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1)


在下姓张,名牧之

张麻子的真实名称:张牧之。

当马邦德听到这名字,立刻说:「好名字! 兖州牧、豫州牧,牧之,令尊是望子成大器。」 而张牧之这个直肠子对此完全没有否认。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里的「牧」,指的是古代的官职:州牧。

话说汉朝时期,「州」是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为了监督州内的地方官员,西汉时期设立「刺史」专门进行监察工作,并一度将「刺史」的官名改为「州牧」。

但最初,「州牧」这个官职并非常设单位,它走上权力巅峰的时刻,要等到东汉末年许多人非常熟悉的黄巾之乱。 当时为迅速平定各地叛乱,「州牧」不仅成为常设官职,还被授予军政大权,在叛乱平定后,这些州牧往往成为雄据一方的强大势力。

至于马邦德提到的兖州牧、豫州牧,这两个官职可大有来头,因为有两位知名历史人物分别担任过这个职位,那就是:兖州牧曹操、豫州牧刘备。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2)

魏太祖曹操像

就算再怎么跟历史绝缘的人,这两位三国历史中的顶级主角总有所耳闻吧? 马邦德不仅精准说出张牧之名字的涵义,还提了这两位人物作为比拟,马屁拍的不可谓不响、才思不可谓不妙,当真是:师爷,高!

了解张牧之的名字含义后,我就问:「是什么样的家庭会给孩子这样命名?」

张牧之虽然完全没有提家世背景,但能有如此见识的父亲,家庭状况会差吗? 张牧之的人生起点应该不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可在当时遍地文盲的中国社会,却也绝不一般。

不一般的军事后台

如果说开场的对话算是暗潮汹涌,张牧之接下来的发言当真是如雷贯耳:「从讲武堂出来,我追随过松坡将军,给他做过手枪队长。」

我不知道大家当初看电影的这句话有何感想,我是完全被震撼到了!

讲武堂,是清末民初各地设立的军校名称,光凭这句话,最多知道张牧之是军校出身,合理化的解释为何他对枪杆子如此的娴熟。

可下一句话的关键词「松坡将军」可就太有来历了,「松坡」是一个人的字,那人的姓名则是——蔡锷。

蔡锷何许人也? 他是清末民初的军人,可却是绝不一般的军人!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3)

他从小读私塾,并且考上秀才的功名。 秀才有多难考? 我举一个同时代的案例,有位叫洪火秀的老兄,一直不断去考秀才,但考了好几次都没考上,然后有一次又又又落榜后,心态崩坏到直接发烧好几天,醒来后宣称他见到上帝还认识到自己是上帝的第二个儿子,从此以后改名叫洪秀全,之后更加发精神病的成立太平天国。

这位大名鼎鼎的「拜上帝会」创立者,直到 30 岁还没考上,才放弃考秀才这条路。 不过,我们的蔡锷可是年仅 14 就取得了秀才的资格!

年纪轻轻考上秀才固然不一般,但这顶多就是很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可蔡锷接下来的发展完全让他高出同时代众人好几个高度!

首先他拜一个人当老师,那人叫梁启超,清末的改革家、民国的文学大家。

之后他接受老师的建议,开始学习西洋的新式教育,跑到日本学政治以及科学。 这就代表:他不只懂中国传统学问,新式的现代化知识也明了,妥妥的学贯中西。

然后眼看清末国势动荡,他决定转战军事领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就读骑兵科。 该校是日本帝国最重要的陆军人才养成地,与蔡锷同时期的日本毕业生有后来二战时期在中国战场统兵百万的总司令─冈村宁次,中国毕业生则有奠定中国抗战时期最高战略原则的军事家─蒋百里。

能与这些人并驾齐驱,大家觉得蔡锷的能力如何? 我自己的评价是:文武双全!

天赋异禀的军事强人——蔡锷

蔡锷的天赋异禀,在后来的军事生涯仍持续体现。

比如,他后来在清朝的广西陆军小学担任监督,当时他有一位学生李宗仁,后来担任新桂系军阀领袖,在抗战中打出第一场胜仗:台儿庄会战,甚至一度当上中华民国的代理总统。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4)

李宗仁

李宗仁回忆,学校在蔡锷操办时期,训练异常严格,虽然学员都苦不堪言,但同时也学到真本事。 另外,绝大部分人要骑马,都是站在马旁边,然后脚蹬马鞍好翻身上马; 可蔡锷上马,他却是先急速奔跑,然后从马的后方跳起,如同跳箱表演一般的飞跃上马! 每次蔡锷这么做,所有军校生都欢声雷动,并且在心中表示:「太帅了!」

顺带一提,蔡锷其实很不吝啬展现实力去耍帅,而曾经饰演蔡锷的天王级名星─刘德华,听说年轻时期也是走在路上就喜欢即兴跳舞或摆Pose耍帅,就这方面而言,找华仔演蔡锷简直太登对了! (又多提一句,李宗仁在回忆录写蔡锷翻身上马,骑术了得; 然后在回忆录也有记录,蒋介石有次骑在马上,结果骑术不好,居然跌下马来但一只脚却卡在马镫里,导致他被马拖行好一段距离...... 请问:李宗仁你是不是想表达些什么? )

不过,蔡锷后来被广西军校驱逐,这不是说他能力不行,倒不如说:他要求的标准太高。

除了严格的军事训练,蔡锷的评分标准,居然还加入诗词歌赋等科目,企图让传统上没文化的丘八,各个变成有文化素质的精兵。

但这下广西人不干了,他们认为:「军校就只要教军事,教啥诗词歌赋?」 尤其他们观察到,蔡锷后来给高分的,都是跟他同乡的外来者─湖南人,广西人大部分都敬陪末座,这实在让广西人忍无可忍,于是就发动抗争将蔡锷给撵走了。

(虽不排除蔡锷可能真的有省籍情结作祟,但客观来说,广西在当时算是中国的穷乡僻壤,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很差,像李宗仁就是穷到快混不下去才跑去军校就读,导致广西人往往没受过好的基础教育,学问的起始点自然就会比较低落。 )

蔡锷离开广西后前往云南发展,然后他发挥一贯的高标准,在当地讲武堂实施超严格的训练。

有多严格? 民国历史上有句话叫:「保定的课堂、讲武的操场、黄埔的战场。」 这包含了三种不同特色,并且曾经主宰中国战场的三所军事学校,也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黄埔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是清朝成立的天津武备学堂,学校历史悠久,并且拥有当时中国最完善的军事体系教育,第一批入学保定的军校生就足足读了六年才毕业。 相较号称世界四大军校的美国西点军校得研读四年、苏联的伏龙芝军校常规要读三年、法国圣西尔军校则要花四年时间,不得不说:「保定的研读时间实在有够长呀。」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5)

今日保定军校的照片,保定是中华民国第一间现代化的军校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孙文提出联俄容共后,由苏联协助成立的军事学校。 特色就是:学习时间超短,只要半年就可以毕业。 相对于极短的学习时间,黄埔的学生几乎一毕业就投入战场进行实战,甚至黄埔第一期学生,居然还在学期间就被学校教官拉入战场拼斗。 所以理论学科虽然不足,但实习经验绝对丰富。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6)

黄埔军校的今日照片

至于云南讲武堂...... 绝对是军校生活的地狱级场所。 除了课堂学习,由蔡锷打造的各式操练保证把所有人操到不要不要的,让所有新生怀疑自己的命是否要直接终结在操场上。

多提几句,从云南讲武堂出来的名将,包含:中共开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击败法国的越南元帅─武元甲,他们用赫赫战功证明云南讲武堂的训练,非、常、猛!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7)

云南讲武堂的今日照片

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能明白「松坡将军」有多厉害。

不过蔡锷带过的兵很多,张牧之是其中之一也不算什么,可他那句:「做过他的手枪队长。」 这含金量就闪耀逼人了。

何谓“手枪队”? 可以简单理解为:保护将军的警备员或是亲兵。 能当上将军的警备队队长,他与将军的关系会一般吗? 而像蔡锷这种用高标准要求人的英才,担任他手枪队队长的会是一般人吗?

那张牧之何时担任手枪队队长? 他的回答是:「那年我 17 岁。」

现在大家可以理解马邦德的反应:「少年得志啊!」

(⇈现在知道为何张牧之不想听马邦德讲话了吧? 我跟你提英雄往事,你是想跟我提哪一回事? ⇈)

不同常人的音乐品味

其实从一个片段可以看出张牧之的不一般,就是他用留声器播放黑胶唱片。

首先,他认得那是留声机。 可别觉得这没什么,在电影中,只有当官的富贵人才有那个闲钱买这种高级货品,一般人可认不得。 (喜欢吃凉粉的六爷他就不认得。 )

再来,他听得出来他放的唱片歌曲创作者是穆扎(他那叫穆扎,我们这叫莫扎特),虽然张牧之很快表示他要在某些时候才能听出是穆扎,也就是唱片上有写《穆札》的时候。 别觉得他在讲干话,这显示:他能看懂英文。

(且不提那个遍地文盲的年代有几人能看懂英文,大家知道莫扎特的英文名字怎么拼吗? )

那张牧之如何培养出这不一般的能力? 他下一句话再度透出玄机:「后来泸州会战,将军负了伤,再后来将军死在了日本,我回来了。」

这里要最后一次提到跟蔡锷相关的链接了。

所谓泸州之战,是袁世凯称帝后,蔡锷在云南成立护国军起兵讨袁,袁世凯派遣军队前往云南意图镇压反对势力,结果蔡锷却领军在泸州挫败北洋军进攻,这极大鼓舞反袁势力,并让袁世凯麾下的将领逐渐消极避战,对袁世凯帝制的垮台有重大的贡献,蔡锷也因此奠定他的赫赫威名。

让子弹飞张麻子最后看到什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8)

护国战争的战局发展

只是蔡锷的人生巅峰却离他的终点相当靠近。 1916 年初,泸州会战胜利,同年年中蔡锷去日本治病,年底随即过世。

作为蔡锷的手枪队队长,张牧之自然要陪将军赴日。 日子虽然不长,但他见过的世面也非常人能及了。

岔出去多提几句,正因见过一部份世面,张牧之开过眼界却又没开多少眼界,或许这也成为他的一些遗憾。 因此他才会对准备要悉心栽培的小六子说:「东洋三年! 西洋三年! 南洋三年!」

东洋,那是他旧主蔡锷曾去过的成长之地,那一定要去; 西洋,那是连旧主蔡锷都没有去过的最高殿堂,那自然要去。

南洋,我严重怀疑这不是指所谓的东南亚,毕竟要出国深造,怎么还要特地挑开发程度不如东西洋的地方? 我个人推断,这里的南洋可能是指上海的南洋公学,也就是今日交通大学的前身。 至于我推断的理由则是:蔡锷出国留学前,曾在南洋公学就读,而上海更是整个中国眼界最开阔的地方,有了东西洋的经历,那怎么不再来点本土经历,让理论与实际做结合呀。

至于北洋...... 别提了,都打成一团了,去那干嘛?

浪迹江湖,落草为寇

我回来了,正碰上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我只得浪迹江湖、落草为寇。 牧之,也被叫成了『麻子』。」

张牧之的这几句话,不懂民国历史的,也都能懂。 但如果掰开来细说,却更可以了解张牧之的为人处事。

各位想想,军阀混战,这其中一定缺军人。 能作为松坡将军的手枪队队长,照理来说,张牧之应该是各方都会争取的人才。

可为何他的下场是“浪迹江湖、落草为寇”?

是他投奔的新主子倒台了? 有可能。是他不被其他的主子重用? 有可能。是他遭到以往的敌人打压? 有可能。

而我自己比较倾向一种可能,这要从张牧之跟马邦德的一段对话。

张牧之:「当了县长,我还得拉拢豪绅、还得巧立名目、还得看他妈(黄四郎)的脸色? 我不成跪着要饭的吗!」

马邦德:「那你要这么说,买官当县长还真是跪着要饭的。 就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个门路呢!」

张牧之:「我问问你,我为什么要上山当土匪? 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

试想,跟过蔡锷这种有能力、有抱负、有德行的英才,还能不能跟随其他的军阀?

能,只要觉得跪着赚钱不寒碜,当然能。 但张牧之不能,因为他觉得很寒碜!

因此我推断,张牧之回国后看到诸多乱象,他厌恶,他更无法配合,所以他选择落草为寇,为的就是不用跪,可以站着做自己。

所以也不奇怪黄四郎给他这样的评价:「县长,硬!」

张牧之的选择

不知是否有人会想问:既然张牧之这么硬,那干嘛还要跑出来当县长? 何况他当县长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因为他这么说:「我是想站着还把钱给挣了。」

其实如果从故事的开头,看到张牧之已经当麻匪好一段时间; 故事的中段,当麻匪绑架城南两大家族收到赎金时,全部人都想着分钱走人,就只有张牧之下令把起来的钱分给穷人; 到故事的结尾,张牧之打倒土豪分家产后,还是可以孑然一身的浪迹江湖,他其实不在乎钱,更不会在乎县长这种小官。

那到底干嘛当县长?

我推断的答案是:为了栽培小六子,那是他战友留下来的血脉,而他发誓要把他培育成材。

张牧之可以在山里自由,但山里不能培育年轻人成材,而要培育人成材,钱是绝不可少的要素,所以他出山当县长。 而他决定挣钱的同时,他还要顺带站着去实现理想,实现「公平、公平,还是公平」的理想,实现「把钱分给穷人」的理想。 (话说到此处,大家应该不难发现,张牧之的理想是什么样类型的理想吧? )

劫了吃着火锅唱着歌的县长火车,脱下九筒面罩换上笔挺礼服,身旁跟着一起打拼至今的弟兄还有义子(外带一个便宜师爷跟一个便宜夫人,师爷可以协助处理公务,夫人则要好好照顾,毕竟自己让她没了丈夫,可不能再让她守活寡,所以照顾夫人,他绝不推辞)。

走在鹅城道路上的张牧之,也走在他期待的理想道路上。 可惜他没料到,他把世事想简单了。 他不知道自己将会在鹅城切切实实的见证: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这就是张牧之,一个未来会被叫成「张麻子」的人,他那精彩但不亮丽的前尘往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