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

如果沙特的王公贵族都精于宫廷斗争,那么在权力的游戏之中,沙特的公主们又扮演怎样的角色?

去年,知名的国际时尚杂志《VOGUE》阿拉伯版,破天荒地推出了“沙特专题”。主题内容中,不仅专访了多位新生代的沙国演员、企业家...等“时代女性”,封面人物更找来了“沙特公主”——海法.宾.阿不都拉.绍德公主殿下(HRH Princess Hayfa bint Abdullah Al Saud)——以真面亮相。

封面中的海法公主,身著一袭白衣,气宇轩昂地在吉达的西部沙漠裡,拍摄一系列开著敞篷车的写真照片,标题则一语双关地写着:

Driving Force: 向沙特阿拉伯的女性先锋致敬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1)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2)

《VOGUE Arabia》原本打的算盘,是希望在沙特政府松绑“女性开车禁令”的当下,抢先为王国新政锦上添花;岂料这样的安排,却招致了沙特舆论排山倒海的强烈嘲讽与负评——原因,都是因为封面上的“公主”争议。

一手摸脸一手打脸:公主收割记

在当前的沙特王国中,受到官方认证的王子与公主总数,大约在1万5,000人上下;换句话说,王族的身份并不特别稀奇,不过这位引发争议的“海法公主”,却是已故老国王阿不都拉的女儿之一。

在《VOGUE》的叙述中,作为沙特新时代的女性的代表,海法不但是位庄严美丽的公主,还是名崭露头角的沙特画家。与所谓的传统相比,曾留学美国的海法更能“折衷于东西方的不同价值”。因此,在沙特正进入一连串社会改革,由一名高雅的王族之女,公开地在未遮面的状况下于驾驶座上拍照,

(VOGUE)只能很诚实而公平地认为,这样的举动真是极具勇气!

但这句“极具勇气”的赞叹,却激起了海内外女权倡议团体的嘲讽与怒火。

因为当海法公主去年还在拍摄拍“网美照”的时候,沙特政府才无预警地发动大规模行动一口气逮捕了十多名女权运动家;但在2018年这期的《VOGUE》中不仅只字未提这些故事,更夸张地将无作为的公主形容成“勇气斗士”,莫名其妙的“王室收割”此时才显得格外难看。

《VOGUE Arabia》对沙特王族的谄媚,已有多次前例。像是在2016年夏天,持有《VOGUE》品牌的康泰纳仕集团,大张旗鼓宣布进军中东、推出阿拉伯版时,就特意找来了知名度并不高、但却贵为沙特王妃的迪娜.阿朱哈尼.阿不都阿济兹(Deena Aljuhani Abdulaziz),出任《VOGUE Arabia》的创刊总编辑。

谁知王妃上任后,集团内外不断怀疑迪娜总编的经验与能力,甚至将整起人事案视为“讨好沙特王室的政治操作”。

此外,新杂志的口碑还没做出来,出刊的时间与制作成本就不断地推迟与膨胀。之后的创刊号杂志,虽找来了有阿拉伯血统的美国名模吉吉·哈迪德(Gigi Hadid)助阵,但封面设计却又闹出抄袭疑云——最终,在上任10个月后,仅负责2期杂志的王妃,就在一片诧异声中,惨遭集团难堪开除。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3)

王妃美照

不过时尚媒体的焦急选择,其来有因。近10年来,传统媒体的广告利润不断萎缩,而各种困境之中,广告预算唯一逆势成长的唯有高消费门槛的时尚精品业;与此同时,随著国际油价在2000年之后的长年暴涨,众阿拉伯油国的高端消费力也高速崛起,并成为精品消费者版图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种焦急抢市的心态下,寄望于王族公主、权贵名媛来“造浪”虽然符合策略应用的逻辑,但却让《VOGUE》在中东市场屡屡“政治出丑”。

其中最黑的“黑历史”,莫过于2011年2月25日的历史性专访——〈沙漠玫瑰:专访叙利亚第一夫人阿斯玛.阿萨德〉——当时的《VOGUE》极为尴尬地选在阿拉伯之春的高峰,让全球读者一边看著阿萨德夫妇的浪漫爱情故事,另一边却见证著叙利亚内战。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4)

阿不都拉的女儿们

在《VOGUE Arabia》的公主专访中,海法公主与父王阿不都拉的互动,则是另一个引起外界兴趣的王族秘辛。

在中东研究领域中,一般学者对阿不都拉的评价,是“精明而无情的平衡者”。长期在众支王族血脉周旋的他,在王族政治与国家内政中,抱持进两步退三步的消极守势心态,并透过谨慎地等待与利益结盟,最终于才如愿取得权力的宝座。

但在海法公主的叙述中,阿不都拉却是个耳根软、喜欢说笑话的慈父,

从许多角度来看,我的父王就和每一个爸爸一样——他极爱他的孩子们,并与我们很是亲近。

海法公主说,“我和他很亲,所以我知道他对于这个国家的重责大任,这也让我对父亲越发敬重。”

“从许多角度来看,我的父王就和每一个爸爸一样——他极爱他的孩子们,并与我们很是亲近。”

我们不确定海法公主是否比较幸运,但在2014年3月,海法公主的4个”异母姊妹”——萨哈公主(Sahar)、马哈公主(Maha)、哈拉公主(Hala)与贾娃荷公主(Jawaher)——却趁著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将访沙之际,透过国际媒体发出“求救告急”。

一开始,接连透过俄罗斯与英国媒体爆料的,是公主们的母亲、「前」王妃阿拉努德.法雅兹(Alanoud Al Fayez)。阿拉努德表示自己是在15岁那一年,被约旦的家族长老安排嫁入沙乌地,但十数年的婚姻生活裡,她为阿不都拉连生了4个女儿,却始终无法产下男婴,夫妇因此失和,阿不都拉于是狠心休妻。

阿拉努德表示,自己与阿不都拉(当时还只是王储)离婚后,虽然女儿们仍保有公主头衔,但却得不到王室的尊重与资源礼遇,5个女人只能窝居吉达宿舍的冷宫。无法忍受的阿拉努德最后决定在2001年出逃海外,但她的女儿们却自此遭受软禁,并在兄长们——阿不都拉的次子穆台比(Mutaib bin Abdullah)与四子阿不都阿济兹(Abdulaziz bin Abdullah )——的监控下,与世隔绝地被监禁深宫13年。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5)

四个悲惨的公主

一开始,阿拉努德的指控,仅被西方媒体当作“一千零一夜的后宫奇谈”,但后来英国《Channel 4》却真的联繫上了萨哈公主4姊妹,并透过王族管道证实了这几位公主的身份与说法,王族丑闻一时引发譁然。

萨哈公主等人表示,自己曾试图与父亲争取合理的自由与待遇,但13年来却从未得到只字片语。而在《CH 4》的专访曝光后,自觉家丑外扬的两位兄长,更连续25天断粮断水,以极不人道的方式惩罚“吵闹的妹妹们”,并毫不掩饰地将公主们的惨状放送给阿拉努德,以作为对其为人母的凌迟报复。

虽然阿拉努德与4个公主的故事,闹上了《BBC》、《华盛顿邮报》,国际的人权与女权团体也纷纷谴责阿不都拉父子的疯狂举动,但在战略与经济考量之下,英美各国政府却都刻意对丑闻冷处理,沙特王室亦强硬声明:少管王族家务事

沙特阿拉伯国家历史笔记(境外好文沙特的公主们)(6)

斩首案:公主之死

2014年的公主风波,虽然喧腾一阵,但在断粮威胁后,阿拉努德与女儿们却自此「安静」。讽刺的是,事件不久后,2015年1月,公主们的父王阿不都拉就以91岁的高龄在利雅德的宫中驾崩;之后3年,沙特也因年轻王储穆罕默德.宾.萨尔曼(Muhammad bin Salman)的上位,而掀起一波王族大整肃,当初的恶整妹妹们的王子二哥穆台比,兵荒马乱中也被捕入狱。

不过类似的“造反公主”事件,在沙特已不是第一回发生,其中1978年的“公主之死”事件,甚至还引发了极为紧张的外交风暴。

1977年夏天,沙特王族之间,口耳相传著一起不大不小的家庭丑闻:

听说穆罕默德王子,斩了自己的孙女...。

1958年,米沙尔公主出生于沙特王室,她的曾祖父是沙特开国之君伊本·沙特,她的祖父穆罕默德王子是麦地那省省长,权势很大,担任过两位国王的高级顾问。据了解,米沙尔公主早年在父兄的包办婚姻安排下嫁给了一个年龄比她大很多的堂兄王子,她对这桩婚姻并不满意。后来,她要求去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留学。在有着“中东小巴黎”之称的贝鲁特,米沙尔公主同沙特驻黎巴嫩大使的侄子卡勒德·艾沙尔·穆哈拉相恋。1975年,黎巴嫩局势突变,一场全面内战在这个国家爆发。米沙尔公主和穆哈拉不得不返回沙特。

在沙特,通奸是一项严重罪行,惩罚方式是处以石刑。然而,米沙尔公主和穆哈拉回国后没有结束这段危险的婚外情,两人甚至决定逃离沙特。为了顺利出逃,米沙尔公主制造了一场自己溺水身亡的假戏。随后,公主伪装成男子,同穆哈拉一道前往机场,试图乘飞机出逃。公主的护照被发现是伪造的,就这样,一场王室丑闻曝光了。稍后,米沙尔公主被送回自己家。其实,根据沙特相关法律,要证明一个人存在通奸行为并不容易,要么有4名目击过通奸活动的男性证人作证,要么被告自己在法庭上三次承认“我犯了通奸罪”。米沙尔公主的家人说她只需承诺再也不见穆哈拉就不予追究。没想到,公主回到法庭三次陈述“我犯了通奸罪”。身为王室高级成员的穆罕默德王子怒不可遏,他指责米沙尔公主给家族带来了耻辱,下令处决自己的孙女和她的情郎。1977年7月15日,米沙尔公主和穆哈拉被带到吉达市区一个停车场,由家族成员执行死刑。

目击行刑过程的英国人巴里·米尔纳拍下数张现场照片,1978年1月,他把这些照片卖给英国《每日快报》。一开始,这件事并没有引起西方民众关注,但一个名叫安东尼·托马斯的英国独立电影制片人看到了商机,他前往沙特采访很多人,然后根据一些相互矛盾的故事拍摄出剧情纪录片《公主之死》。1980年4月9日,《公主之死》在英国独立电视台首映,轰动西方世界。一些英国媒体评论称,沙特王室必须回想起,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对抗中,个人是政治性的。

电影和舆论激怒了沙特,沙特政府要求英国大使詹姆斯·克雷格离境,从英国撤走400名沙特王室成员,并限制向英国商人发放签证。沙特还联合黎巴嫩禁止英国航空公司的协和式客机飞越沙黎两国领空,这使英国航空公司往返于伦敦和新加坡两地的航班无利可图。据统计,由于沙特抵制英国产品和取消沙英外贸订单,英国损失达到2亿英镑。随着对沙特的出口订单被取消,英国媒体扭转了对沙特的批评浪潮,转而质疑放映《公主之死》是否正确。

曾参与影片拍摄的佩内洛普·莫蒂默写信给英国《新政治家》杂志披露,电影中的很多采访和角色其实都是虚构的。对沙特公主家庭生活的“披露”完全是根据一名离婚侨民提供的信息拍摄的。而拍摄方根本没有核实这些信息的真伪。谣言和观点被当成事实呈现,观众们愚蠢地相信它是真实的,他们实际上受到了欺骗。英国外交大臣彼德·卡林顿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极具攻击性”,但从政治上考虑不能查禁该片。

为了防止美国卷入这场争端,沙特对美国也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压力。1980年5月8日,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纽约时报》和其他大报上刊登广告表明立场,谴责《公主之死》是“一个新的童话故事”。在拖延一段时间之后,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在1980年5月12日播放了《公主之死》,但也有一些地方台拒绝转播该电影。不久,英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意识到,为了一个死去的公主或一部电影而同沙特闹僵并不明智,得不偿失。危机过去后,考虑到沙特石油储备丰富,西方国家很快又全面恢复了同沙特的关系。

-----------------------------

40年过去,尽管当前的沙特正大张旗鼓打着温和开放的大旗,但王族之女的故事,似乎仍与米沙尔公主的时代没有太多差异。

王族之内,虽然偶有公主明星——像是登上封面的海法公主(老国王阿不都拉之女)、嫁给阿拉伯首富瓦利德王子但又离婚的阿美娜王妃,或是主掌沙国体育总会的企业家公主瑞玛公主(前驻美大使班达王子之女)——仍都是璀灿亮眼,却无可能复制的身世特例。

至今,沙特王族内,还是依循著封建传统,不断重复亲族配婚。像是当前年轻的穆罕默德王储,娶的仍是自己的堂妹。除非特例通报,并获得王子议会提前同意,否则公主们鲜少下嫁给平民。

比如在2009年,英国政府就低调而尴尬地授予一名沙特公主难民庇护。根据人权团体的证词,这位匿名公主与米沙尔一样,年幼时就被迫嫁给了一位高龄70岁、且无力自理生活的王族堂兄。在毫无夫妻感情的状况下,她认识了一位非穆斯林英国公民,两人秘密怀有一子,但却也因此遭遇家族颁布的格杀令。走投无路之际,她只能抛弃一切——但比米沙尔幸运的是,她成功离开了沙特。

就像《VOGUE》特刊回避不谈的一样,公主们的血雨腥风不足为外人道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