”的月份定为五月;将含有“小雪”的月份定为十月;将含有“冬至”的月份定为十一月等等。可见,十一月一定是含有冬至这个节气日的,所以十一月又被称为冬月。

通过查询农历网的万年历发现,符合“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一条件并且与《红楼梦》这部小说问世时间最为接近的年份是清代的嘉庆十八年。而嘉庆十八年之前的那个“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年份,则要上溯到明代的崇祯十五年,两者跨度大约有170年。这170年当中,就再也找不到符合“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年份了。

显然,《红楼梦》所涉及的朝代年纪肯定不是清代的嘉庆朝,因为它比程伟元和高鹗续写红楼时的乾隆朝还晚;而明崇祯十五年也不可能,因为那个时候的曹雪芹还没出生,其家族还跟着满人居住在寒冷的东北。

当然,可能也有人会据此提出曹雪芹并非如胡适所说的那样是清康熙年间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而应该是清初时的一些文人,《红楼梦》是由这些文人写的一部反清复明或记录南明王朝历史的小说。可要是这样的话,作者在他的小说里提及的应该是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而不是用“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来暗示崇祯十五年这个并不特殊的年份。

可是,如果不是指的上述这两个“十分符合条件”的年份,那“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又会是指的哪一年呢?

根据前面我们对阴历月的介绍,“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句话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这一年的十一月应该有三十天,即这年的十一月是大月,而且这个大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恰好是冬至日。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也就可以把“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理解为“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是冬至日”。可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一定是三十日吗?当然不是。因为如果十一月不是大月而是小月的话,那么此时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就应该是二十九日,而不是三十日。这样的话,所谓“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是冬至日”也可以被称为“这年正是十一月二十九日冬至”。

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当我们再次查询万年历时突然惊奇地发现,虽然从明崇祯十五年到清嘉庆十八年这170年中不存在“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这样的年份,但清朝雍正四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却完全符合我们要找的条件,因为这一年的十一月恰好是小月,即二十九日是这年冬月的最后一天,而更为重要的是,二十九日这天还恰好是冬至日!

现在我终于明白,曹雪芹所谓“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其真正的意思其实是想告诉读者:原著《石头记》所涉及的其中一个背景年份,正是在冬月的最后一天才迎来冬至的雍正四年!

对于另一个特别日子“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我们通过查寻万年历发现,符合“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这一条件的年份非常之多,其中与《红楼梦》问世年代较近的就有康熙四十五年、雍正三年及乾隆元年等,但却没有一个是“未时交芒种”。

显然,这个特殊的日子与前面的“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多了“未时”二字,即特别指出了时辰。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连时辰都要记录下来呢?没错,应该是一个特别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发生。

这样一来,“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读者:这年的四月二十六日那天恰好是芒种节,而且在当天的未时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那么,《红楼梦》里的这个“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究竟指的是哪一年呢?

这次仅凭查询万年历恐怕是不行了,我们还得返回来从《红楼梦》这部小说本身寻找答案。

《红楼梦》里提到“四月二十六日”的地方实际上有两处。除了第二十七回外,另一处出现在第二十九回。这一回说荣宁两府到清虚观打醮,道观的张道士对贾母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此处的“遮天大王”显然是张道士自己杜撰的一位道教神仙,故而“遮天大王”的圣诞自然也是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那张道士又为何要说“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这句话呢?这就要考虑谐音了,因为所谓的“遮天”,其实就是“这天”,意思就是这一天;而所谓的“圣诞”其实就是“圣丹”,说得更明确点儿就是“圣上的丹药”。于是“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这句话的真实意思其实是: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这天大王的圣丹。

我们知道,明清两朝的皇帝里热衷于道家炼丹且服食丹药的就属明朝的嘉靖和清朝的雍正了,而且相传雍正还因为服食丹药过量而身亡。由于明代的嘉靖朝与《红楼梦》所处的年代相距太远而可以被排除,因此曹雪芹之所以在第二十九回再次提到“四月二十六日”,就是他希望通过其笔下张道士的炼丹之语,让读者明白这“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所指的年份就是雍正三年。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曹雪芹于他的小说中写下“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以及“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这两个特别的日子,乃是他在以此来暗示读者:由“红石”创作的原著《石头记》所涉及的朝代正是清代的雍正朝。

这样一来,《石头记》的作者“红石”就应该是雍正朝的一位被抛弃的、没能做成皇帝的、历史上又不为人所知的悲情皇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