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

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建校以来,华东理工大学始终坚持瞄准科技前沿,服务重大战略,对接行业需求,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致力做顶天立地的科研,取得一大批重大科研创新成果,创造出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第一”。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代代华理人用心血和汗水浇出的成果——

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批医用青霉素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1)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医疗上的急切需求,中国青霉素的研制和生产迫在眉睫。1949年,华理教授马誉徵等使用醋酸钾的乙醇饱和溶液,成功获得青霉素钾盐结晶体,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结晶青霉素钾针剂,一举冲破美国的封锁。1953年,国内第一批医用青霉素在上海第三制药厂诞生,揭开了中国自行批量生产抗生素药物的历史。

参与研究我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正片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2)

1958年10月,上海市科委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国产彩色电影胶片的会战,华理承担了彩色胶片用增感染料的研制任务。1959年,国家首次采用学校有机工业系教师朱正华等研制的增感染料,试制了我国第一部国产彩色电影正片、首部国产彩色电影胶卷负片及首批彩色相纸,推动了我国感光胶片工业的快速发展。

参与研究我国第一个反导弹防御系统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3)

1964年,国家提出要发展我国的反导弹防御武器,开展反导系统研究(“640工程”)。其中,110单脉冲超远程导弹跟踪雷达系统,是“640工程”战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华理教师陶婉蓉、赵玉庭、姚希曾、林开涵等参与技术攻关,最终在国内首创110雷达之玻璃钢天线罩,直径44. 4米,填补了我国大型地面天线罩技术空白。

参与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4)

20世纪60年代,国家研制人造卫星,急需高性能耐高温纤维。华理李世璠教授带领团队全力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研制出中国的聚酰亚胺薄膜。又与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通力合作,使用干纺工艺,共同研制出聚酰亚胺纤维,并使用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1978年,该研究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参与建设我国内地第一个核电站——秦山核电站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5)

1970年,国家开启了上海建设中国首座核电站(“728工程”)。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原子核所、上海跃龙化工厂、复旦大学等负责核电站的后处理系统工程的研究任务。经过学校数十名教师集中攻关,1991年12月15日,30万千瓦核动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厂的历史

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真实孔径雷达系统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6)

1986年,由华理物理系微波遥感研究室、上海声美无线电厂等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mm真实孔径侧视成像雷达系统(样机)”研制成功。该样机可广泛应用于矿产资源调查、城市规划、国防现代化等方面,是国内第一台真实孔径雷达系统,为我国的遥感技术填补了空白。

研制我国第一台国产现代化生物反应器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7)

生物反应过程不仅涉及活细胞或酶的控制,还包括对物理、化学环境的控制。华理在70年代末就率先使用现代检测手段在线检测有关过程参数,并利用计算机技术优化控制生物反应过程,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国产现代化生物反应器。以此技术为依托,学校成立了“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时掌握水煤浆和粉煤加压气化技术的研究机构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8)

2005年,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所研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示范装置”在山东兖矿集团一-次性成功投料,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煤气化技术和配套装备,改写了中国大型煤气化技术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2016年4月18日,华理“单喷嘴冷壁式粉煤加压气化技术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获得了上海科学技术奖励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技术发明奖特等奖。2019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炉水煤浆气化装置。

研发国际上第一个海洋微生物农药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9)

由华东理工大学海洋生化工程研究室、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制的“10亿cfu/g海洋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是国际上第一个利用海洋微生物为生防菌的海洋微生物农药,于2014年10月获得防治番茄青枯病、黄瓜灰霉病的农药正式登记证,并于2015年5月获得生产批准证,实现了海洋微生物农药产业化。

注册我国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10)

2015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张元兴教授团队牵头研发的“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成为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国际上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

2019年4月,华理生物工程学院研发的“大菱鲆鳗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 ”再次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也是国际上首例被行政许可的海水鱼类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标志着我国水产疫苗研发的综合技术水平已经跻身国际前列。

发现中国首个长效抗糖药物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11)

药物靶标的发现和识别对创新药物研发具有决定作用,华理药学院李洪林/蒋华良老师团队所做的“药物潜在作用靶标预测和发现方法”研究,就是以信息技术来支撑药物新靶标的发现,他们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合作研发出了中国首个长效抗糖新药马来酸博格列汀,获2020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12)

除了研制众多“首个”引人瞩目的科研项目,华东理工大学还重视科技成果转移、创新人才培养等,在这些领域也跑出了众多“第一”。如参与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化学工程学规划、建立了我国第一批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创立了教育部第一个行业技术转移联盟、创建全球第一个科技创新孔子学院等等。

如今,学校的科研实力愈发强劲,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5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设立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中心”、“物质转化制造过程智能优化调控机制”基础科学中心等。

上海十大国际学校排名(冲破封锁填补空白)(13)

截至2022年6月,华东理工大学共获国家科技奖励7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00多项。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未来,华东理工大学将继续砥砺前行、勇攀高峰,为产业发展、人民福祉、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贡献华理智慧、华理力量!

关注“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招生”,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本文素材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官微、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官网、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官微、小花梨、新华社新媒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