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

欧阳中石谈论“书”和“写",“经”与“传”,"会”和“能”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1)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2)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3)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4)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5)

什么叫书法?我认为,书法是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这句话意思很明确,但是和一些字眼相互碰撞,仍必须进行解释。如“书”和“写",“写”这个字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比“书”这个字晚。“写"是一个动词,我们称它为“书”或是“写"。写什么呢,写汉字,随着这些年我对汉字理解的加深,我觉得我们的汉字文化很博大。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影响深远,但是古代的四大发明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其承担的责任却在不断减少,而汉字这一发明却没有因为时代演进而使其所承担的责任减轻,更没有使它的光辉被掩盖,反而是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鲜明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6)

在哲学领域,康德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了十大范畴,门捷列夫曾经把化学元素制成一个周期表,这种分类对世界来说是了不起的贡献。但我们的汉字还没有做到这种程度,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比方说:汉字分成若干部,每部里举个代表就两百多个部首,就是两百多个类,而这些类就是对客观世界许多类别的反映。我们通过对古文字的研究,使得许多不认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都得到了解释,非常了不起。可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从宏观上进行类别的划分。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7)

我觉得这些类别的划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划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超出这些类别之外的划分。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鲜的事物,但仍都在这个类别之中。比如:如果出现了新的化学元素,若属于金属类,则会在表声的部分加上“钅””字旁;如果发现了新的气体,则相应的汉字会带个“气”字头,几乎所有的气都在其中,没有出现更新的类别。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说明,汉字有多少就等于我们发现了多少事物。从有汉字的那一天开始,汉字就不断地得到补充和丰富直到现在,仍包容在这些字之内。所以我觉得,这是汉字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要尊重这个贡献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8)

这里,我再谈一下我的书法教学。我要求学生们把书法看成是一种文化,要紧紧地把中国的文化熔铸在“书”里面,作为“书”的基础,从字开始,一直到文、到诗都概括其中。所以即使一直读到博士,仍有研究不完的学问,应该说除了从字到文,还要从传统到创新。对于传统我自己有一种理解,是开始有了,一直到现在还在传承着,还在起着作用的,这叫传统。如果传了半截就停止了,不传了,这就不叫传统。比如裹小脚,裹了一阵儿不裹了,曾经传过“曾经”是历史上的一个现象,没有成为我们的统,很快就结束了这就不是传统。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9)

在我们的观念中,总认为传统是过去的,但事实上,我理解的传统是传来了,但是不是过去的还不敢说,也许到明年、再过10年、再过20年,它依然存在,还起着作用,它仍然是传统的。概括地说,传统也在发展,不是到现在为止,而是要看得更远。所以我要求学生不但要懂得古代的,也要懂现代的;不但要懂得中国的,还要懂得外国的。到博士学位的时候,要完全掌握两门外语。在学问这一点上,我们是把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国学这部分,作为必读部分,认真学习,只是在其中作了简单的划分。我们的古人很了不起,他们把所有的书,一部分叫作“经",一部分叫作“传”,分成了不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10)

同的类。现在的书确实比过去多太多了,如果理不出“经”“传”,就要费很多时间。所以,在做学问的时候要抓住“经”这一部分,对学生的要求必须达到一个“会”字,比如诗词,他们不但要会读,而且要会作。我们的标准是在学问上要求"会”,在艺术上要求“能”。要做到“能”,我强调学,不强调练。我感觉字是练不好的,但可以学,看着谁的好,把别人的拿过来,变成自己的。把别人的能力变成自己的能力,化为己用,这是艺术能力的培养。什么叫能者?是以无所不能者为能者。把别人的会变成自己的会和把自己的变成别人的不一样,把自己的变成别人的不就这么一点,顺手推出去就是了,管你会不会,方便得很。

欧阳中石多宝塔临摹(欧阳中石谈论书)(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