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很可怕的论语(厘米读国学)

《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不学习很可怕的论语(厘米读国学)(1)

文/厘米

据我那么一丁点的生活体会,要了解这句话,先要对“仁”的意义了解。

这就难办了,孔夫子的《论语》整部书的中心就是这个“仁”字,“仁”这个字的深意和大海一样深,很难懂,懂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再加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定义的,至少我才疏学浅,解释不来。

我有执念,想让更多人去读这世上唯一一脉相承的国之经典,我当然是半瓶子咣当,所以才在这里“聒噪”,我大概是吃了很多的熊心和豹子胆,才如此大言不惭,实在是赶鸭子上架。

虽能力有限,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

不学习很可怕的论语(厘米读国学)(2)

我用一种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仁”吧!实在是卖弄了。

对于一个人而言,“仁”大概代表一个人思想的主心骨,用思想来指导行动,从而影响他人。

如一个大金饼掉在地上,人遇见了该怎么办?

我想结果应该比一颗大树的叶子还多:有人眼不见走过,不想徒增烦恼;有人干脆捡起,据为己有;有人充公,让有关部门寻找失主;有人潜伏周围,看别人行为如何……太多太多

为什么人与人的行为不尽相同呢?支配行为背后的那个是什么呢?是思想,用现在的话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仁”是众多价值观的一种(当然我这样比喻并不恰当),表现出“德行”的人,思想中有“仁”。

如养生专家说红薯好,红薯价格飞涨;养生专家又说树叶好,大树就秃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是因为跟风的人没有主心骨,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并适合自己的养生。

所以“仁”这个思想主心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问、知识、人生体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

我想起一件事情,之前老板让做关于养生的日签,我问什么是养生?身体壮如虎的我觉得养生就是多余。现在自己开始养生,懂了一些养生的概念,先是因为自己的身体不再壮如虎了,进了几次医院,吃了很久的中药,中西医都打过交道后,不得不看《黄帝内经》、听养生的课,才逐渐有了养生的理念,就有了吹牛的资本。

所以“仁”这个思想体系的建立,需要的养料很多,像文火炖鱼,很难的。

不学习很可怕的论语(厘米读国学)(3)

“巧言”:很会看眼色说话,给说出来的话穿上衣服、头发妆容都装扮好、还要加上对方喜欢的滤镜,让对方看到幻想中自己的模样。

我其实很羡慕“巧言”的人,因为我说出来的话像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所以我也曾鼓励自己往“巧言”发展,结果发现确实不行,会说话也是一门学问,不好学。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巧言”并不是贬义词,好与坏只是在于如何用、用在哪。

“令色”:态度很好,厕所都是面带微笑非常享受的样子。

我想到一个古代故事,抱歉啊,朝代和人物都不记得了。

宴会上,一个大官坐在上席,这时大官放了一个屁,有个小人说:“啊呀,大官放的这个屁都不一般啊,好啊,没有臭味。”大官听了后立马掉脸子,因为当时的养生专家说,上年纪的人放屁不臭就快死了。

小人发现自己说错话,立马补充道:“哎呀,这个屁确实不一般呀,这会儿这个臭味才徐徐而来。”

“鲜矣仁”:很少能做到“仁”这个境界的,因为都是假的。

固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意思是:有些人很会看脸色说话,态度非常好,很少能做到“仁”这个境界。因为不懂得脚踏实地,功夫都放在“闻屁”的“巧”上了,这都是假的。

想要成为“仁”的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啊。

不学习很可怕的论语(厘米读国学)(4)

虽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做起来很难。

好不容易熬了无数个夜、喝了数百斤的酒、挨过了难忍的责骂……终于做到了这个位置。

哎呀,内心的这个感慨啊、那个万千啊,先要抚平内心的委屈啊……

属下给的帽子带起来,心里那个舒畅啊、值得啊……这是每个人的心里。

孔子在这个时候就急忙过来先泼一盆子冷水,让处在高位的人冷静一下,因为这样坐在高位上跌下来会很痛很痛的。

孔夫子说:要把“高帽子”当成“责骂”一样看破与忍耐。

想成为有“德行”的人,心中拥有“仁”,就要从这样的小地方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心里常存“仁”的大道,要从学问、知识、人生体验上填补内心的“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