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

为纪念“花儿王”朱仲禄先生诞辰95周年,由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主办,青海省文化馆承办的纪念“花儿王”朱仲禄先生诞辰95周年经典花儿演唱会在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内火热上演。演唱会旨在缅怀“花儿王”朱仲禄先生为花儿艺术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

2017年12月27日晚,青海省文化馆群星剧场座无虚席。来自全省各界的四百余名观众齐聚一堂,共享花儿盛宴。《上去高山望平川》《雪白的鸽子》《花儿与少年》这些久唱不衰的青海花儿飘荡在剧场的上空,流淌在人们的心田……

众弟子齐聚 为演唱会打CALL

演唱会活动以“传承民间经典 繁荣群众文艺”为主题,演出阵容强大,马俊、苏发林、张海魁、索南孙斌、马全、鄂福全、童守蓉、李国全、张国统、任琴萍、杨全旭、李君兰等20名青海省著名花儿唱将齐聚群星剧场一展歌喉。老、中、青三代歌手同台献艺,其中不乏朱仲禄先生的弟子及知名花儿唱家助阵。全新的包装和精心编排的演唱会节目令人耳目一新,演唱形式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由青海省文化馆昆仑交响管乐团、青海省文化馆爱乐合唱团,联袂演绎花儿经典名曲,着力体现积极、向上、欢乐、喜庆、祥和的氛围,使人们在感受花儿经典中感怀花儿王、感念美好生活。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1)

花儿会表演现场

阿卡贝拉 全新演绎

演唱会上,由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年合唱团带来的两首无伴奏混声合唱花儿曲令《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白牡丹睡着了》博得阵阵喝彩。35名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进行多声部的歌唱表演,充分发挥出清唱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使花儿演唱的音域更加宽广、音色更加淳厚,通过和声丰满的立体感和不同音色的交替变换,进一步增强花儿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传统的花儿艺术通过新颖的无伴奏合唱方式全新演绎,为演唱会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童声合唱 传承有序

演唱会上,一支清新靓丽的土族少年团队令人眼前一亮,他们是来自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花儿故乡——丹麻镇中学的学生。近年来,为进一步充实“文化名镇”内涵,壮大花儿文艺人才队伍,着力打造花儿文化品牌,丹麻镇将百姓喜爱的花儿引入校园,成为丰富校园文化、传承花儿、保护非遗项目的有效载体。丹麻镇中学的花儿少年团演唱的两首不同的花儿曲令,唱出了青少年心中对花儿艺术质朴的热爱,使花儿艺术得到了传承和普及。

演唱会既有优美动听的原生态花儿演唱,又有热情奔放的花儿新唱,传统与创新演绎的碰撞与交融,使观众在一首首经典花儿曲令中,领略到花儿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多姿多彩的高原民族艺术风情。

(1) 花儿王子马俊追忆恩师朱仲禄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2)

朱仲禄(左)马俊交流花儿

有人说,花儿是一部镌刻在西北大地上的传世巨作;

有人说,花儿是心灵的植被、穷人的诗歌、爱情的抒唱,生命的微笑;

有人说,花儿是“活着的诗经”,若行云流水,不枯不竭;

而对于与花儿相伴一生的朱仲禄先生来说,花儿是早已融入生命的毕生所求……

机缘巧合

“我与老师的感情,亦是师生之情,亦是父子之情。”这是花儿王子马俊回忆起恩师朱仲禄时,说的第一句话。

随着思绪之门的开启,时光的年轮回转至31年前那个温暖的午后,当时准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比赛的马俊,正在青海省文化馆的排练厅内认真地练唱。高亢嘹亮的嗓音飘向窗外,吸引到楼下一位正在下象棋的长者。长者寻声而至,年轻的马俊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成为了他花儿艺术人生的恩师。

这位长者就是人称“花儿王”的朱仲禄。

“朱老师当时见到我,问我是在哪里学的花儿。我当时并不认识他,自豪地说,‘我是从朱仲禄老师磁带上学的。’他听完大笑,原来,你是我素未谋面的学生啊!”回想起与恩师的相识之缘,马俊的脸上泛起了笑容。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他拜入了朱仲禄的门下,开始了长达20年的花儿求学生涯。

恩师如父

如今,年过五旬的马俊依然活跃在花儿演唱的舞台上,他说,这得益于恩师朱仲禄平日的教导和训练。在日常的教唱过程中,恩师对气息、唱腔和吐字的要求非常严格,“字正腔圆”的唱功让他深受大众喜爱。

对于马俊来说,朱老师不仅是他花儿道路上的引路明灯,更多的是恩师对他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那如父般的温暖。“我在心里把老师当做家人,我的儿子媳妇几乎每周都会到老师家去。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工资少,生活拮据,朱老师经常偷偷给我家人塞钱,给我们家买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老师的脾气比较暴躁,有时也会跟我产生摩擦,把我从他家里赶出去,过两天等他消气了我再登门道歉。这是一种很质朴、真实的感情,好像已经超越了师生,更像是父子。”

笔耕不辍

“朱仲禄老师就是为花儿而生的……”马俊眼里闪着泪光。

朱仲禄用毕生的时间和心血去研究花儿,用生命去诠释对花儿的执着与热爱,用年华和智慧书写着精彩的花儿人生。“我从外面听来的花儿,他都会仔细地分析每一句,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不断加以创作改编,一首花儿要打磨几个礼拜甚至几个月,不行了就放下来,过一段时间再拿起来修改。”提起往事,马俊面露敬佩。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步入耄耋之年的朱仲禄虽然身体孱弱,但他火热的内心深深眷恋着花儿的舞台。甚至在去世前,依旧笔耕不辍,从未停歇过。“他离不开花儿,无论何时朱老师床前放的都是花儿的资料。”在超过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朱仲禄凭借着优秀的天赋、超乎常人的刻苦和视花儿如生命一般的热爱,将花儿唱出了西北,唱到了北京,唱遍了中国,唱向了世界。他以艺术家的自觉,穷极一生研究花儿,发表了数十篇有关花儿的学术论文,填补了花儿研究领域的空白,奠定了花儿理论研究的基础,为花儿理论研究的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这些贡献,在花儿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唱响花儿

“花儿把我推向了人生的巅峰,现在我也在思考,余下的时光,要给花儿留下什么,给社会留下什么,给喜欢我的花儿迷们留下什么……”现在的马俊作为青海省花儿艺术团的团长,除了忙着四处奔走的日常花儿演出外,更多地是静下心去思考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马俊带着恩师沉甸甸的嘱托,将自己的歌声和花儿之梦,洒向广袤的西北大地,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心中播撒下热爱花儿的火种。

“百花园中花似锦,花红仰仗育花人。”唯以恩师创作的花儿寄托对先生的哀思……

(2)花儿咏志 唱响人生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3)

苏发林和朱仲禄(右)合影照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4)

朱仲禄三弟子相聚演唱会

“‘青丝寻伴登歌坛,白发漫游花林间;低吟千秋古风调,高歌一代新少年。’这首七言律诗是当年我向西北花儿王朱仲禄先生正式拜师之时,朱老师即兴作诗一首赠予给我的。正是这简单的28个字,化作朱仲禄老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我对花儿艺术的执着与热爱,陪伴了我近30载春秋,照亮了我的花儿艺术之路……”国家二级演员、青海著名歌唱家苏发林感慨道。那日,来到苏发林老师家,眼见老师的家古朴、雅致。在他家的墙上高高地挂着一张他与朱仲禄老先生的合影照片,虽然是黑白照片,清晰可见两张洋溢着欢乐与自信的笑脸,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段难忘的花儿岁月,追溯着两人的师生情怀……

1981年,苏发林与朱仲禄老师有缘相识,因为工作原因,两人经常作为搭档一起同台演出。因为被朱仲禄先生对花儿艺术的追求所深深打动,苏发林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的一间小饭馆内备下了薄酒,举办了一个简单却意义非凡的拜师宴。三个深深的鞠躬在苏发林的“花儿生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自此,他便正式踏上了寻梦花儿之路。

拜师朱仲禄,不仅令苏发林学到了花儿的多种专业技艺,提升了他在花儿演唱艺术上的造诣,和蔼可亲的朱老师更是作为苏发林指引人生的明灯,照亮了他的“花儿道路”,令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苏发林说:“朱老师是那个时代花儿的研究者、传播者和推广者,他总说花儿是属于人民的,他的演出更是贴近生活、感情真挚。朱老师性情豁达、勇于创新,从不褒贬学生,他把那些唱法新颖、显得另类的歌手比作是餐桌上的另一盘菜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先生爱护人才,爱护歌手,对年轻的歌手总是给予最大的包容和鼓励。从他的身上,我学到更多的是一种乐观积极、引人向上的花儿精神。”

花儿是西部民歌之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是花儿重要的传唱地区,素有“花儿故乡”的美称,最美的花儿是用三江最纯净的源头之水浇灌的圣洁之花。居住在这里的汉、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还是在山野放牧,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唱上几句悠扬的花儿。花儿,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几千年来慰藉、愉悦、滋养着西北人民的心灵。

苏发林说,花儿早已融入了他的生命。自打儿时他就喜欢趴在阿妈的背上听花儿,渐渐耳濡目染地把这些悠扬的曲令装进了心里。12岁时,学校的老师教唱了第一曲花儿令。成年后,作为西宁市歌舞团的一名演员,苏发林不光深入田间地头唱花儿,还参加过无数大小舞台演出。每每从舞台下方传来的掌声和喝彩声,都被一份来自心底的感动与温暖所融化,它幻化成为一股坚实的力量,让苏发林开嗓一唱就是五十多年。如今,年近古稀的苏发林精神矍铄,在退休之后仍旧致力于花儿艺术的研究、创作以及保护传承工作。他躬身基层,为广大花儿演唱者、爱好者授课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基层花儿歌手的演唱及表演水平和歌词编创能力,为挖掘年轻优秀花儿歌手传唱、传承、发展、创新花儿,打造青海花儿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曲曲悠扬的花儿犹如汩汩流淌的历史长河一般,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每一句都倾注了花儿传唱者的情感与创作。“我怀里揣的是唢呐儿,手里捧得是鲜花儿,我睡梦里咱俩一搭儿,漫上一段花儿。”这是苏发林为缅怀恩师朱仲禄先生创编的花儿。在苏发林心中,恩师的歌声是西北大地上经久不衰的记忆,他的演唱是中华民歌宝库中永恒的经典,他曾经以苍劲清俊的歌声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他用毕生的心血,使花儿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如今,时光带走了故人,却将这份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永远地留给了后人。远远的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那高亢嘹亮的歌声:“哎吆吆……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3) 一曲高歌天下闻 上去高山望平川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5)

纪念花儿王朱仲禄演唱会演职人员合影照

朱仲禄演唱花儿(永远的歌王朱仲禄)(6)

张海魁与其爱徒李国全合唱花儿

“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说起经典花儿曲令《上去高山望平川》,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首流传最广,在花儿曲令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花儿,由于其曲调高亢悠扬,旋律跨度达十三度,演唱难度较大,被花儿唱家们将它排列于花儿曲令之首。上世纪50年代,这支高亢入云、婉转悠扬的曲调,自中国唱片出版社发行的“花儿史”上的第一张唱片的问世,传入了世人的耳畔,从此大行于世。随着这一张张小小的花儿唱片传向大江南北,大美青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在流动的旋律中呈现,也因此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名字——朱仲禄。

朱仲禄是与“西部民歌王”王洛宾齐名、蜚声华夏的“花儿王”。他将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花儿艺术事业,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著名花儿歌唱艺术家,更是花儿理论研究家、花儿词曲作家、花儿歌手教育家。

“他的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婉转厚重,真假声结合十分巧妙,让人徜徉在饱含深情的歌声中,仿若置身于辽阔的高原,胸怀开阔”朱仲禄先生的弟子张海魁这样告诉笔者。谈起与恩师朱仲禄先生的师徒之缘,还要从《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曲令开始。张海魁回忆说,当年恩师就是从发音、换气、语调、感情等多个方面,向他一遍又一遍口头传授,让他通过反复苦练,将真假声的转换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年过七旬的张海魁一直采用这种唱法,带着这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登上了无数个大小舞台,他说,这不仅是对朱老师唱法和花儿精神的延续,更是自己在心中对恩师的一种缅怀和情感的寄托。

花儿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民歌,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几百年来,生生不息,吐蕊飘香。《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曲令之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花儿歌手。张海魁的徒弟李国全正是一次偶然间,被磁带上的这首动人旋律所深深吸引,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花儿。李国全说,“我当年参加比赛的时候就选唱了这首曲令,当时张海魁老师给我进行了精心的指导,真假声的流畅转换让我在比赛时获得了好的成绩,更是因此契机,让我被更多的花儿爱好者所熟知,让我真正走上了花儿演唱的道路。”

花儿是流淌在青海人民心中妙音,是生活在这片神奇沃土上多民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正是为了这样的情感,青海花儿在更长的未来,还将在中华大地上绵延生长。“花丁”朱仲禄凭借自己对花儿一生的热爱与执着,将传统的花儿带上了舞台,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他对花儿的不懈追求与那满腔的激情还将影响更多的花儿爱好者,沿着前辈的足迹,砥砺前行。

作者:王雅慧 来源:青海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