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体捐献去向(捐献遗体需家属自行取回骨灰)

“大体老师”是医学院学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其实不光是医科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无私捐献遗体以供教学的逝者心存敬意。没有他们,往小里说就完不成对医学生的培养,往大里说则是缺失了守护生命的重要一环。

遗体捐献去向(捐献遗体需家属自行取回骨灰)(1)

前几天,发生在成都的“捐献遗体需家属自行取回骨灰”一事,让人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据报道,家住四川筠连县山区、生活贫困的杨女士身染绝症。因在治疗过程中得到爱心资助,三年前,无以为报的她临终时决定捐献遗体。经当地红十字会联系,成都医学院成为其遗体接收、使用单位,并与杨女士的父亲约定“三年为期”。今年4月,杨父希望可以让女儿入土为安,却被该院告知:杨女士的遗体已经于2018年火化,骨灰暂时存放在院里,家属随时可以自行前往领取。杨家地处深山,杨父家贫年迈,自取骨灰困难重重。此事曝光后,绝大部分网友都认为,成都医学院“管接不管送”的态度虽然合规,但既没有人情味,也未尽到责任。很快,成都医学院回应称,将护送杨女士骨灰回乡,一定让遗体捐献家属感受到温暖。

是的,温暖,这是“大体老师”家人们的期待,也是社会良知的体现。可惜的是,哪怕是在遗体捐献工作开展得最好的上海,对捐献者遗体的善后处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在捐献者遗体火化后,其骨灰只用一般的布袋简单裹装,遗属手捧布袋,一路渗撒。目睹此状,亲友无不悲从中来,甚至后悔当初的选择。当然,每年清明节,各地红十字会等组织也会邀请捐献者家属以追思会的形式表达感谢和敬意。但真正的温暖不能仅仅停留在发证书表扬和追思等务虚层面,而是要真正替捐献者关爱他们在世的亲人,把温暖和敬意落到实处。比如,在制度上规定对捐献志愿者和家属可以优先看病、优惠拿药,在民政优抚上获得一定的政策倾斜等等。总不能每次都是上了新闻,被网友谴责以后,因着媒体的热度才有了处理的温度。这种“嗟来之温”只会让人更寒心。

国人本来就有讲究保全遗体入土为安的文化传统,捐献遗体者及其家人的决定因此显得尤为高尚和可贵。近年来,我国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比例和数量大幅提升,但仍然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加快制定完备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法”,改变现在各省市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如何更人性化、更细致周到地做好善后工作,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不仅是遗体接收使用单位要思考的问题,更应是红十字会职责所在。温暖的善后,其实也是对越来越多愿意捐献遗体、捐献器官公民最好的安慰。

来源: 北京晚报 张丽

流程编辑:RB01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