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

现在网上郭荣启、常宝霆这些相声大家的早期录音中都有学唱张永发演唱河南坠子《走马荐诸葛》的片段。郭荣启在作品中称张永发为张大爷。常宝霆、郭荣启两位相声大家在作品中一模仿张永发的腔儿就能获了满堂彩的效果,这充分证明张永发当时在京津是人人皆知的腕儿。

陈红旭 | 文

意外发现

与郑州一河之隔的原阳县,因博浪沙,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又因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4位官抵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而被称为“宰相之乡”。民国时期因著名的“豫剧五朵云”,三朵出自原阳,让这片土地又成为“戏曲之乡”。改革开放之后原阳又因大米闻名全国,成为“大米之乡”。我曾和朋友不无遗憾的说过“黄河沿儿的原阳县什么人物都出了,咋就不出曲艺大人物呢?”可一年前我在《原阳县曲艺志》看到了张永发这个名字,令我欣喜若狂。

《原阳曲艺志》记载 , 1930年,阳武(今原阳)河南坠子艺人张永发应天津玉明春茶楼老板刘振山之邀,到天津演唱。当时的天津督察长郑承斌赠他一块《盖河南》的金匾。还记载当时与乔清秀三足鼎立的程玉兰、董桂枝都曾受过张永发的传授。

现在网上郭荣启、常宝霆这些相声大家的早期录音中都有学唱张永发演唱河南坠子《走马荐诸葛》的片段。郭荣启在作品中称张永发为张大爷。常宝霆、郭荣启两位相声大家在作品中一模仿张永发的腔儿就能获了满堂彩的效果,这充分证明张永发当时在京津是人人皆知的腕儿。

信了,服了,研究这位被淹没在黄河边儿的艺术大家的序幕才算真正拉开了。

深入调查

一年来我先后采访了张永发九十一岁高龄的儿媳妇儿刘文青、孙女张玉梅、孙子张爱国以及和张永发的儿子张理平一起工作多年,曾获“马街书状元”的李冬梅以及参与编写《原阳曲艺志》的韩文修老师。这位淹没在黄河边儿的艺术大家的艺术人生逐步清晰。

张永发,原阳县齐街乡于庄村人,生于1886年,卒于1956年。因眼睛视力欠佳,故得绰号“玉石眼张”。

张永发十五岁那年,随父到齐街集上开银匠铺,恰逢河北大名府艺人王教德在齐街唱山东大鼓。经人劝说,张永发的父亲同意张永发拜王教德为师,学唱山东大鼓。

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1)

张永发学艺十分刻苦,初学时,他为了掌握老师的大鼓演奏点,回到家后,找个锅排(秫秸杆做的锅盖),盖在门口的碓舀上,一手拿钢板,一手拿棍,把锅排当书鼓反复练习。有着极高艺术天份的张永发,仅王教德在齐街行艺的几天时间里,便掌握了山东大鼓的基本鼓点,连王教德都连连称奇。

在张永发身上除去凸显出的艺术天份和勤奋之外,他尊师敬道的良好品质也赢得了同行们的尊重。在学艺的四年时间里,张永发始终对师父毕恭毕敬,他尊敬师父的轶闻趣事,至今在原阳曲艺界传为佳话。

曾和张永发之子张理平在一起工作多年的“马街书状元”李冬梅老师说起张永发的故事滔滔不绝。李冬梅老师说:“我和张理平老师(张永发之子)在一起工作多年,他父亲的事情我们曲艺队老同事都知道。”

张永发跟王教德学艺的几年时间里,每年过了春节就跟师父出来行艺,可秋麦两季从外地回家时,总是光杆一人。从家带走的被褥、衣服,以及其他用品也都有去无回。原来王教德染上吸大烟的恶癖。唱书无论三天,九天,还是一个月,书唱下来,钱也吸的一干二净。张永发的父亲担心儿子染上大烟瘾劝张永发离开王教德。张永发对父亲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徒弟跟师父学艺期间没收入,拜师时契约上就写的清楚,师父按照契约行事,咱不能说啥。至于抽大烟你放心,我离师父越近越看清它的危害,我坚决不会染上这害人的东西。”张永发说到做到,旧社会艺人容易犯的毛病他一样没有。

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2)

采访张永发91岁的儿媳妇刘文青

张永发91岁的儿媳妇刘文青说:“俺孩他爷唱坠子书文明的很,腔口也大,那时候没有扩音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的唱腔能听几个村庄远,无论道白还是唱词没一句废话,开口就是正本。到一个地方唱一家“还愿书”就别想走了,后面写书的就接上了,恁听说过“还愿书”,听说过“许愿书”吗?只有俺孩儿他爷唱“许愿书”,因为只要到一个地方唱“还愿书”,当地观众被吸引住了。可其他人家没有还愿的,咋办?当地人就想出了许愿也唱书的办法,其实就为了留住张先儿(河南人对说书先生的称呼),尤其每一次下农村唱书,不唱个把月出不了村。俺老头(丈夫)弟儿们(弟兄)多,可俺家从没为吃作过难,孩儿他爷出去一个月就拉着满满一马车麦子回来了。”

跨越艺门

1928年,张永发由唱山东大鼓改唱了河南坠子。由一个艺术门类跨越到另一个艺术门类是不易的。张永发凭着对艺术高超的悟性和执着的追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山东大鼓的后起之秀一跃成为河南坠子的佼佼者。

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从曲目到唱腔、表演,甚至开场前的鼓套子、音乐伴奏等,都逐一进行改进。他改唱坠子后,其唱腔、诵白、伴奏乐器以及风格,与其他河南坠子艺人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他的唱腔气正腔圆,深沉悲亢,婉转含蓄,荡气回肠,表演干净利落。但张永发追求艺术的步伐永不停止,每天除去演出就和自己的琴师王永安研究腔调,可以说达到了废寝忘食,不耻下问的地步。

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3)

张永发孙女张玉英演唱爷爷的唱腔

一次在开封相国寺行艺,唱《玉堂春》时,当唱到苏三在公堂上诉说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时,有一句唱词是说当王金龙听罢苏三的诉说后,不由的“满脸泪纷纷。”

书唱到这句时,书场中站起一位观众说道:“哎!唱书的,王金龙是一个堂堂的八府巡按,虽说原来是苏三的情人,这会儿在公堂之上也不能‘满脸泪纷纷’呀?难道他就不怕南北二司笑话他?”书场中马上有人跟着起哄“是呀!是呀!”

张永发急忙打拱谢道:“多谢先生指点,多谢先生指点,只是不知用何字更为合适。”

那位观众说:“用掩字,唱成‘掩面泪纷纷’,这样既可表达王金龙的情感,也不失他八府巡按的身份,大家说如何?”书场观众齐喊:“好!”

张永发急忙道谢并现场改词演唱。张永发谦虚的态度受到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要求把这句新改的唱词连唱几遍。书收场后,张永发急忙找到这位观众请客答谢,从此和这位这一字之师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后来,张永发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行艺,每当张永发用衣袖掩面,唱出“掩面泪纷纷”时,书场便会立刻响起一阵喝彩声。

被“逼”天津

真正让张永发大红大紫的还是到天津、北京之后。在开封相国寺和郑州老坟岗已经大红大紫的张永发,何因要到津京闯天下呢?张永发的孙女张玉梅说出了原因。原来,张永发出师之后主要的演出阵营是开封相国寺,他用山东大鼓融化成的河南坠子别有风味,越来越受欢迎,一些观众甘愿排队等,也不去别的书棚听书。

长期以来别的坠子演员受不了了,同行们一商量,大家每天凑份子给张永发,也就是说大家情愿凑份子养张永发,但条件是请张永发停止演出,给大家留碗饭吃。

张永发哪受得了这个,恰在此时,天津玉明春茶楼老板刘振山亲自来相国寺邀请张永发赴天津演唱,张永发就爽快的跟刘振山到天津重闯新天地了。

虎走天下吃肉,张永发到天津一炮走红。三十年代张永发、董桂枝的对口坠子与乔清秀、乔利元的对口坠子在天津形成了两个文化品牌。张永发和董桂枝的对口坠子曾在天津的玉明春茶楼、玉湖春茶楼、北京的玉明轩茶楼以及法国租界歌舞楼来回拉锯,书资都是吃包银。

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4)

张永发用过的坠胡

张永发在天津、北京等地演出时,曾有王明福、王永安、董永信、曹元凯等琴师为他伴奏。1937年,张永发在北京行艺,曾与京韵大鼓名家刘金全、白云鹏、小彩舞、相声名家常连安等同台演出。张永发和董桂枝唱的对口坠子《烧绵山》、《俞伯牙弹琴》、《孔明吊孝》、《关公挑袍》等非常有名气。

张永发1930年到京津,1946年回到老家原阳,这十六年是张永发艺术生涯的黄金期,在京津行艺十六年,张永发形成了以演唱小段最为得手的特点,演出风格也养成干净利落,无论从唱词、唱腔、台风都具有很高的文化气息。

叶落归根

四十年代中期,张永发从北京回到原阳老家后,演出阵地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小段转向大书。张永发不愧艺术大家,他再次拿出了当年山东大鼓转改河南坠子的精神,以最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环境,在那个小麦无比金贵的年代,一个月挣一马车小麦是何等的能耐!“收了麦子存到家,就等玉石眼张永发”的顺口溜足以证明这位说书大家是多么受群众的欢迎。

回到家乡的张永发不光自己行艺,对培养帮助中青年坠子艺人尤为重视。后来在原阳乃至河南唱的非常响的坠子演员贾思功、杨绍福等都受过张永发的手把手的指导。

张永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为河南坠子小段风格的形成贡献突出。今天,我们应该让这位淹没在河南坠子历史长河中的艺术家闪现在人们的视线,我们应该记住河南坠子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一位艺术家——张永发。

本文原转载于2015年第6期《曲艺》杂志,豫记发表时略有删节。

著名河南坠子老艺人(重新发现河南坠子历史上的一代宗师)(5)

陈红旭军:旅剧作家、导演,河南省曲艺家协会理事,一二一喜剧坊创始人、“喷空”创始人。

编辑:艾扬 图片来源于网络、金鑫供图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微信公众号搜索:豫记。(yjhltxdj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