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皇位是怎样被朱棣强去的,建文帝朱允炆21岁登基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攻到南京城下。

守城将领李景隆大开城门,不战而降,朱棣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金川门。

跨过金川门,朱棣率领兵直抵皇宫,却见宫内火光冲天,皇宫内外再无朱允炆的踪迹。

大火扑灭之后,曾有太监在朱允炆的寝殿找到三具烧焦的尸体,并指认出这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和太子朱文奎。

见建文帝已死了,朱棣放声痛哭:“你怎么这么傻呀。虽两军交战,可你却是我侄子啊,这让我以后怎么和大哥交代啊。”

随后,朱棣用帝王的礼节安葬了建文帝。

然而,谁也不知道这是朱棣的真情,还是假意;谁也不清楚,建文帝是死是活。

朱允炆之死,终究成了大明第一迷案。

朱允炆的皇位是怎样被朱棣强去的,建文帝朱允炆21岁登基(1)

朱允炆到底是死于大火,还是地宫逃生,至今史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但所有人都清楚,历史的转折,朱允炆的命运,正是从太子朱标去世那一天开始的。

01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明朝开国皇帝,绝对是励志典范。

明朝建立之初,他接受了谋士朱升的建议,“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赢得了民心,奠定了明朝近300年的基业。

朱元璋子嗣众多,但他最为看中的是长子朱标。朱标仁厚,兄弟们犯错了,他也会从中调和,让他们免受责罚,这也正是朱元璋喜欢朱标的地方。

于是朱元璋早早就立了朱标为太子,还让朱标跟在自己身边,学习治国理政之道。当朱元璋离宫时,奏折就交由朱标批阅。

朱标在大臣之中,也是威信颇高。结交大臣,这是朝中大忌,可朱元璋却并不在意,甚至亲自为他培养亲信,以便皇位之后可以顺利过渡。

而且众兄弟对于这个大哥,也是敬佩有加,在朱标面前,这些能征善战的王爷们,都显得乖巧听话。

朱元璋本以为,大明朝可以在朱标手中愈发兴旺。然而,一场意外,却让朱元璋梦想破裂。

朱标因病去世,举国震惊。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的痛苦,无人能知。

白日,朱元璋要强装震惊,处理国家大事,只有到夜深人静时,他才能暗自神伤。

然而,大明朝还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选谁当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

依据立长立嫡的大原则,朱标去世之后,皇子里还有老二、老三和老四,这几位都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也符合继承人标准。

老二朱樉、老三朱棡都是生性残暴之人,毫无帝王之资,朱元璋怎么也不会把辛苦打下了的江山交到他们手上,唯独老四朱棣才智双全,军功最高,颇有朱元璋的风采。

但是朱元璋对于朱标的爱,却是众皇子无法比拟的,爱屋及乌,朱元璋对皇孙朱允炆,亦是疼爱有加。

况且,在太子朱标生病时,朱允炆衣不解带地在床前服侍;父亲去世后,他又把弟弟们接到身边,给他们亲情的温暖。

朱允炆的善良与孝心,不仅填补了朱元璋晚年丧子的情感空缺,还让他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

王位继承人这个决定在朱棣和嫡长孙朱允炆之间摇摆了半年之久,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嫡皇孙朱允炆来继承大统。

一方面,考虑朱元璋培养起来的亲信都是力挺朱标的,而他们更希望的是淳厚的朱允炆;另一方面,朱元璋考虑明朝根基已稳,不再需要一个征伐之君,休生养息才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朱元璋却没想到,正是他这一做法,使得朱允炆的命运拐了个大弯。

02

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这使得立下赫赫战功的叔父们,对此多有不服。

朱允炆在他们眼中,不过是祖辈庇护的黄口小儿,可在朱允炆心中,这些叔叔们亦是贪恋皇位的豺狼虎豹。

于是,朱允炆一登基,便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史称“建文新政”,针对洪武朝留下来的一些政策进行改革。

朱元璋其人性格残暴,洪武一朝刑法严峻。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没能善终,都被朱元璋以各种罪名致死。为了巩固朱允炆的皇位,朱元璋大开杀戒,给朱允炆顺利继位,扫除一切障碍。

朱允炆继位后,重视科举,重用文官,打压武官。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都是朱允炆的亲信大臣,建文朝成了“秀才朝廷”。

“建文新政”推行一来,迎来了一片新气象,科考备受追捧,文人都想入朝为官为国效忠。

只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在他主张削藩的那一刻起,这些新政都沦为了空谈。

一边打仗,一边推行新政,势必不能很好地落实,这也就成了建文一朝的遗憾。

削藩对于一个守成之君来说,是一个绕不开的的问题。如果朝堂之上的大臣们都支持削藩,这事就好办;如果不支持,那就得等等看。

当朱允炆提出这个问题后,居然得到了亲信大臣们的一致同意。只是在具体执行上有些分歧。

齐泰建议先削燕王朱棣,而黄子澄觉得燕王有功无过,讨伐理由不够充分,不如先从其他有恶行的藩王开始。

有了大臣的支持,朱允炆削藩也就箭在弦上了。最终,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绕开朱棣,从其他藩王动手。

登基一年时间,朱允炆连削5位藩王,削藩范围逐渐向朱棣收缩。

裁撤燕王,朱允炆也是逐步进行的,先收了燕王兵权,又把护卫调离,眼看大事将成,却坏在了最后一环。

朱棣被围困在屋子里,进去宣读圣旨的官员并未带兵进入,他们只想让朱棣就范,并没有想杀害朱棣。这其实也是朱允炆的主意,他不想背上弑杀叔父的罪名。最终,还是宽仁导致了朱允炆的败局。

被逼到墙角的朱棣,抓住仅有的机会,一声号令,带着亲兵800人起兵造反。

这个时候,朱棣多年经营的人脉发挥了作用,一夜之间顺天府的兵将全部倒戈到朱棣一边。

其实朱棣的胜算也没有多大,如果他想反早就可以反,没必要等到最后一刻。

但朱棣一生都在战场上度过,宁死不降是他的性格。束手被服是死,折杆而起亦死,没有生路时,不如拼一把。

于是,朱棣反了。

朱允炆的皇位是怎样被朱棣强去的,建文帝朱允炆21岁登基(2)

3.

朱棣从小遵从儒学,他也懂得出师要有名,于是从《祖训》上找到理由,那就是清君侧。

所谓清君侧,便是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在朱棣的檄文中,齐泰、黄子澄等人便是蛊惑君王的小人,他要举义师,还大明个清白天下。

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挥师南下,杀伐决断,招揽贤士,优待降兵,兵力逐渐壮大。

区区几万兵力,相较举国之力进行的讨伐的五十万大军,实力依然悬殊。

可面对朱棣的正面反击,建文朝堂能用之人却是寥寥无几。那些开国功臣,只剩下的老将耿炳文一人苦苦支撑。

耿炳文深知兵法要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面对朱棣,他就是要以一国之气运去耗尽朱棣的锐气。

可远在南京的朱允炆心急,以为老将军不是朱棣的对手,于是又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让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

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李景隆直接把朱允炆的家底都败光了,最终,败于朱棣。

朱允炆在位短短四年,就被偏安一隅的朱棣打倒,这连朱棣自己都不敢想的。

其实,朱允炆一开始便是错的。

一是在削藩政策上,朱允炆多是听黄子澄的建议,最终使得藩王兔死狐悲,孤注一掷。

如果他削藩从朱棣开始,也许就是另一种结局。当他把其他藩王打击一遍后,既给朱棣扫清了争皇位的障碍,也给了他喘息机会,也让朱棣师出有名。

二是,若他相信耿炳文将军,结局又会是另一个模样。

但不管怎么说,历史不可逆,这终归是成王败寇的残酷现实。

朱允炆的皇位是怎样被朱棣强去的,建文帝朱允炆21岁登基(3)

04

自古以来,削藩都是巩固皇权绕不开的一环,要想国固朝稳,就得权力集中。

只可惜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看似稳固,实则危机四伏的烂摊子。

建文朝堂无武将可用,而外围都是戎马半生的叔父,对皇位虎视眈眈。

黄子澄也不过是个东宫伴读,更无任何实战经验,而他们的对手是明朝一流名将朱棣,跟随名将徐达多年,身经百战。

相较软实力,朱棣稳操胜券。可是以五十万大军对几万人,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朱允炆是有胜算的,只可惜政策失利。

朱允炆在位四年,以仁政教化万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朱棣上位后,大修史书,极力抹杀掉与朱允炆相关的一切信息,甚至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延长至洪武35年。

然而,朱棣忘了,历史是有记忆的,建文帝终究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如果能够把朱允炆的仁政思想推行下去,历史又会有怎样的走向呢?他会超越朱棣对后世的影响吗?

这不得而知,但朱允炆在大明王朝中,依旧是那个不可抹去的存在。

作者:青苔同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