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领导力分析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书笔记

曾国藩的领导力分析 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读书笔记(1)

作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宫玉振

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深度的书,虽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和领导力有关,但对于一般人来说,一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很多事,道理都是相通的,另外,在曾国藩这个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他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给人以方向。

曾国藩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本书从曾国藩所总结出来的大量关于领导力的要诀中,选取了其中的十二个字:“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并结合曾国藩的事例来阐述其对于中国情境下的领导行为的启发意义。

第一讲 重“重”就是厚重、稳重、庄重、端重、负重,也包括自重。我们出生以后,老天爷给了我们两年左右的时间,让我们学会如何说话,但是我们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冲动。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你平时可以很自由,很随性,很张扬,可以跟下属打成一片,但是在关键时刻,你依然需要体现出一言九鼎的分量,因为这是对领导者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如何在张扬自我的个性和稳重历练的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今天的领导者在领导力上所必须接受的挑战。

第二讲 耐

“耐”就是耐烦、耐心,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绪管理。在曾国藩看来,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易地发牢骚。尤其向下属、客户和合作方传递消极的情绪,更是领导者的大忌。对于领导者来说,情绪化的反应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一个组织为什么需要领导者?就是需要领导者解决问题,这就是领导者的价值之所在。如果组织的一切都非常顺利,还需要领导者做什么呢?因此领导者天然地就应该在一种不顺利的状态下开展工作,这是领导者面临的常态。领导者必须坦然接受这种现实,学会成熟处理各种问题,而不是一遇到不顺利就发牢骚。领导者在逆境中所必须学会的就是迎接挑战。一个人的能力,是需要时间去磨的;一个人的价值,是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每个人都有职业的潜伏期、成长期,都有积蓄经验和力量的人生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当自己一时还无法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一定要反求诸己,不怨不尤。

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有分歧、有矛盾、有冲突,是很正常的。正确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是大非的问题,就要尽量寻求共同之处,尽量缩小分歧之处。最忌讳的是控制不了情绪,轻易地陷入对抗,如果这样的话,最后的结局无非是两败俱伤。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耐”的功夫不断提升的过程。“耐”这个字,是值得用一生去修炼的最基本的功夫。

第三讲 浑

“浑”是浑含、内敛、包容、大度。是难得糊涂,不是咄咄逼人,锋芒毕露。精明是领导者的第一层境界,浑厚才是大智慧,是领导者的第二层境界。 “浑”是一种包容的境界。正如曾国藩所说:“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 领导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人看事过于绝对与苛刻,就会违背世界和人性的特点,必将导致管理以及人际交往的失败。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曾经说过一段话,教他怎么用现实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他说:一般来说,天底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缝隙的交情。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交情也会有你我之分。这就是人性的本质,这就是世界的本质。领导者所能做的,就是在大的方面要把握住原则,在小的方面则要学会包容。第四讲 明

“明”就是明白、清楚。前文讲过“浑”,“浑”并不是让你真糊涂,而是难得糊涂。真正的“浑”,是必须以“明”为基础的。凡是想做大事的人,就是要看得要明白,行得倔强。曾国藩说:“办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对于领导者领导行为的成败具有根本的价值。优秀的领导者,是高明与精明的集合体。高明是一种战略的视野,强调的是对大局的把握,而精明是分析的精确,强调的是对细节的重视,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一定要结合起来。光有高明、没有精明的话,眼高手低,成不了事。但是,光有精明,没有高明,没有大局观,也难成大器。所以曾国藩说:真正成就大事的人,眼光要长远,格局要宏大,但是对于关键的细节,必须把握得非常精细。

第五讲 辣

“辣”就是泼辣、果断、干脆,关键时刻敢拍板、敢出手、敢做决策、敢承担责任。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决断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曾国藩曾说:天地的大道,刚和柔是缺一不可的。太刚了会折,但太柔的话,更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为人也是如此。曾国藩是一个读书人,在北京做京官时天天讲的是仁义道德。但是他一出来带兵,就提出一个口号,叫“治乱世,用重典”(要治理一个混乱的秩序,必须要用严酷的刑罚,用高压的手段)。我想教育也是如此,在放松娱乐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可以不分彼此,但是在学习做人和学习态度上,必须做到对事严格,要有规矩。

第六讲 慎

“慎”就是谨慎、小心、低调、自制。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人,是最容易出事的;战兢恐惧,唯恐不胜,才会小心谨慎,反而不容易出问题。所以他说: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要常常有一种敬畏的心态,人的福分才能长远。曾国藩曾经说:“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他还说:“君子之道,莫善于能下人,莫不善于矜。”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好的品质就是低调,最糟糕的表现就是张扬。“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依靠自己的才能去盛气凌人,是不可能得到人心的;有才能却非常低调,没有得不到人心的。)

历代功臣很少有好下场,曾国藩却能够全身而退,这不是侥幸得来的。曾国藩的“晚场善收”,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对于成功者来说,保持谦卑、谨慎、节制、低调、不张扬的心态,永远是非常重要的。

第七讲 勤“勤”很好理解,就是勤奋、勤恳、勤劳、勤快,就是持续的付出。“勤”字表面看来是老生常谈,但是,在管理中真正起作用的,往往就是这些看起来是老生常谈的东西。管理就是这样,你想偷懒,你的下属比你还想偷懒。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激发起下属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然而在大多数的组织中,大部分人只是服从而已,最多就是多一点点认真和关注,对工作远远没有达到全力以赴的地步。关于“勤”字,曾国藩有一个“五到”理论,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五到之中,最关键的是“心到”。有了心到,其他自然就会到;没有心到,其他到了也没用。(这让我想到我初入职场时一位经理曾对我说:做事一定要用心!)做事按部就班,最多只能把事做对;做事用心投入才能把事做好,才能达到卓越的境界。“到”的关键,是做到位,就是尽心尽力。这不是五分到位,不是六分到位,不是八分到位,而是要十分到位。到位不到位,做事的效果完全不一样。五到之三是“眼到”,就是一定要随时留心,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像在用人方面,光听别人的评价是没有用的,自己必须亲自观察才可以。

其实这个世界哪有如此众多的天才。有人曾经指出,与资质善通的人比,拥有超群天赋的人确实更能做到事半功倍,但是,一个人天赋的高低属于先天,很难改变。从根本上来说,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在于后天持续不断的努力和付出。天赋所决定的不过是一个人事业的下限,个人的努力程度则决定了事业的上限。可惜的是,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远远没有达到拼天赋的地步。精力是用到十分,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还是稍稍付出一点儿就开始叫苦;是常态化地、持续而稳定地付出,还是只付出间断性的零碎努力而已,这是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人生究竟是迈向成功还是陷入平庸的关键。成功需要天赋,需要运气,还需要努力,而这三者中,只有努力才是我们自己后天唯一可能掌控的东西,所以这就有了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话:最可怕的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

第八讲 实“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意思。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他一生所倡导的,是“朴实”二字。曾国藩的“天道三忌”中第一忌便是“天道忌巧”,管理最忌讳的就是投机取巧,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把事情实实在在地做到位,“实”代表的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我觉得不光管理如此,学习亦是如此!

第九讲 睱“暇”就是安详、从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就是要从容不迫,把握好节奏与心态,做到人忙心不乱,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人生必须有追求,但人对于所追求的目标不能过于执着。人生的最佳境界应该是顺应自然的节律,保持心灵的自由。要学着放下,放下急于求成的名利之心。什么是圣贤的境界?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充满悟性的平和之心”,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清楚地看待这个世界,并能从中感受到乐趣”。这不是不要有进取之心,而是应当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进取。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法自然”、“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可惜并不是人人都能做、事事都能做、时时都能做的。曾国藩说: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天下的事情,思考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细致,执行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谋划的时候一定要听取众人的意见,决断的时候却一定要自己拿定主意。)

人是很难控制外在环境的节奏的。当无法控制外在环境的节奏时,一定要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内心,从而把握住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在真正的领袖人物身上,一定要有这种游刃自如、不疾不徐、从容沉稳、气定神闲的气质。“暇”教给领导者的是要井然有序地忙、从容不迫地忙、抓住重点地忙,而不是浮于表面地忙、盲目无序地忙、充满焦虑地忙。有了这种从容的涵养,就可以以释然的心态去待人,以安详的心态去处事,从而达到真正成熟大气的领导境界。

第十讲 裕

“裕”就是宽裕,在身处逆境和挫折之时,要坦然以对,把心放宽,保持一种坦荡、活泼的胸怀。也就是说,对于得失成败,要放得下,看得开。

天下之事,皆有因果。所有的果都必然有因,但未必所有的因都会有果。有时候是数种因才会产生一个果,有时候是一个因数世之后才会产生个果。明智者之所以明智,就在于会在因上致力,但在果上随缘。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你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患得患失和斤斤计较,也就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所以曾国藩的一句座右铭便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只要在耕耘上尽了力,收获如何,就不要过于在意了。

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忧虑,不会郁闷。这就是人的本来面目。人慢慢地长大了,走上了社会,开始有所成就。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人有了欲望,有了嫉妒,有了焦虑,有了紧张,有了患得患失之心,内心逐渐变得抑郁,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从此再难真正地开怀。曾国藩认为,这不是人的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就应该是坦荡荡的,就应该是活泼泼的。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人生一世,其实就是天地的过客。人生只能是单行线,因此,对待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该有一种“生命,借过”的意识,这样才会坦然地接受一切考验,把逆境看成生命的提升过程。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关键看你心的大小。心大了,事儿就小了;心小了,事儿就大了。心宽天地就宽,心怡人方自在。始终保持坦荡的胸怀,才能体会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蕴含着的一片勃勃生机。

第十一讲 恕

“恕”,即“如心”,就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一种同情的理解之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宽容心态。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移情的能力。一个人领导行为的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往往就是因自以为是而无法走出自我的限制,无法跟人合作。人就是这样,当你认为道理都在自己这里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自我的、排斥的、尖刻的、盛气凌人的;当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道理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超我的、包容的、谦和的、平易近人的。一个“自负本领”甚大、“又每见人家不是”的人,其领导行为一定是自我的、尖刻的、排斥的、抗拒的、敌对的、盛气凌人的。这样的领导行为是无法得到别人心甘情愿的追随与合作的。一个“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的人,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超我的、谦和的、吸收的、包容的、合作的、平易近人的。这样一来才能得到更多、更优秀的人的帮助,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大我。

从孔子及其后世儒家的阐释来看,“恕”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在内省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它体现着对他人的仁爱之心;“恕”的第二层含义包括尊重之意,包含了对他人感受、需要和利益的肯定;在此基础上,“恕”还有第三层含义,那就是宽容、宽恕,即所谓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当他人做的不对的时候,能以仁爱、宽大的胸怀加以包容。)

曾国藩在谈到一个领导者如何让下属心服口服时说过八个字: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有了功劳不要马上一个人独占,有了责任不要马上推诿给别人。)

他还说: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推诿自己的过失,掠取别人的功劳,这是小人的行为。掩饰自己的过失,夸大自己的功劳,这是普通人的行为。把好处与功劳推让给别人,这是君子的行为。分担责任、承担过失,这是成就高尚品德的行为。)所以他说: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凡是有利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分配。凡是有名的事情,一定要注意分享。)成就他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教授认为,领导力的关键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影响力。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会把自己看得高,把别人看得低;把自己看得重,把别人看得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突破自我。

第十二讲 强

强就是刚强、倔强。“强”所强调的是意志、毅力、定力,是不轻易认输的意志,是看明白之后的一种坚持。用今天流行的领导力词汇来说,就是“坚毅”。曾国藩的性格:逆境如逆水行舟,心劲儿一松,便会被激流裹挟,再也无法控制局面。此时反而要咬紧牙关,硬挺下去。当渡过难关、风平浪静之际,自然可进可退,而不会发生危险。曾国藩所说的倔强,并不是刚愎自用。他强调,“强”字必须以“明”字为基础。所以曾国藩说:“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一个人应该在自我修养方面讲求倔强,而不应该在压倒别人方面讲求倔强。)人性是有弱点的,包括软弱、自私、懒惰、动摇等。正是这些东西阻碍了人的积极进取,阻碍了人最终的成就。而“强”字强调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局限的超越。任正非说:“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曾国藩也说:“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没有人会永远胜利,所有的人都会经历失败,伟大的领导者可以失败,但永远不会放弃卷土重来的机会,永远不会失去东山再起的意志。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往往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真正的过人之处。

正如书的结尾处所说:今天的我们可能很难完全做到这十二个字,但是这十二个字就像一面面镜子一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清自己,并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以上摘录总结的只是书中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很多金句和思想精髓没有写进来。例如书中还写了曾国藩的很多故事,以及他年轻时身上存在的一些毛病和缺点。像导语中讲到曾国藩在年轻时性格过于耿直,与官场经常冲突不断,人际关系极度紧张。以至于在长沙的时候把文观和五官全都得罪了。最后被咸丰皇帝罢免了兵权,被迫回家守制,也因此跌到了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挫败一度使曾国藩陷入无尽的焦虑抑郁之中,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处,官场却总是跟他作对,甚至朝廷都对他弃如敝屣。后来他才意识到,也许自己身上也有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这次反思大概持续了一年的时间,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天天在那儿静坐。把过去的事情一件件翻出来,在那解剖,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是一个曾经很成功的人要否定自己的过程,最后终于想明白了,所有的问题根子就在自己身上。

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普通人一样,他也走了我们都走过的弯路,经历过我们都经历过的失败,也犯了我们都犯过的错误。但是他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一般人在经历那样的失败后基本就完了,而他善于分析和总结,并且能够从失败中重新站起来,并超越了自己,这是他最厉害的地方。我们今天读曾国藩就是为了少走曾国藩曾经走过的弯路,少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

曾国藩是一个曾经吃过大亏的人,只有了解了曾国藩的人生历程,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他的思想,才能对他所总结的东西产生真正的共鸣,才能从中真正地受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