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李下的下一句是什么(原来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叫“瓜田李下”,每次听人说起,虽然明白是一句劝人向善的话,却不甚了解其中的含义。

那么,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瓜田”“李下”分别代表什么,究竟要告诉人们怎样的道理呢?

瓜田李下的下一句是什么(原来是这个意思)(1)

这句话出自曹植的一首诗《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是说一位行端坐正的君子,做事应该懂得避嫌。

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走到别人李子树下的时候,也不要用手去扶正帽子,否则很像是动手去摘李子。

这两种行为,都容易引起误会,越是正人君子,越应该尽力避免。

这就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它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主动避嫌,尤其在一些有理难辨的场合。

《旧唐书·柳公权传》:“瓜李之嫌,何以户晓?”

唐文宗时期,皇帝派郭旼到邠宁地方做官,引起了朝野议论,人们认为是郭氏送了两个女儿入宫才换来这个职位的。

文宗向柳公权诉苦,说郭家的两个女儿入宫其实是为了拜见太后。

柳公权告诉皇帝,事情的真相不是每个人都了解,重要的是您本身处在嫌疑的地位,就难怪别人不非议。

“瓜李之嫌”说的就是事件本身容易引起误会,当事人有口难辩,不能摆脱嫌疑。

常言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误入“瓜田李下”,也都有面临“瓜李之嫌”的时候。坦荡如君子,不该惧怕遭人误解。

只要自己做事合乎道德礼法,没有邪念,无论别人说什么,都不必太在意。

但是,毕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世俗的框架下,活在别人的声音里,所以适当的时候,还是要避一下嫌。

公生明,偏生暗。“瓜田李下”不可忧,君子避嫌是防微杜渐,只要行得端、做得正,流言迟早不攻自破。

正如晚唐诗人韩偓的诗中所言:“提防瓜李能终始,免愧于心负此身”。

人生在世,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算无法被所有人理解,但只求无愧本心就好。

来源:好文化

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