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的句子: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

金圣叹说,其生平最痛恨那些读书只读故事,不读文字的人。给我当头一棒,好的文学名著,妙在不仅仅是其背后蕴含的深意,还有其文学造诣。

读水浒,很多人慢慢沦为只读故事,最后这本书在此读者手中,就沦为一本普通的武侠小说。殊不知,水浒中的文学造诣绝不亚于《红楼梦》,楔子便可见其功底。

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的句子: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1)

一般来说,楔子的作用是为了介绍背景,引出一本小说的主题。

水浒也不例外,但是它的出彩之处在于,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与情节却一环紧扣一环,展现出水浒的文学造诣之高,只用一个楔子便写尽水浒主要人物及事迹,不明讲背景,却处处可见背景。

水浒开篇词奠定全书基调,缘木求鱼,穷猿择木,杯弓蛇影,所有生前身后名皆为虚,都逃不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沧海变桑田古路。

洪太尉上山情节固然精彩,洪太尉的胆小如鼠,战战兢兢取乐了一众吃瓜群众。仔细想来,张天师最后也去祈禳驱灾,似乎张天师没必要见这个小人物一面。

见其一面也是有缘由的,盖为引出张天师祈禳,从此天下太平,太平盛世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可被称为妖魔。

天师既然早已预知洪太尉前来,为何要多此一举让洪太尉上山?

从上下文的故事连贯性来看,自然要有这一遭,承前启后。

从故事的表现手法来看,自然要有张天师对于洪太尉的不予理睬,如果很顺利的请到张天师,或者经历一番磨难后也请到张天师,那么故事就陷于流水账,没有激动人心的看点。

再次从故事延展性上看,如果顺利请到张天师,就不会有后面的洪太尉误走妖魔,水浒开篇就进行不下去。

最后从最重要的深意上来讲,洪太尉正式代表着水浒文中蔡京,童贯,高俅等一类朝廷败类。他们自称朝廷贵胄,重茵而卧,列鼎而食,骄横倨傲,不辨善恶,以权压人在洪太尉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后文中宋朝权官的形象。写出当世贵胄丑态,奠出上不正而下反。

描写洪太尉这一形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洪太尉所代表的宋朝腐败官胄形象,便不会有水浒108汉上梁山,所谓先要有上不正,108汉上梁山方是被迫之举。如果没有上不正,那么梁山之举便是以下作乱的反。

如果洪太尉是一个心正之人

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的句子:恐怕很多人没读透彻(2)

如果洪太尉是一个心正之人,便不会有后来的开碣。

洪太尉上山一遇吊睛白额锦毛大虫,二遇吊桶大小雪花似大蛇,洪太尉的表现是:三十六对牙齿捉对儿厮打,心头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身重如锤,腿抖如斗败公鸡。三魂荡荡,七魄悠悠。

一个胆小懦弱,狐假虎威大贪官形象跃然纸上。胆小懦弱体现在上山的过程中,与后来的108汉英武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狐假虎威体现在后来以势压人,开碣之上。

张天师对洪太尉的一番话也颇耐人寻味。前半段写天师已经预知来事,所以早前已离去,后半段写恐山间大虫蛇蚁伤其性命。果真是担心对方性命吗?

不然。细细深思水浒中数次出现的罗真人,还有寺庙方丈,我们可能就会了解整本水浒中,此类人的特点,不愿掺入世俗之事,即使面对重英雄推崇的宋江,罗真人也并未指点迷津,只是给出了水浒结局的预言。

而身处其中的人物,如道者公孙胜,禅者鲁智深,行者武松最后都有了比较好的结局,而这些结局修道,参禅,圆寂都与红尘无关。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的鲁智深让多少人泪目,圆寂之时的大彻大悟并不晚。

张天师的前半段话,以水浒好汉的性格,听此也不免愤怒,你这不是捉弄人嘛!明知我要来,还躲了出去,我们可以看做天师对来人的再一层考验,也可以说是天师宁愿一人独行前去祈禳,也不愿与世俗之人同行,势必有些麻烦,尤其是像洪太尉这一类人。

后半段,天师对洪太尉说,山上毒蛇猛兽很多,害怕伤害了其性命,让洪太尉不要上去。并不是天师真得悲天悯人,担心洪太尉性命。前半段先激怒人,让人失去判断力,进而得出天师不在这一讯息,后半段在以毒蛇猛兽恐吓,心志不坚之人必生退意。

后文仅略略提天师已去祈禳,天师这一幕便落下了。

经历此番凶险,回到自己可以作威作福的熟悉环境,洪太尉自然要压压惊,所以引出了游山,进而引出伏魔之殿,误走妖魔。

‍“遇洪而开”真的仅指洪太尉吗?

那么石碣上遇洪而开的洪真的是洪太尉吗?不尽然,表面上看是洪,更深处了分析,是指水泊梁山好汉,可不就是相遇水泊,然后开创一代传奇。

遇洪而开,其实是有两层意思。洪表面上是洪太尉的姓氏,深层则是指水泊。开表面上是洪太尉开碣石,深层是梁山108好汉在水泊梁山开启一代英豪盛世。

碣石正面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众人皆不识,偏偏背后用了四个易识大字“遇洪而开”。如若不是如此,恐怕也不会有洪太尉更坚定自己是有缘之人,而开碣石了。

为何天罡地煞被称为妖魔?

到此处,已经引出了水浒核心人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

无论是伏魔殿,黑气,魔君,108人被称为妖魔,为何被称为妖魔呢?

水浒以太平开始,以太平结束。此108君的存在,可不就是当世祸乱太平的妖魔么?施耐庵为何将宋江描写成一个人人读之恶之,大有犬彘不食之恶,盖因此为贼首,有歼厥渠魁之意,所以有此后的诏安,大多数人不得善终。

又一句,在空中散做百十道金光,写出了这些人正气的一面,故梁山总以匡扶正义,斩杀佞臣为宗旨。

真正的妖魔是宋朝权官

我们了解历史知道,宋徽宗是一个很有才的人,可惜身为一个皇帝却是失败的。祸乱宋朝的其实是是那些当权腐官,极力描写梁山108好汉的英武不凡,是为了反衬当时朝廷的无能与腐败。

梁山诏安后,曾辉煌过一段时间,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尤其是大败后来俘虏宋徽宗的金兵。这些人才,何故上梁山,盖因当时腐官压迫。

一篇楔子,已知全文基调

水浒一篇楔子,便告诉我们当时世道,腐官形象,天罡地煞来由,表面上看是洪太尉误走妖魔,让他们出世,实际上是当时朝廷腐败的产物。

楔子便可见水浒文学造诣之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