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孔子的形象(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

论语孔子的形象(在论语中孔子的形象)(1)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概括了中国人文的基本思想,建立的独特的信仰体系,他的一生都在用人生道德和基于道德的典范来教育人、影响人。这也正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根基。孔子的思想贯穿两千年来于国人的生活和文化至今,对世界范围上的许多人都长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原著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仁”、“礼”和“中庸”。

《论语》中通过大量细致的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了孔子的人物形象。孔子也正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孔子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孔子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包涵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和挚爱之心。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与影响之大。而研究分析孔子的形象,《论语》更是最好的理论来源和分析依据。

以下便是对于《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几点分析。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性格都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丰富而多面的,这一点孔子也一样,因为孔子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而不是文学家们套用某种模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孔子也就和常人一样有着爱恨别离喜怒哀乐,他的性格形象也应该是丰富而充实的。通过《论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非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的道貌岸然正襟危坐 ,而是一个和常人一样有着真性情的人,而他有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生日的优秀品质,所以,《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一个立体丰富多面的形象,作为学者,他知识渊博,勤学不缀;作为导师,他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和,执着坚毅;而他却又有着普通人的幽默可爱,平和亲切。

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孔子,大多数人认为的,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所谓的“仁”、“礼”以及他对于教育的贡献和影响,几乎尽人皆知。但孔子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还应该是一个学者的形象。学者形象也是孔子所有形象的基础,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孔子未必就会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这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