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2个小时背不过5句论语(至少要三版同读)

《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其中,晋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浙江书局重刊华亭张氏原本(简称“王弼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帛书甲、乙本(简称“帛书本”);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老子》甲、乙、丙三组竹简本(简称“竹简本”),是三个最重要的版本。读老子至少要三版同读才能兼听则明。

小学生2个小时背不过5句论语(至少要三版同读)(1)

笔者继续分享三个版本第八章(以王弼本顺序为主,为更好的理解原文之意,以后都用繁体字表达原文)

王弼本《道德经》 八章【原文】: 上善水。水善利萬物而爭,處眾人之所惡( wù ),故幾(简体为几)於道。居善地,心善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帛书版《老子》52章【原文】:上善水,水善利萬物而静,居眾(简体为众)人之所惡,故幾(简体为几)於道矣。居善地,心善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静,故無尤。

楚简版《老子》甲简【原文】:缺这一章。

小学生2个小时背不过5句论语(至少要三版同读)(2)

图二

。蹱,通“動”,鼓动、运动之意。

,潚,音“速”,水深而清的样子,引申意深远、清澈,感觉像是后世在翻译的基础上改写为渊兮,为了读的更加顺畅。

與善仁,言善信。甲本为予善信,乙改予善天,言善信。仁字疑似后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改写。

静, 笔者认为争是对静的改写,“静”、“争”古通,而甲本中其他“争”字均未用“静”通假,可知此处老子用“静”字非取“争”之意。而乙本用“争”怕是因为通假之故。而到了世传王本,可能是在文字意义又无法圆通,因此将“有争”、“不争”(实应为“有静”、“不静”)改为“不争”、“不争”。这个“静”应该作“动而不乱”解。

:优异,特出。

:古人席地而坐時有靠背的坐具,這裏意指接近。

治与若;乙本为“上善如水”,王本为通顺改为若。笔者一直疑惑特意查看了原文图片(图二),看的很像是治,但中间缺失部分无法确定,笔者认为这里可以理解为,1是治水,整片文章就是讲如何治水,2可当做治后既静而清澈的止水,或当似理解也可,整篇文章是讲水几於道。

小学生2个小时背不过5句论语(至少要三版同读)(3)

每个人对《老子》的理解不同,笔者只把自己对这一章的理解分享读者仅供参考: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居眾(简体为众)人之所惡,故幾(简体为几)於道矣1治水之法理解,最好的治理水的方法,就是让水有利于万物,动而不乱,呆在低洼之处,这样就最符合自然规律了。2水几道理解,善,笔者认为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善良,过于狭隘,老子文章中善一般是善于,能力,而上善,参考上德,这里因是一种指代,可理解为最好的处事之道,是像静而清澈的止水一样,有利于万物并且动而不乱。(有利万物的水一定是动而不乱的,洪水和坚冰怎么会孕育和利于万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动而不乱的清水利万物,还处于低洼之处,透明而无形,确实很像,老子所形容的,无有之道)。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夫唯不静,故無尤。1治水之法理解,让水呆在最适合的地方,考虑其流向,观注天气变化,注意水声音大小,用正规的方法治理,依据水的大小做能做的事,在不同的时节做不同的事,这样即使水不在平静,也不会有过失。2水几道理解,(1)不静为不争解:居住效仿大地,心胸深不可测,言语有诚信,行为效仿上天,国政能大治,做事量力而行,行动合乎时机。只有不争权夺利,才会没有过错和怨恨。(2)就按不静解:居住在合适之地,随圆就方。心境清澈,海纳百川。说话郑重,言而有信。善修治善管理。力尽所能而不强求。把握时机谋定而动。正因这样不静而静,所以才没有什么不妥。就像“为而无为”一样,难道这有什么不妥的吗?这一章争议颇多,笔者理解也在不停变化,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结合自身怎么理解都可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