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

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1)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2)

凤阳花鼓历史悠久,最早见于明隆庆万历年间周朝俊撰写的明传奇戏曲《玉名堂批评红梅记》卷下第十九出《调婢》和第二十出《秋怀》中,此两出戏中有一对来自凤阳打花鼓卖艺夫妇遭一富家子弟调戏侮辱的故事情节,后被人据此情节改编成短剧《打花鼓》,被徽剧、京剧、汉剧、秦腔、扬剧、高甲剧、蒲州梆子、云南花灯等许多剧种移植演出,风靡全国,成为国家戏曲的经典剧目,历代流传。

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凤阳花鼓还曾被人改编为歌舞进入清宫廷演出,使凤阳花鼓这一“下里巴人”草民艺术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凤阳花鼓历史上最早最灿烂的辉煌。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清末,凤阳花鼓曾流传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新中国建立前,凤阳花鼓是凤阳农民贫穷苦难的艺术。凤阳县东部的燃灯寺、小溪河等贫困地区,穷苦农民打着花鼓流浪乞讨以度灾害之年,故有“花鼓小锣钱杆子,燃灯寺的饭碗子”的民谣长期流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凤阳花鼓是紧密联系民生的救命艺术,其产生和流行传达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信息。

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3)

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由原生态的状态逐渐脱茧而出,在道具、表演形式和演唱内容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鼓由原来的腰鼓改变成小巧玲珑的手持扁鼓,演出时剔除了小锣,称之为“双条鼓”。表演形式也由原来的两人说唱变为“双条鼓”群舞,演员人数多达几十人;舞蹈吸收了花鼓灯舞蹈元素,使其更加阿娜多姿,场面恢弘热烈;音乐由原来只用花鼓小锣伴奏到简单的几件民族乐器,逐渐变为较大型的民族乐队伴奏;演出场所也由原来的住户门前、市井街头,走上城乡现代化正规舞台。

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4)

凤阳花鼓早期演唱的曲目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秧歌调》等,每一首都曾被广泛传唱。表演者多为夫妻、母女、姑嫂、妯娌或姐妹组成搭档。演唱时,花鼓小锣轻声击节穿插其间,每唱完一段敲一通锣鼓作为过度性伴奏。演唱的民歌小调,俗曲繁多,多表现男女情爱或百姓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及民间趣闻轶事,篇幅较短,通俗易懂。这类篇目内容从生活中来,描摹生活百态,其平民化的特征很受观众喜爱。

三花眼 鼓匠(产于明代的民间艺术)(5)

2006年,凤阳花鼓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凤阳县被安徽省文化厅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省级传习基地。同年,凤阳花鼓经文化部批准永久性入驻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