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寻找幸福(如何寻找幸福)

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关于什么是幸福,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实用的判断工具:用“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作为横竖两个坐标轴,把人生模式分为四个象限。第一个象限就是重视未来利益,轻视当下利益的忙碌奔波型,这样的人认为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经之路,这在心理学上有个词来形容,叫做“到达谬论”,意思是说,认为只有在达目的地那一刻才会有幸福。

第二个象限恰恰相反,完全只重视眼前利益,不管未来怎样,也就是享乐主义型,他们总是在寻找快乐逃避痛苦,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不断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未来的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第三个象限是觉得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都不重要,放弃了追求幸福,也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这就是虚无主义型,这种心态也叫做习得性无助,可怜这个象限的人,连前两种快乐都感觉不到。其实,这前三个象限,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都犯了同一种错误,就是错误地坚持自己对幸福的偏见。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只有第四个象限是对的,就是兼顾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既有长远而有意义的目标,也很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这就是感悟幸福型,也就是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幸福主张。

用一句话来说,积极心理学给出的幸福定义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意义,指的是目标感和使命感。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都是一种喜悦和满足感,不同的是,快乐是短期的,是一种积极情绪,而幸福是持久并相对稳定的,保有积极情绪的一个状态。一个幸福的人也有不开心,但是总能比较快地恢复到常态,这就叫心理免疫力。非常好理解,一个身体免疫力好的人,不是不生病,但是他抵抗外界病毒干扰的能力比较强,就算生病了,也能比较快地恢复。

那么影响幸福的因素有哪些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水平50%与基因相关,10%受到环境影响,40%是个人可控因素。基因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这意味着有人先天就会比较快乐,而有人却更焦虑。所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不应该追求绝对的幸福水平,而应该在自己的原始幸福基准之上,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幸福水平,达到更幸福的状态。作者认为大部分的人在追求幸福上,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潜能。

除去50%的基因影响,在10%的环境因素中,最让人感觉到迷惑的可能就是金钱,于是作者详细解释了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如果去问人们为什么要追求财富,可能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财富能带来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心理学家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就是在一些极度贫困地区。数据表明,在印度贫困地区,财富对幸福的影响比在美国大得多。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生活已经解决了温饱,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财富和幸福的关系就不那么大了。其实不仅美国,在很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发现,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增强。原因就是,他们的经济状况已经超越了温饱基本线,在这条线之上,幸福和财富关系不大。这一结论告诉你,把追求财富当作人生目标,可能并不会保证得到幸福。

那怎么办呢?很简单,直接以追求幸福为目标。人在幸福的状况下,也就是生活有意义并感到快乐时,会更加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也会有更大的成功可能性。因此,追求幸福不是牺牲成功,相反的,幸福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个观点,关于幸福的定义。幸福就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也就是设定有意义的长远目标,并且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快乐。幸福水平受到基因、环境和个人可控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范围不太一样,所以不应该追求绝对的幸福水平,而应该在自己的原始幸福基准之上,通过努力,不断提升幸福水平,达到更幸福的状态。以追求财富为目标,不一定能带来幸福,而以追求幸福本身为目标,却往往有助于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二部分

刚才我们说了,影响幸福的因素里,有40%是个人可控因素,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那么如何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呢?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你可能见到过一些人,虽然很努力,其实并不热爱学习,在学校里是不得不学,离开学校后,就很少再主动地学习。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在坚持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作者发现学习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顾名思义,“溺水模式”就是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一定会痛苦挣扎,当他终于能离开水的时候,会拼命呼吸,感到解脱。学习者沉溺在不喜欢的过程中,唯一的原因就是害怕被淘汰,一旦从学习中解脱,立刻感到轻松,误以为这就是幸福。与之相反的,“性爱模式”是同时得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当找到渴求的答案时,就像是获得了最美妙的体验。

为了更幸福地学习,你应该找到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比如说此时此刻,你正在听《幸福的方法》,这短短二十分钟,你不仅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和方法,可能也从中感受到了愉悦,这就是学习的快乐。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帮助你重新审视和寻找更加幸福的工作生活方式,这就是这二十分钟学习的意义。有了学习的热情和目标,就能持续终身地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你打造更强的知识体系,这项活动本身就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也就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作者还提出了心流体验这样一个概念。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在做一件事时,会感到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就是心流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你发挥出巅峰表现,俗称“在状态”。怎么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呢?

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不为其他诱惑和干扰所动。举例来说,你如果真的对幸福很重视,在这方面有很多思考,很想了解科学领域给出的幸福的方法,在听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非常地专注,甚至忘记了去刷手机,如果在地铁上,还有可能坐过站。所以,有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其次,心流体验还跟任务的难度有关。当任务难度过低时,我们会感到乏味;而当任务难度过高时,会使得我们过于焦虑,反而阻碍了发挥水平;只有当难度和能力相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学习的难度应该落在一个人的挑战区,而不是舒适区和恐慌区。难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上面分享的幸福学习法,总结下来就是:对于学习来说,你不仅需要有合理的目标,还应该找到快乐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学习就会进入“性爱模式”,更有可能出现心流体验,帮助你高水平发挥。

接下来,我们说说幸福工作法,在工作中找到热情和使命感,有助于提升幸福。作者指出,工作中的热情和快乐,以及工作的使命感是影响幸福感的两大因素。这里有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来理清思路。比如对于工作中的快乐感,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工作快乐吗?怎么才能更快乐?我会为了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如果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同样的,对于工作中的使命感,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如果答案是薪水,那么你就是把工作当任务;如果答案是发展,那么你就是把工作当职业;而如果答案是自我实现,你就是把工作当使命,你一定会从工作中找到为之奋斗的意义。如果你在工作中有明确的使命感,也就是把工作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恭喜你。如果没有,而又暂时不能换工作,也可以从现有工作中培养使命感。

比如说,通常我们会认为打扫卫生是简单而枯燥的,好像怎么找也找不到使命感。有这么一个研究,对医院里的清洁工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认为工作就是打工的人,他们都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无聊。而另外一些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为病人、为医院带来真正的改变。相比于那些打工心态的同事,他们不仅工作得更加幸福,也有着更优秀的表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中,员工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找一份新的工作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规划。如果你一开始就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那么你就是优先考虑实际问题,比如说收入或者社会地位;但如果你先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想做什么”,那么就有机会发现什么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意义,也就是指向幸福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 MPS 法。M是意义,英文 meaning ,P是快乐,英文 pleasure ,S是优势,英文 strengths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份工作能够满足有意义,让你快乐又符合你的优势,那么这就是符合 MPS 法的好工作。你可以依次写下所有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儿,所有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儿,以及自己的优势,把这三部分套在一起,找出重合的部分,也就是既有意义,又有快乐感,又能发挥优势的工作,这就是最适合你,最能令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举一个例子,对作者沙哈尔博士来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解决问题、写作、帮助孩子们成长、政治活动以及音乐。而能使他感到快乐的事情有:航海、烹饪、阅读、音乐以及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自身优势是: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你发现了吗,这三个部分的重合之处就是——孩子。这时候,再细化一些,考虑到一些个人偏好,比如说做事有计划,喜欢规律生活,喜欢旅游,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比较长的休息时间。于是去思考,哪些工作和孩子有关,有规律又有长假期,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兼顾自己的兴趣呢?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沙哈尔博士认为做老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通过这个例子,你应该可以看出来,MPS法不一定能帮你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但是却可以帮你找到获得幸福感的工作。

上面分享的幸福工作法,总结一下就是:工作中只有同时具有工作热情和使命感,才能找到幸福感。不仅可以通过问自己一系列问题来理清大方向,还可以通过MPS法帮自己找到既有意义,又能让自己感到快乐,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也就是令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

讲完了学习和工作,该说说生活了。心理学家曾经对比过非常快乐的人以及不快乐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区分这两种人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并且伴随一生的就是亲密关系,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的最佳预测因素,就是亲密关系。所以我们来看看第四个观点,无条件的爱以及相互理解,能够帮助建立亲密关系。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如果你无条件爱一个人,你就会看重对方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比如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勤奋、热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项支持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这份事业成功与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现;而他内心的激情和热忱,就是他的核心价值。如果是无条件爱着这个人,只要他的热忱还在,他的核心价值就在,无论他的事业成功与否,你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为什么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呢?因为无条件的爱会带来力量,会建立一个“幸福圈”,能促使人勇于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发潜能和价值。

除了无条件的爱,作者还认为理解是爱的基础。熟悉对方,真正去认识他,理解他,会带来更强烈的亲密感,使爱能够更好地成长。理解对方包括深入了解对方的价值、热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对方时,也要尽可能帮助对方理解自己。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认可上,打开心门,和对方分享自己最深层的部分。

我们来总结下第四个观点,无条件的爱和理解是经营亲密关系的两大基石,而建立亲密关系,是获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除了具体的学习、工作和亲密关系,我们还需要把自己看做一个整体,下面我们就说说第五个观点,通过给自己打分,来提升整体幸福含量。具体做法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事情,为每一件事的快乐和意义,这两个指标打分,根据分数来评估是该增加这件事的投入,还是该减少。比如说,你认为和家人相处很有意义,按5分制可以得5,也能够从中获得较多快乐,按5分制可以得4,可是通过追踪记录,发现自己一个星期才与家人相处不到5个小时。相比之下,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并不是很有意义,按5分制只能得2,快乐指数也才只有3,但是一个星期下来,却投入了15个小时。面对这样的数据,也许你会考虑增加与家人的相处,同时减少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这个打分系统,会让你活得更快乐和有意义,也就是更幸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非常看重记录时间,毕竟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在知道要做什么改变之前,先得要知道现状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方法,作者发现,虽然自己非常看重和妻子的关系,但是在忙工作和孩子之外,两个人单独相处交流的时间严重不足。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每周和妻子约会两次,如果因为出差耽误了,下周就要补上。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管理亲密关系过于刻板,作者却认为,如果不这么做,也许过了十年,两个人也没约会几次,就会逐渐地疏远。生活中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来干扰,只有有意识地为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预留出时间,长期下来,才可以保证我们不会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总结一下,第五个观点就是,有意识地提升幸福投入的时间,扩大幸福事件比例。接下来我们说说第六个观点,用5件好事法和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什么是5件好事法?很简单,就是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又感到快乐的事儿。这些事儿可大可小,大到获得公司嘉奖,小到晚高峰坐地铁,幸运地发现人少得居然有座位。每天列举的事情可能会重复,这没关系,重点是在重复之余,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除了写日记,还可以给他人写感谢信,不论是配偶、同事还是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这不仅仅是一封信,它所代表的是你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意义与快乐,比如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对你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信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面,稳固并加强了人际关系。

感恩行动背后的原理是,人往往对所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比如说加薪的第一个月你会喜笑颜开,但很快就会将提高后的薪水看做理所应当,觉得我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报酬。再比如说,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经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胁时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司空见惯和理所应当,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为了使身体更加健康,同时又不觉得刻意锻炼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样自动的程序化惯性,这样就不用每次耗费自律去约束自己。自律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当过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时,可能会出现自律匮乏。好,这就是我们说的最后一个观点,用5件好事法和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总结

说到这儿,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讲的内容。

第一个观点,积极心理学将幸福定义为“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幸福水平受到基因、环境和个人可控因素的影响,尽管有一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但是通过努力,总是可以提升自己原有的幸福水平;第二个观点,要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学习本身变成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第三个观点,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幸福感的工作,也就是对自己有意义,让自己感到快乐,而且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如果暂时没有机会选择新的工作,也要重新审视现有工作,找到能让自己产生激情的部分和工作的使命感。;第四个观点,正确经营亲密关系有助于提升幸福感,给予无条件的爱,去理解对方,以及帮助对方理解自己;第五个观点,有意识地记录并分析幸福,增加幸福时间的投入;第六个观点,用5件好事法记录自己所拥有的美好,唤起珍惜之情。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惯性,用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目标,市面上关于幸福生活、幸福婚姻、成功工作的所谓秘籍比比皆是。这些内容虽然读起来颇有趣味性,但缺乏科学理论作为根基,大部分是依据个体经验和个别观念得出的结论。而另一方面,在学术领域,学者进行了大量严谨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可惜的,大部分成果不为公众所知。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学术和公众的桥梁,既保证严谨性,又很好理解。《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依托积极心理学,不仅在理论上阐明了幸福的内涵,而且给出了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方法。当然,是否最终能在你的生活中实现,还取决于你是否采取了行动。

怎么寻找幸福(如何寻找幸福)(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