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易经实战课(30天学会易经)

5天易经实战课(30天学会易经)(1)

1.《易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它是帝王、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以及如何运用它来得到未来的信息。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论天文,下讲地理,中谈人事,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社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帝王将相如何治国到老百姓如何做人等,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2.古之三易是指哪三易?

《周礼•春官•太卜》里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各家注疏较为一致的意见认为《连山》是夏朝时的《易》,《归藏》是殷商时的《易》,《周易》是周朝时的 《易》。依据文献的记载,《周易》是从 《连山》、《归藏》发展而成。

3. 《易经》与《周易》是同一本书吗?

从狭义上讲,《易经》是《周易》的一个部分,《周易》包括两本书:《易经》和《易传》。《易经》成书于周朝,主要讲六十四卦。而《易传》是用来解释《易经》内容的,是对《易经》的发挥。《易传》成于战国时期,也叫《十翼》,即由十个部分的内容组成。《易传》的出现,使《易经》脱离了巫术,转变为哲学,变成了理性的学说。

从广义上讲,《易经》就是指《周易》,是儒家五经中的一本。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一般就是指广义上的说法。

5天易经实战课(30天学会易经)(2)

4. 《易经》中的“易” 有什么含义?

《易经》中的易有三义,第一叫变易,第二叫简易,第三叫不易。

变易: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件事、一件物、一种情况、一种思想是不变的,都是要变的。

简易:《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它就变得平凡而简单。

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

5. 《易经》起源于何时?

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一般认为 《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面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面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 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6. 《易经》的作者是谁?

“易更三圣”,这是秦汉以后对于上古形成易学公认的定说。秦汉以后,儒家学者共同认定,开始画人卦的,是我们的老祖宗伏義氏;演绎八卦的,当然是周文王;发扬易学精义的,便是孔子。

事实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辞”他的儿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将其发扬扩充,便著了“爻辞”。至于为什么三圣之中却不提到周公,据汉儒的解释是,根据古代宗法的观念,父子相从,因此三圣之中便没有提到周公了。

7.《易经》包含哪些内容?

《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词、爻题、爻辞。形象地说,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画如同每章的序号;卦辞如同每章的题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个小节,爻题如同每节的序号;爻辞如同每节的内容。六十四卦共384爻,但为首的乾和坤两卦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条爻辞。

《易传》是解释说明 《易经》的。《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交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 《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 《十翼》。

8.《易经》是如何流传的?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易经》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 《易经》,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据文献记载,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中天图,左天图、风后十六局图、春宫图、房中术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图案)、神龙八卦图等,都是《易经》原著没有后人根据对 《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明代末年,《易经》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 ~ 1732年)的介绍,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中国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

5天易经实战课(30天学会易经)(3)

未完待续,点点关注不迷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