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1)

一直以来对“明日黄花”的使用很纠结,对渐渐兴起的“昨日黄花”却暗自赞叹。

今日读到王珍发出的《昨日黄花&明日黄花,长得像,不一样!》一文,平日常常在心头浮现的一些零碎想法突然都如千军万马争先恐后奔腾而来,于是便在其文后留言数则。然意犹未尽,便将其汇聚拢来梳理如下。

我也知道应该是“明日黄花”,但我就是觉得不顺眼更不顺口,其原因一如王珍所说的这是“将来时”。

苏东坡在诗词中两次使用“明日黄花”都是劝人要珍惜眼前的景色,趁着黄花开得正盛,尽兴玩乐,不要等到“明日”黄花谢了,才后悔莫及。

显见得这是“将来时”,而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偏偏都是用在“过去时”。你叫我们用“明日黄花”怎么不觉得拗口、触目?所以我挺佩服“发明”出“昨日黄花”的人的。

“昨日黄花”难道就一定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含苞欲放,或者趋向灿烂”?我倒觉得也可以有另一种说法:

我的花瓶里插着一支菊花,但是它已经枯萎了,因为它是“昨日(采摘来的)黄花”。我以为此种说法更符合使用的语境。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2)

在宋代胡继宗的著作《书言故事 · 花木类》也曾对“明日黄花”这个词有过注释,胡继宗对“明日黄花”的解释是“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意思很明确,就是过时或者过气的东西,称为“明日黄花”。

但古人的说法就一定对吗?窃以为胡继宗的这一解释不妥,至少是不够严谨。应该在前面添加上“将要”二字,成为“将要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这样才符合苏东坡诗词的原意。

胡继宗的这一不严谨的解释误导了中国人几百年,连一些名家都受了影响。

比如,郭沫若在他的《沸羹集序》中就写道:“这里有些是应景的文章,早已有明日黄花之感”。

再比如冰心的《寄小读者 · 二七》中也有过关于“再经过四次月圆,我又可在母亲怀里,便是小朋友也不必耐心的读我一月前,明日黄花的手书了”的话。

每当我读到这些引用,那“明日”二字非常触目,让我心里不舒服,总觉得他们误解了苏东坡诗词的原意,把“将要过时”当成了“已经过时”。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3)

有人举例子说:“这些新闻早已是明日黄花,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了。”而我却认为应该说:“这些新闻假如不赶快报道,就会成为明日黄花,根本没有报道价值了。”

这样更符合苏东坡诗词的“将来时”原意。因为既然“已是”,为何又来个“明日”?不矛盾吗?除非你“穿越”到“后日”去,回过头来看才不矛盾。

就是由于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才导致了“昨日黄花”的渐渐抬头。这是“昨日”采摘来的“黄花”,“今日”已经枯萎了,讲的是“昨日”,着眼的却是“今日”,多么符合行文语境。

这是大众对“明日黄花”被曲解的抵触,因为这种曲解将“过去时”和“将来时”混在一起,自相矛盾,太不符合逻辑了。

有人可能要说,这是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讲不得什么“矛盾”、“逻辑”。

说得好!成语往往是没有道理可言的。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4)

“明日黄花”这一成语来自苏东坡的诗词,是从典故引用演化而成的,那就必须遵循典故出处的原意。

苏东坡的原意明明是“将要成为”,而引用者却将其误解成“已经成为”,其原因恐怕就是受了宋人胡继宗的误导。

假如不是这种误导,而是遵循苏东坡“将来时”的原意,郭沫若、冰心等名人也就不会如此错误引用这一典故了。

不要以为名人写的说的都是对的,名人也有错的时候。还记得鲁迅和章士钊的那场笔墨官司吗?鲁迅讥讽章士钊用错了成语,说他将“每下愈况”错成了“每况愈下”了。

鲁迅引经据典冷嘲热讽威风八面,似乎大获全胜,章士钊丢盔弃甲望风披靡龟缩一隅,似乎一蹶不振。

可是不过才过去了十几二十年,“每况愈下”竟威风八面,登堂入室,“每下愈况”却龟缩一隅,无人问津。

鲁迅死抱“每下愈况”,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章士钊却与时俱进,将“每况愈下”发扬光大。究竟谁错谁对,历史的教训不可谓不大矣!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5)

同样是名人,王小波的《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里就用了“昨日黄花”,原文是:“但是,这已是昨日黄花。”

按照字典辞书来说,王小波绝对是用错了,而按照语言的发展来说,王小波这样用未尝不可。因为许多人都这样用了,渐渐就会形成一个势头,将不“合法”的渐渐“合法”化了。

还有难兄难弟,其原意是形容兄弟俩都非常好,但是随着人们的误用,其含义居然走向了反面,成了讽刺二人同样坏。

语言的发展真的是好玩极了,可以说是法不责众,错的人多了也就渐渐变成对的了。一如鲁迅所说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中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不就是在这样的亦对亦错,似对似错中渐渐发展起来的吗?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6)

黑格尔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昨日黄花”被渐渐使用起来了,必然有它“被使用”的合理性。

所以,我主张让“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共存共荣,自由竞争,看看不久的将来谁会胜出。

现在我们经常作为讽刺性用法的“喜大普奔”、“不明觉厉”等伪成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久的将来恐怕也会成为真正的成语。

2019年10月10日

见日知晨早应闻有海花何必树萱草(明日与昨日)(7)

附苏轼原作二首: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南乡子 ·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