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说起“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很多人都知道在中国是林则徐。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日本,“国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是渡边华山。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

▲渡边华山

他们两个人都是中日两国近代认识西洋的先觉者,并且又是在同一个时代迎接西洋挑战前沿的在朝学者。他们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国家抗击西方列强的侵略付出了一份力量。

但是要知道一旦有对比就出现伤害,从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里去了解中国近百年被列强所侵扰的原因,窥一而求其原因,就知道中国近代为什么“凄惨无比”。

两人研究西学的背景和成果

1.1中方代表林则徐——背景

林则徐开始接触并研究西洋的问题,是在1838年受清政府之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上任后。因为要直接面对洋人,但是又不了解洋人,于是他开始接受并主持翻译编辑西方的书刊。

他们分别是《四洲志》、《各国律例》、《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

《澳洲新闻纸》仓库

《四洲志》介绍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军事,政治和军情等事项,共49页。在这大部分里边美国占了一半,在这本书里面很详细的介绍了美国的政治制度。

梁启超说过:

“林少穆督两广。命人译《四洲志》。实为新地志之高矣”

《各国律例》后来被魏源收在《海国图志》这本书里。主要是说明一个国家如何管理其属地以及对外抗敌的措施。

《澳门新闻纸》主要是将广东事传至英国,并将英国事传至广东的一家报纸。如之后鸦片生产和中国禁烟运动等清政府的反应和列强的反应,都由这部报社编辑。

《澳门月报》也是收藏于《海国图志》,重点有五个部分:论中国、论禁烟、论用兵、论茶叶,论各国夷情等。

综上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大概学习了西方的三个知识点。

  • 海外国家的地理学知识;
  • 西方的外交知识和技术;
  • 欧洲舆论对中国的反应;

林则徐学习的东西主要是为了“驭夷”的,实际上也确实为“驭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中方代表林则徐——成果

由于林则徐对西方列强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在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列强攻打清政府时,他的对外战略和朝廷内的战略都不同。

当时,在朝廷里边主和派持不要和西方列强发生战斗,甚至允许鸦片贸易,抵抗派强调持“闭关绝世”,彻底断绝一切外贸的强硬措施;

而林则徐持的观点是反对“闭关绝世”,对于外贸“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的原则,鼓励清政府和西方列强贸易。

但是,林则徐在西学上最重要,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在海防上的作为。他针对英国“以船坚炮利称其强”的现实,在中国的海防上做了极大的努力。

比如他曾多次上书道光帝,让他设法购买西方的炮筒以及购买西方的船只。在1840年,他又仿造西方的船舰上报给朝廷。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3)

▲最初期仿制的英国船

根据1840年4月25日的《澳门新闻纸》的英国刊:“在广州河面上的清政府,海军已经能够制造出加入帝国海军的船只了。”

由此可见,林则徐在学习西方的知识后,最能想到的事情是试图建立有近代装备的新式海军来抵抗西方列强。他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付诸了实践,也有成果。

在中国落后西方国家百年,林则徐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到这样的程度,其实非常令人叹服。

1.3日方代表渡边华山——背景

1833年,因为英国的势力扩张逐渐在加速,准备进攻日本,而当时在三河地区,只有渡边华山的根据地面临太平洋。

所以渡边华山感觉到英军侵略的意图,为了解决日本内部的天保饥馑问题和外部英国的侵略问题。开始认真的研究西洋问题直到1839年被害。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4)

▲描述天保饥馑时期的状态

他研究西学是从“兰学”研究(以荷兰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等特点的研究)开始的。

渡边华山,曾经说过,

“搜索西阳诸番之事情,实今时值急务”

“不审敌情则无以立兵备之策谋”

他充分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特点和日本海防的落后。并且在他的《诸国见地草图》中提出过海防的构想图,他的构想图和林则徐完全重合。

但是两人重合的地方也就只是在这里。这只是渡边华山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但就已经是林则徐几乎全部的西学内容。

1.4日方代表渡边华山——成果

渡边华山的西洋研究,真正价值在于引进欧洲的经验,用以解决日本现在存在内忧外患的难题,以及基于科学的方法分析西洋列强形成的原因和目前世界的认知大流。

他曾经说过,

“西夷皆专于物理之学,故而审度天地四方,不以一国为天下,而以天下为天下,因是,颇有广张规模之风气。”

简而言之,他总结出了西方列强国家变强的原因,就是拥有“科学精神”和“世界视野”。

所以,据此,渡边华山的研究结论还有:

第一,提出西方富强的根源是学校。他说出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后,入教院,教其所学。他非常重视实实学。他死后,他的子弟门生将教学这一内容发扬传承,普及了日本的教育水平。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5)

▲学校教育普及

第二,指出了日本必须变法的原因。而针对英国国家的入侵态势。他认为西方国家在变世界在变,日本也必须变。

如果只是以只是击退西方国家的话,那么我们无异于“井底之蛙”。提出“因时变而立政法乃古今之通义”的对处原则。

他真正的指出了日本海防的弱点——专于内患,不利外患。而这个特点必须要变成——忧勤国政,内外缜密。这正是他西方研究的苦心所在。

不幸的是,渡边华山到死都没能见到这个变革成功实现。幸运的是在他死后,他的门徒学生将他的理念发扬光大,将日本打造成为了一个不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国家。

两人研究的对比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林则徐的西学是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并且他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缺点就是林则徐只是局限于直接与中国有关的西学。没有达到像渡边华山那样拥有比较宽阔系统的理论知识。

渡边华山对西洋各国的本质认识远远超出林则徐,他认为“万事穷理”是西洋列强国家运行的基本原理,在他的文章里边可以了解到他是站在新旧社会交替的角度来看待西洋列强国家以及东亚和日本社会。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6)

▲讲述渡边华山的理论总集

它充分地把日本变强的方法系统地描述:西洋的社会变了,创造出了新的社会原理,那么日本也要学习西洋,以变应万变。

但是也应该知道,在另一方面将理论转换成实践的时候,渡边华山是没有做到的。甚至有日本的学者说:“就渡边华山,一般施政而言,几乎找不到直接将洋学知识直接付诸实践的政绩。”

由此,可以简单的总结两人的结论,为“实践的林则徐”和“理论的华山”。

研究结论的影响

3.1中方代表

后人以林则徐的西学研究为基础,探讨中国应该走向怎样的一个社会。

以魏源为开始,他的《海国图志》即是对林则徐西学的延续和发展(文献6);

之后左宗棠以林则徐后继者自称,立誓完成林则徐未完成的事业。比如他在福州建立福州船政局和制造西洋式蒸汽船等。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7)

▲福州船政局

还有改良派和洋务派再到资本主义改良派的康、良等变法,其实都可以在他们的主张里边看到林则徐学习西洋研究的经验。

而就是这样清政府一直处于西学的先天不足的进程,也是导致中国被列强屈辱百年的一个关键性症结。

3.2日方代表

而反观日本的渡边华山,虽然没有进行实践,但是他已经构思出了一套适合日本发展的理论体系,将日本近代化的社会轮廓明确明确的形象化了。

而他的研究研究方法,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中可以明确的看到,他的研究奠定了日本洋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而有了这套丰富的理论知识后,渡边华山的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将他的思想付诸实践。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8)

▲江川应龙

这个人就是幕臣江川应龙。在1842年他上台后就马上撤销了之前的“异国船只击退令”,推进军事化改革。

渡边华山的海防思想可以说在江川应龙这里化期待为现实。这也就奠定了日本近代化成为强国的基础。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9)

▲日本军事化教育

综上,可以了解到林则徐的西学还停留在反侵略本能的反应上,重点也是在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应用外交领域,没有像渡边华山那样得到一个深刻的本质的西洋观。而中国也为此学习的先天不足,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中日两国造成天差地别的原因

4.1再看两国的西学史,就会发现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20年代

1720年西方的知识开始流入日本,当时日本的洋书是指中国输入的汉译西书和有关西学的汉文书籍。而在1840年的时候,德川吉宗又开始命令青木昆阳和野吕元丈开始学习荷兰语,后来自杉田玄白等“兰学”家翻译《解体新书》。

“兰学”家学习荷兰语便成为一种传统,而“兰学”也是在日本骤然兴起。而渡边华山的西洋知识是来源于前辈们将近百年的书籍的积累,在这个期间日本的“兰学”家翻译的书籍已经有几百种了。

渡边华山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前辈的知识,然后根据日本的现状,制定出一套关于日本近代化发展的一套理论(到现在为止仅存有219册),如《外国事情书》、《职方外纪》、《澳门图说》《环海异闻》等。

而渡边华山在开始学习西洋知识的时候,不只是他一个人单打独斗,他还邀请了高野长英,小关三英等一流的“兰学”家翻译所需要的书籍,并且他直接向荷兰商馆人员请教,以补正自己的西洋知识,如渡边华山的《鴃舌或问》就是采访当时在荷兰商馆工作的尼曼后撰写的,里边详细的技术了西洋情势。

反观中国的西学史,在西方国家的书籍流传到中国时,因为清政府和罗马教廷之间发生了礼仪之争,康熙皇帝在1723年明令中国禁止实行天行教。也因为这个原因,西学在中国逐渐衰落。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0)

▲亨利四世和康熙皇帝

如果说在当时没有看到差异的话,那么在19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林则徐学习西方的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明显的看到差距和严重的后果了。

相较而言,渡边华山有前人翻译的基础,也有很多的书籍。而林则徐从头到尾都是单打独斗的一个人,没人和他一起翻译,也没人给他书籍再次对比。

可以说在中国,林则徐是真真正正地学习西方知识的第一人。

4.2西方列强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冲击力度和侵略力度是不相同的

日本虽然面临“北方之警”的危险,但是英国始终没有说达到培里叩关的阶段。因此渡边华山有充分的时间从理论上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洋。

渡边华山的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强烈的预感,更不如说他的研究是一种警示,向日本的统治者说明民族大危机的即将到来。所以说历史要求渡边华山以思想家的角度来分析西洋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从基础上寻求日本应该冲出困境的出路,从而产生了渡边华山的“以穷理观”为核心的变迁理论。

但是在中国,根本就没有那样的预感阶段。从发现西方列强的野心,到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攻势,时间非常的短。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1)

▲鸦片战争

严酷的现实不允许林则徐像渡边华山那样做深入的研究,他只能应战。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摆脱眼前的危机,保国保种。

他们一个是为了抵抗被迫研究西学,一个是通过西洋人的研究,意识到即将到来的灾难。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时间差竟然成为了日后日本吞食中国的关键机关。

结语

其实在文章的背后,更想和大家聊的是关于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的态度。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每天都有各种信息爆炸式的向大家砸过来,要做的就是先“海纳百川”,再“去伪存真”,其次“去其糟粕”,最后“取其精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最强中日对抗赛第三场(都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2)

参考文献

1.( 日) 铃木清节编纂: 《华山全集·第一卷》

2.佐藤昌介校注的《华山·长英论集》

3.佐藤昌介: 《洋学史的研究》

4.杨国祯《林则徐传》

5.赵彦昌等,《林则徐档案汇编及其特色解析》

6.孟义昭等,《林则徐交往科场述论》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