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夏至清凉何所求)

夏至曾经是个大日子,《辽史》称为“朝节”,这日妇人进彩扇,以粉脂囊相互赠送。扇驱暑热,粉脂增香。明代夏至伏日,戴草麻子叶,吃长命菜(马齿苋)。清代夏至有隆重的地坛祭地仪式,“大祀方泽”,国之大典。不过,今天它却有点被遗忘了,古往诸多习俗,今不尽存。

这天曾有一些好玩的事值得提笔,诸君烦暑之余,不妨花上一盏茶的时间来听听它的故事。

“冬至馄饨,夏至面”

山东济南延续着古人俗谚,夏至要吃麻汁凉面。面条煮熟过凉水中,捞起放蒜泥、芝麻汁、椿芽卤、适量醋和黄瓜丝等其他蔬菜面码。

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夏至清凉何所求)(1)

济南人的麻汁凉面

凉面的做法我国各地都有,大同小异,炎热暑天嗦上一碗,冰凉沁脾。济南人在夏至这天专门把凉面当做节令食物,是与冷淘有关,颇有古风。

冷淘是唐宋时期对凉面一类食物的称呼,天气转暖便可制作。唐代刘晏途径衡山县的时候,正逢春初时节,“风景和暖,吃冷淘一盘,香菜茵陈之类,甚为芳洁”。

至夏日,唐代宫中曾盛行“槐叶冷淘”,杜甫在诗句里说:“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宫中有用槐芽染色的高级冷淘,民间也有善制冷淘的人物。据传野狐泉有一姥擅长制作“水花冷淘”,切细的面条,“淘以洛酒,潦叶于铛耳中,过投于汤中”,正是《甘菊冷淘》诗里描述的“随刀落银镂,煮投寒泉盆”这样的场面。

富贵人家子弟捧着钱袋子慕名前来观赏品尝——同现在的人们热衷探店一般。后来人们能在北宋东京街头食店购买到也就不奇怪了。

“经齿冷于雪”,诗句读来便有消夏之意。元代有翠缕面,明代有槐叶面,槐叶磨出碧绿的汁液将面团染上色,厨师做手擀面,切细,滚水煮熟后,“过水供,汁荤素任意,加蘑菇尤妙”,色香味俱全。从食谱上看都是延续着唐时的浪漫,但名称上已经有变化。

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记录宫廷过节会在五初五日午时“吃加蒜过水面”,六月初六日“吃过水面”,由此可知“过水面”在明代大致替代了“冷淘”的叫法。

此外,从刘若愚的记录中,我们会发现明代夏至日还没有吃面条的习惯,到了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里才记载了有京师人在夏至这天“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这样的习俗。

潘荣陛自是知道“冷淘”为何物,“过水面”才是清代通俗叫法,便是延续明代的称呼了。

“夏至筵上的鹅䏑”

许是由于五月五、夏至、六月六三天日期接近的缘故,慢慢演变为夏至吃过水面的食俗。如果明清之际才形成“夏至吃面”的风习推测是正确的,那更早的古人夏至吃什么呢?

吃的食物还真不少,浮瓜沉李,樱桃荔枝……有趣的是夏至风俗常与端午相似。例如南宋范成大有六言诗《夏至二首》,其一:“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想要理解诗人描述的乡俗,就需要查阅他在《吴郡志》中记叙。

“夏至复作角黍以祭。以束粽之草,系手足而祝之,名健粽,云令人健壮。又以李核为囊,带之,云疗饐”意思就是说,在端午后的夏至日,人们还会再做一次角黍来祭祀,并且会把束扎粽子的草绑在手足上祈祷身体健壮,还把吃完的李核带在身上,可以“祝饐”。

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夏至清凉何所求)(2)

出土的宋代角黍

现在我国除了安徽巢北等地,大部分地区都是重端午而轻夏至的,这如清明寒食上巳之间的关系一样微妙复杂。好多地方并不把夏至当做节日来过,所以单纯用今人常识来看古人,不免会产生违和感。

唐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一诗中写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诗人回忆在苏州夏至筵席之上的美味,竹筒粽,炙子鹅。竹筒的颜色与粽米的香气,炙烤的温度与子鹅的色泽……想想便让人垂涎欲滴。

不仅是唐代,北宋《岁时杂记》云:“濒江州郡皆重夏至,杀鹅为炙以相遗,村民尤重此日。”北宋谢薖在《午日》中有“粉团高气薰,鹅䏑椒菜覆”之语,南宋约斋居士《赏心乐事》记载五月仲夏又有“夏至日鹅䏑”一条,如此可知端午夏至食俗曾经都有鹅。

大抵五月鹅肥嫩,好喫。北魏《齐民要术》中以鹅为食材光炙就有“捣炙”“衔炙”“腩炙”“范炙”等多种烹饪技法。不知唐宋用了哪种呢?南宋陆游倒是分享给我们下厨心得:“白鹅炙美加椒后”,撒点花椒白鹅更香。

想到水浒里武松自顾自撕了鹅肉吃的片段就非常妙,行不过五里路,把这两只熟鹅都吃尽了,“豪杰争鹅炙”,那一定得是大鹅才显得有英雄气概吧。

若仔细查找宋人吃法就会感觉好玩极了,他们常常给鹅肉配了酒做伴。

北宋梅尧臣端午有《五日与陈真卿饮》:“清樽与鹅炙,忻此故人俱。”夜晚抱着酒吃鹅肉的人也有,北宋陈东《夜饮二绝》“笋芽鹅炙殊可口,明月清风不着钱”。还有“美䏑割肥鹅,大觥酌冰琼”,就如人们现在夏天喜欢炸鸡配冰啤似的。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夏至三庚便数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了。而在唐代就已经有往饮品中里丢冰块的做法。一来是解暑,二来酒浓,冰化了可冲淡些味道。

唐代夏至后有颁冰,韦应物描述道“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宫中屯有大量的冰,暑天凉殿中玄宗赐给大臣“冰屑麻节饮”也不稀奇了,那是种放了冰屑的饮品。

后来李德裕因为酒味浓,想出了往酒里加冰块饮用的法子,即“冰寒郢水醪”。

唐代郢州春酒有美名,唐宫中是有郢州酒匠造酒专供御用以及宴赐之用,宋代杨亿《中伏日省中当直》中有:“何处赐冰和郢酒”所说的是这缘故了。

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夏至清凉何所求)(3)

明 夏景货郎图 故宫博物院藏,“上林佳果玉壶冰水”

唐宋权贵的夏季,冰山是奢侈的一景。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这首诗,如画笔一般描绘了当时豪华人家避暑情形。

“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

赐冰满盌沈朱实,法馔盈盘覆碧笼。尽日逍遥避烦暑,再三珍重主人翁。”

翠竹千竿,红莲数朵。琥珀盏中酒,水晶帘有风。剔透的冰湃着朱色果实,珍馐罩着碧纱食罩。

古人利用冰块除了降温解暑,冰镇瓜果。寒意还能让蚊蝇望而生畏。雍裕之在《豪家夏冰咏》中说道:“金错银盘贮赐冰,清光如耸玉山棱。无论尘客闲停扇,直到消时不见蝇。”

炎夏有此闲适地,清凉何所求。

二十四节气关于夏至的介绍(二十四节气夏至清凉何所求)(4)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局部。榻旁不远处一个三弯腿带束腰的四足小几,几上置冰盘,冰盘里夏果数枚,尚依稀可辨。

唐代人们把酒取名为逃暑,仿佛啜饮一杯,就能烈日炎炎逃进浓阴,可消永昼。宋《武林旧事》卷六凉水一则中有椰子酒、梅花酒,同样是凉爽滋味。更还有那水晶皂儿、沙糖冰雪冷元子、乳糖真雪……

舌尖读来就有清凉之境,何惧夏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