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

撰文 | 吴梦

编辑 | 黄月

《水妖》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1)

“水妖”是挪威民间神话故事的常客,也是危险与不详的代表,它们往往生活在内陆的江河湖泊中,总在想方设法诱惑人们走向水域。魅魔(Nix)是水妖的一种,它会变作白马寻找那些喜爱冒险、单独出行的孩子,等到孩子们在速度和欢愉的顶点认为自己能够完全控制这匹马,正享受着虚荣、骄傲与自豪时,马会突然拐向临渊峭壁,跳下悬崖。母亲费伊在离家出走前一个月,给儿子萨缪尔复述了一遍魅魔的故事,最后补充了她总结的道理:“你爱得最深的东西,有朝一日会最严重地伤害你。人们能够成为彼此的魅魔。”

《水妖》的故事从州长袭击事件开始。保守派的民粹主义化身、反移民的独裁鼓吹者以及总统候选人谢尔顿·派克在芝加哥公园散步时,遭到一名中年妇女的砾石袭击。袭击视频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这位“派克袭击者”的身份很快被确定为一名小学女教师,且被媒体渲染为一个激进的失足嬉皮士。当全国人都关注着这场暴力闹剧的后续发展时,只有大学助教萨缪尔因沉迷网络游戏对现实世界一无所知。当律师打电话告诉萨缪尔,袭击者就是他多年前离家出走的母亲费伊时,为了履行十年前签订的新书合约并缓解财务危机,萨缪尔决定动身调查母亲的过往,撰写一部以费伊为主角原型的小说,并在其中以儿子的身份竭尽所能地羞辱她,作为对小时候母亲弃家而去的报复。而在调查过程中,萨缪尔渐渐了解到了母亲曾遭遇的痛苦过往与精神创伤,并最终与母亲达成和解。

《水妖》并非仅仅是“他人即地狱”的现代社会隐喻,而是对面临制度破产、政治倒退以及愤怒情绪肆虐的美国现实的全景式描绘。曾任媒体记者的内森·希尔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者,对现代人孤独的本能以及美国消费主义令人厌恶的过度膨胀十分关注,也对现代社会里所有被接受为“合理”的荒谬保持警惕,《水妖》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民粹情绪泛滥的选举表演、政客对媒体报道的操弄、出版商的牟利野心、高度智能化的社交软件、高校里的利己风气与霸凌,以及网络游戏成瘾,都是针对当下社会的精准戏仿。当代美国小说家约翰·欧文将本书誉为“一部幽灵与政治的母子心理剧,也是一部愤怒与伪善的美国悲喜剧”。

《布拉格狂欢》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2)

米兰·昆德拉认为,菲利普·罗斯是一位“伟大的美国情色史学家”,也是“书写这种奇异的孤独——人被抛弃、面对自己身体而生的孤独的诗人”。通过以性爱为主题进行创作,出生于犹太家庭的罗斯对性爱伴随的伦理问题、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进行了思考。在1986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表示自己的作品只有两个观众——“一般观众和犹太观众”,而他既不关心其作品对一般观众的影响,也没有兴趣知道这些人是谁。究其根本,罗斯始终在探寻犹太民族在美国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生存境况、心理状态,以及一种异质文化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发展与嬗变,并将其作为探寻人类身份问题与生存问题的一个入口。

《布拉格狂欢》被视作“祖克曼三部曲”(《鬼作家》《被释放的祖克曼》《解剖课》)的“结语”,本书由主人公内森·祖克曼数天的日记组成,为第一人称自述。尽管本书仍然关注写作的意义、作家的身份以及创作对于社会的影响,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却是在极权主义统治下的布拉格。在布拉格,祖克曼遇见了许多被放逐的旅居流亡艺术家,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同一种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极权主义政权已经剥夺了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说话的能力,文学的伟大力量被当权者惧怕,也被讽刺性地认可——以强制撤销的方式,因而这些知识分子只能以纵欲狂欢的方式,在肉体反叛的层面实现对政治威权的叛逃。

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将“祖克曼三部曲及结语”的体裁归类为一种新的自传体小说,这类自传体小说专门描绘撰写自传体小说的体验。他认为,内森·祖克曼与其说是罗斯虚构的“第二自我”,不如说更接近于一个“本来自我”。故事里真实与虚构的边界逐渐模糊,正如书中所写:“一个人的故事不是要蜕掉的皮肤,它是无可逃避的一个人的身体和血液。这个故事与你生活的主题相关,这是一个永远反复出现的故事,它既是你的发明又是关于你的造物。”《布拉格狂欢》既是罗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怀,也是他对于个人经历的自我沉溺,尽管以他的文学才华,祖克曼的人生放诸四海皆准。

《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3)

家境优渥的贵族大小姐中根镜子在她19岁那年,经人介绍与29岁的夏目金之助(夏目漱石本名)相亲。那时的夏目漱石还只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学英文教师,而相亲故事也不具备“今夜月色真美”式的浪漫。与NHK连续剧《夏目漱石之妻》中描绘的不同,夏目漱石并非被镜子“天真无邪的笑容”所吸引,而是因为镜子毫不顾忌地对着漱石大笑——露出一口极难看的牙齿,他当即认为镜子诚实不做作,很快便定下了这门亲事。这些令人捧腹的生活细节均出自镜子的口述回忆录《我的先生夏目漱石》。

回忆录中的夏目镜子并不仅是作为附庸被提及的“文豪之妻”,而是一位真性情的女子,与夏目漱石携手相伴度过了二十年波澜起伏的婚姻生活。这本由镜子夫人口述、长女婿松冈让笔录的夏目漱石回忆录,是镜子在晚年时对逝去的丈夫的点滴回忆。本书从两人第一次见面相亲开始,至夏目漱石的葬礼结束,按时间顺序划分为64个章节。书中描绘的是与公众形象截然不同的“家庭中的漱石”和“妻子眼中的漱石”:一个作为丈夫、父亲、朋友、猫奴、神经衰弱患者的普通人形象跃然纸上,立体而鲜活,而漱石作品中的猫和人都能在回忆录中找到原型。读者亦能够从二人的婚姻生活史中,窥见明治时代的社会风貌。

口述回忆整理者松岗让表示,本书作为对二十年婚姻生活的如实记录,或直接或间接,只要是与先生(夏目漱石)有关的,一切都按照记忆坦白地叙述出来。尽管受到一些读者指责“过于直白大胆”,他认为“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也造就了本书独特的叙述风格与参考价值——它既非传记,也不是评传,只是一部遗孀的回忆,但作为对夏目漱石家庭生活记录的系统化整理,本书所提供的资料在帮助解读漱石作品方面的贡献不可替代。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4)

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家费孝通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与《江村经济》,是基于“从实求知”的田野调查经验对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做出的结构式分析,也被视作人类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这本最新出版的《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则是晚年的费孝通在改革开放之后,在对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索成果,也是费老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城乡协调发展”、“民族与社会发展”、“全球化与文化自觉”以及“学术反思与展望”。改革开放后,费孝通的关注目光逐渐从中国本土社会移向更为广阔的全球社会,这既能够帮助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符合“关注未来”的人类学普世情怀。“美美与共”的文集标题源自他在1990年八十寿辰聚会上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进行的主题演讲,内容是人类学如何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演讲文字稿亦收录于本书。在演讲中,他给出了这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在保持对自己文化的欣赏态度的同时,也要了解他人文化的优势与美感,最终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除了晚年的学术成果之外,费孝通还在本书中自剖了研习人类学的初衷。出生于清末民初的他原本是想学医,而那时正值社会剧变,出于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渐渐意识到“为万民造福”比“为个人治病”更有意义,学习人类学是为了能够习得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以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学以致用”被费孝通引以为自己治学的根本态度,其步履不停、笔耕不辍的研究生涯亦可谓这两条座右铭的真实写照。

《科举》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5)

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记录了唐太宗在御史府看到新科进士们意气风发列队从官府走出的景象时,不禁流露出的喜色与感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代可视作从延续自六朝的贵族政治转型向新的官僚政治的过渡期,科举制度则为这个社会性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于隋文帝时期的科举制度原本是天子为了与贵族斗争、强化中央集权而创造出来的武器,用以选拔民间的官吏资格持有者;至宋代,科举的全盛时代到来,中国历史上的文治派政治也首次得以实现。在此之后,原本旨在网罗天下有识之士的人才选拔制度,却逐渐背弃了开放与公平的制度理想,对科举“有考试无教育”的反省声音也愈来愈强。最终,将国家教育的责任彻底转嫁给民间的科举,成为了辅助阶级区隔再生产的机械考试制度。

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的宫崎市定,是战后“京都学派”的第二代巨匠,也是最负盛名的东洋史学研究家。在《科举》一书中,宫崎市定以科举考试的层层关卡为序,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叙写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态,亦结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变迁,从“官与民”的双重角度评价了科举。

除了透析科举制的前世今生,本书也为我们理解在中国与日本都十分普遍的“现代考试地狱”现象提供了指引。在后记中,宫崎市定对日本如今的“入学难”现象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与美国高校进行对比。在他看来,争先恐后想进入毕业时最有利于就职的大学,为了这个目的选择最有优势的高中,再一路延伸至最好的幼儿园,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竞争路线体现了一种封建性的、前现代性的终身雇佣制思路。而且日本文化中对“义理人情”的强调,使得机构购买的不仅仅是员工的劳动,还有他的人格。宫崎市定将打破现状的希望寄托于实业界,并要求政府加强教育投资,学校肩负起训练学生的责任,而家长也不能够再保持“独善其身的态度”——只关注自己子女的教育质量,社会整体的教育投资才是改良教育体系的关键。

《陈从周造园三章》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6)

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在《陈从周传》的序言中写道:“从周对中国园林如痴如醉,造诣高深……对中国园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著书多卷,其所著《说园》为中国园林之经典著作而享誉世界,并以此弘扬中国文化之精髓,功绩无量。”作为一名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一直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的工作,他爱好广泛,对于书画笔墨等也多有涉猎且造诣颇深。在他看来,“造园综合性科学、艺术也,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中国园林之所以称为文人园,实基于‘文’,文人作品,又包括诗文、词曲、书画、金石、戏曲、文玩等等,甚矣学养之功难言哉。”他将中国传统的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融为一体,创立了现代中国园林学,并出版了诸多研究园林的专著,如《说园》《苏州园林》《园林谈丛》等;晚年时期,陈从周还直接参与指导了江浙沪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2018年为陈从周百年诞辰,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纪念会上,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编撰出版的《陈从周造园三章》首次面世。该书追记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他在古稀之年先后主持的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分别是“补豫园”、“构楠园”和“复水绘园”。豫园现如今是上海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错落有致、动静相宜的精巧构造即出自陈从周之手。“补豫园”指的是保留原有的豫园格局不变,东部用地单独成章,续以石桥回廊、花墙藤萝,与古戏台相得益彰。“构楠园”则是他基于云南安宁特有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打造的一座园林,譬如使用当地的红砂岩、配置本地的植物品种等。楠园也是陈从周唯一独立的设计,他在园林设计中把《说园》的理论化为了现实。水绘园是明代江南才子冒辟疆的私园,也见证了冒辟疆与秦淮佳丽董小苑的栖隐故事。陈从周通过研读旧时文献,确定了重修的原则:一为城,二为水;叠山引水,绕楼环台,自由通达。本书一方面集中记述了陈从周先生晚年的造园成就,也展现了陈老在古建造园领域知与行的结合。

《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园》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7)

诞生了数百年的动物园始终不得不面对剥夺动物自由的原罪,尽管现代动物园行业的职责已逐渐清晰——科研、物种保护与自然教育,但当人对动物拥有了裁制性的权力之后,以“保护”之名建立的动物园是否剥夺了动物的尊严、限制了动物的自由?更何况如今虐待动物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人与动物的相处方式也应当被再次思考。如何建立一座优秀的动物园?这本记录了英国切斯特动物园起源的自传,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1930年,当乔治·莫莎德搬到英格兰西北部的切斯特村,准备实现建立一座“没有酒吧且能让动物自在生活的动物园”的梦想时,他四岁的女儿琼还不知道她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快,她便拥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与众不同的童年——最好的朋友是一只名叫玛丽的黑猩猩。厨房里养着狮子幼崽和鹦鹉,孩子们的饭后运动则是寻找一只藏在床上的熊,而这些都只是莫莎德一家的平凡日常,无论是鹈鹕、企鹅、北极熊或琼,都是切斯特大家庭的普通一员。

《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园》是琼·莫莎德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记录的切斯特动物园的故事,也是BBC 1频道短剧《Our Zoo》的原著小说。作为英国每年接待游客最多的动物园,这里最突出的特色是人工模拟自然环境,被誉为“没有围栏的动物园”。在建造动物园时,莫莎德一家会十分关注动物们的感受,比如尽管开阔的场地会让游客能够更好地观察动物,却会让动物没有安全感,所以在设计时,切斯特动物园会讲究视野的合理遮挡,保护动物们的“隐私”。除了莫莎德一家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外,琼还记述了切斯特动物园几十年来所遭遇的经营危机——被当地社区排挤、破产、二战空袭、食物短缺等。书中亦附有1931年动物园的手绘地图。在琼看来,虽然书中记叙的故事不像BBC剧集里有着那么多浪漫元素,但“现实中的情节是同样的跌宕起伏,同样值得一直流传下去”。

《美的进化:被遗忘的达尔文配偶选择理论,如何塑造了动物世界以及我们》

书籍推荐经典语录摘抄:你爱得最深的东西(8)

理查德·O.普鲁姆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雄性橙胸林莺的场景,那是在1973年5月的一个晴朗的早晨,那只橙胸林莺就站在普鲁姆家前院的一棵白桦树上。所有经过训练的观鸟者都会被它全身黑色、橙色和白色交织的羽毛图案所震撼,这是一种神经层面的体验而非单纯的感官认知,即用大脑中视觉皮层的人脸识别模块来识别和确定鸟的种类及其周身羽毛的情况。作为耶鲁大学的鸟类学教授,普鲁姆在40年的鸟类观察生涯中逐渐意识到,存在一个亟待研究却又被人长久忽略的课题——美的进化。这里的“美”是鸟类自身对美的认识,也就是说,鸟类的性交配决策和配偶选择,是如何推动鸟类进化出如此多种多样的外形的。

《美的进化》是一本讲述美和欲望的自然进化过程的书。提及“进化”一词,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但达尔文并没有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去解释配偶选择。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达尔文提出了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观点:雄性所拥有的美丽的性状,譬如雄孔雀的尾屏、雄性大眼斑雉的灿烂翼羽以及雄性红顶娇鹟用于求偶的太空舞步等,完全是为了迎合雌性对美的品味。这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相违背,也受到了许多进化生物学家的批评。然而,“进化”一词的含义果真如此刻板单一么?普鲁姆的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以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实地考察和野外观鸟经验为基础,时隔多年,普鲁姆对达尔文的性选择理论做出了有力声援,他把性选择从自然选择中剥离出来,建立起了一套“审美演化”的解释方式。普鲁姆认为,正是炫耀特征和择偶偏好的彼此影响与共同进化,自然界的美才拥有了惊人的多样性。

在本书中,普鲁姆还运用“审美演化论”探讨了人类性征、求偶选择和性行为的进化。这些不同于主流性选择理论的见解在生物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但毫无疑问,普鲁姆动摇了单一的终极适应标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生物进化的视角。

……………………

| ᐕ)⁾⁾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