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长津湖战役最惨烈的一天(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周全弟)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70多年前长津湖战役最惨烈的一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70多年前长津湖战役最惨烈的一天(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周全弟)

70多年前长津湖战役最惨烈的一天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经历了定档、撤档、再定档,备受期待的电影《长津湖》终于在9月30日上映了。这场世界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将被搬上大荧幕,被更多人知晓。

长津湖战役有多惨烈,为何国人至今不愿触碰?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周全弟向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他16岁入朝作战、保家卫国的故事,带我们重回71年前的峥嵘岁月。

1934年6月,周全弟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的一个小山村,兄弟姐妹五个,他是三兄弟里的老幺,也是全家人的希望。父母都是农民,生活本就清贫,却节衣缩食供他上学。周全弟在私塾念了五年,直到1949年,发生了改变他命运的事情。

他清楚记得,那是忙插秧的四月。一天傍晚,国民党突然敲门抽壮丁,当时只有他一个男孩在家。“三丁抽一,要么给钱,要么给人,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我只有去了。”

彼时,周全弟还不满15岁,自称是个“小鬼”,他并不清楚过去几十年国家经历的动荡,也不明白当兵意味着什么,“好嘛,去就去嘛,反正我胆子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所在部队又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26军。1950年,他先后随部队在上海、江苏等地练兵,之后前往山东。离开山东后,部队一路向鸭绿江开拔,抵达安东(今辽宁丹东)。“没告诉我们去干嘛,只知道去保卫边疆。”在边境,他只领到了单棉衣裤、大檐帽和胶鞋,准备了馒头条、炒面等干粮。为了隐蔽作战,他们还撕掉了衣服、帽子上的标志,用小刀刮掉水壶和碗上的“五星”、“八一”字样。

1950年10月25日晚,部队夜渡鸭绿江。大桥已被炸毁,他们就搭浮桥前往。入朝行军30华里,部队原地休息,才宣布此行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我可能没法活着回去了,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了。”周全弟一时间思绪万千。直到这时,他才明白参军打仗意味着生离死别。不过,那时的他已经有了军人的自觉:“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战斗到底!”

部队一路向东挺进,目的地是长白山脉南麓长津湖地区的军事要冲黄草岭,执行阻击美军王牌部队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战斗任务。白天敌人的飞机在空中侦察,他们只能按兵不动,夜幕降临时才急行几十华里。

战斗是艰苦的,志愿军们不仅要与敌人战斗,还要与大自然战斗。

那一年,朝鲜遭遇百年不遇的极寒天气,除了志愿军们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靠着雪水拌炒面充饥。身上带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连队里的翻译官会向当地老百姓要些土豆,后来土豆也没的吃了。

实在饿的遭不住,炊事员“献出”身上仅剩的一包海椒面。辣椒没法直接吞,战士们就拿雪伴着吃,一人半缸,勉强充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