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觉悟(菩提下的禅心)

菩提树下觉悟(菩提下的禅心)(1)

看书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禅心这个词,随即便想到了菩提。大概,自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之后,菩提与佛教以及悟道的关系,便再也不可分割了。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的神圣,来源于人们对它的神化。而神化的菩提树,恰是人们对于悟求而不得期望。其实,菩提树与悟道,看似紧密相联,其实毫无关系。如同六祖慧能禅诗所言,菩提本无树。菩提未必指菩提树,而更多的表达中,它应该只是一种心境。

下雨的时刻,欢喜的人看来是甘霖,悲伤的人看来是眼泪,心清的人看来是醍醐,心浊的人看来是酸雨……雨并没有什么隐藏,它对待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公正。不同的,只是人看待它们的心。

同样,在一棵树下,无论你是否思考,树都在那里,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的感悟。也许你只认为这是一片树荫,也许你能思考到春夏秋冬,能想到树的叶子和根系,会感慨这棵树的无私。但树并没有什么变化,它只是提供了一片绿荫,然后安静的站在那里。

如果你愿意思考,那么无论是什么树,心灵都一样可以得到升华。如果你不愿意,那么即使你站在了释迦牟尼了悟的那棵菩提树下,又有什么作用呢?

菩提树下觉悟(菩提下的禅心)(2)

悟道,是一次思想与心灵的交流。只有走进自己的心中,才能清明的看透一切虚妄。这世间一切真假,总能被心灵最深处的清明辨清。而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看透纷扰表象下的实质。

若心够清明,那么树树皆菩提,念念是禅心。

文丨夏凉之

拾文化原创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laigao@10wenhua.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