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法名家梁兆雄(著名书法家宋开强先生书曾子名言)

民国书法名家梁兆雄(著名书法家宋开强先生书曾子名言)(1)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在《论语·颜渊》第24节,意思是说,君子通过学问文章来聚会和结交朋友,又通过朋友之间的交流切磋来促进道德完善。

这里的“君子”应该是指有“文”且有“仁”的人。因为有“文”,方能“以文会友”,因为有“仁”,才会“以友辅仁”。从这句话的前后呼应可以看出,“以文会友”的“文”,是可以“辅仁”的“文”,也就是可以提升道德丰富仁爱之心的文章和学问。

关于以友辅仁,康有为曾经作注写道:“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力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康有为非常看重与“正友”和“闻人”交朋友,认为和正能量且见多识广的朋友交往,可以“寡失德”、“不寡陋”,可以促进道德完善人格健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论语》中还有一段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相关联的话。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意思是说,知识分子要相互督促帮助,和睦愉快相处,就像朋友和兄弟一样。所谓知识分子相互督促、和睦相处,不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吗?

古今中外知识分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佳话不胜枚举。孔子和老子及其他贤达之士、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的交往,鲁迅和林语堂及其他文化界名流学士、鲁迅和文学青年的交往,都是很好的榜样。

孔子一生重视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他身边聚集了很多好朋友好学生,可是他也知道真正的知己是很难得的。据《论语·宪问》记载,有一次孔子感慨地对子贡说:“(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认为自己下学礼仪文章,上通天命,真正理解他的只有老天吧。这样的曲高和寡的孤独感,鲁迅同样也有,他把自己比作孤独的“过客”,还曾经写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由此可见,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根本处境是孤独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固然重要,独处和孤独也是人生的常态,也应该得到重视。托尔斯泰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宗教体验,就如林语堂所言是“个人面对那个令人惊悸的天”。所以孔子才说:“知我者其天乎!”

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交往喜欢交往,却常常忽视孤独害怕孤独,其实孤独也是很宝贵的,它有利于个人的清心自省,也可以激发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学史上一些传世名作就诞生在最孤独最冷寂的牢狱中,如班扬的《天路历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等,还有很多著名作家一直是在孤独和疾病中写作,如卡夫卡、伍尔夫、史铁生、海伦·凯勒等。

老年的孤独心境也有助于艺术家与死亡和解,并且可能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境界。像贝多芬、巴赫,他们晚年的作品都进入了深遂的自我精神领域;歌德从三十八岁开始创作《浮士德》,直到临终前的八十二岁才告完成;老子撰写《道德经》、孔子编纂《五经》也是在孤独无依的晚年进行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另一方面,也不要忽视独处和孤独对个人的心理整合和自我疗愈作用,心安理得地享受属于自己的独处时光,享受自己和那个令人惊悸的天之间的灵魂之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