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嘉峪关市的印象(嘉峪关的魅力)

嘉峪关的魅力

对嘉峪关市的印象(嘉峪关的魅力)(1)

对嘉峪关市的印象(嘉峪关的魅力)(2)

关照

胡杨

2022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转来一则函文,大意是2022年《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经过层层筛选,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关照》入选。这是一件大喜事。

2021 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博知识竞答节目《中国国宝大会》(第一季)成功播出, 累计收视超 1 亿人次,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今年,又恰逢嘉峪关建关65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庆典时刻,《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对嘉峪关的展示与宣传,更加聚焦了嘉峪关的魅力,使嘉峪关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

2019年8月20日,登临嘉峪关,他对关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详细了解了关照的历史之后,对工作人员说:原来,关照这个词产生于嘉峪关,并对周围的游客说:关照,关照,谢谢关照!

抚今追昔,关照串联了嘉峪关的历史;关照,彰显了嘉峪关的历史作用。

关照,是嘉峪关长城博物馆陈列的重要文物,文物本体是一块木制的牌子。木牌的最上端有两个醒目的大字——“关照”。据记载,这是一个清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17年使用的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关照是当时的客商行旅们出入嘉峪关时必须持有的证件。

据专家考证,古时的“关照”作用等同于今天人们使用的“护照”,都是用来证明持照人具有出入关卡的合法资格凭据。而且,今天人们常说的“请多多关照”一词的原意正是来源于此。

根据有关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明代的嘉峪关正是“关照”最初开始使用的地点。从这块“关照”的印模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关照”二字的棱角已经很少,这个使用期限仅为一年的“关照”,竟然磨损得如此厉害,可想而知,当时每年出入嘉峪关的人数之众。

据史籍记载,作为古时中国西部最重要的边贸关卡,嘉峪关的兴盛从明代建关起至清代后期,至少持续了500年的时间,而当时是怎样一番热闹的景象呢?

戴弁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在他的诗文中曾这样描述出入嘉峪关通贡、商贸的情形:“月明虏使闻鸡渡,雪霁番王贡马来。”诗中写道:当月亮还明、鸡在叫的时候,使者就开始出入关,受明朝嘉封的藩王,踏着雪入关朝贡马匹。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当年嘉峪关通关、通贡的热闹情景。

雄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如果敌兵来犯,可确保万无一失。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这样一个缜密严谨的军事防御体系面前,关照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了关照,就可以畅通无阻;没有关照,则寸步难行。

驼铃悠悠,人欢马嘶,商队络绎,使者往来。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即公元1400年前后,是嘉峪关中西商贸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一批批的驼队、商旅穿行于此,从这里出发,走向戈壁深处,走向敦煌,走向世界。作为中西往来的大门,嘉峪关有着非常严格的出入关制度,城门的关闭开启十分严格,关闭之后任何人都不能开启关门。过往商客须验明身份,由驻守官员签发或验证通关文牒后,方能开关放行。“以嘉峪关为中外巨防,西域入贡路必由此。”这时的嘉峪关已经成为一座国际海关。

公元1494年,即明弘治七年,吐鲁番叛乱,明王朝闭嘉峪关绝西域贡。至此,中西贸易逐渐萧条。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12月初,葡萄牙著名旅行家鄂本笃到达嘉峪关,等待批准入关,在嘉峪关等待二十五天。这是历史记载中嘉峪驿站等待时间最长的人。

嘉峪关门是明清时进关的第一道关口。门楣上的“嘉峪关”三字,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所题。嘉峪关城门隐藏着无法解释的秘密,门洞基石和通道用石条所筑,上半部为拱券式。门洞深二十五米,高六米,宽四米,用砖皆为五平五立,据说,这是国门的等级。重重把守的关口,戒备森严的防务。清朝乾隆以前,嘉峪关城门经常关闭不开。朝廷命嘉峪关严格把关,限制人数,审查人员。使团至此,先歇息关外,呈报名册、行李、物品的名称数量,逐一审查,等到五更鸡鸣时点名,验明身份始得入关,史称“闻鸡度关”。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陕西总督文绶上书皇帝,请准嘉峪关辰开酉闭。此后嘉峪关敞开了它神秘的大门。

当时出入嘉峪关城有两条道。一条是从“嘉峪关”门进入,经东西瓮城,出东闸门,军政官员出入时经此通行,所以叫“官路”。另一条是自“嘉峪关”门进入,走内城南侧与外城间的夹墙道,出东闸门,百姓及车辆从此通过,叫“民路”。

清末到民国初,嘉峪关变成税卡,凡出入者必须纳税,方得通行。过往客商携带货物,则按货纳税。悠悠岁月,嘉峪关城门记载了历史的兴衰,书写了民族的辉煌。

关照是出入嘉峪关的通行证,在诸多的出入境关照中,嘉峪关关照最具权威性。因为嘉峪关是丝绸之路的海关,中西往来的通衢,因此,嘉峪关关照具有国际通行证的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护照。

从汉及明,经嘉峪关出入西域诸国的军政官吏、胡商贩客不计其数。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等都在这里留下史迹,演绎了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和强盛的历史篇章。

内城东门之上的光化楼面向东方,以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之象,借喻皇恩浩荡,也表示以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去教化、感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柔远楼,柔,即安定、安抚的意思;远,即远方,表现了朝廷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诉诸武力,安抚边疆的思想。嘉峪关作为联结内地与西域的重要关口,光化楼与柔远楼的诞生,多多少少使人欣慰,连绵的烽烟即将消散,“天堑”将成为友好往来的通途,嘉峪关成为一种力量和精神的象征,焕发新的生机。

我国古代军士在出征前,都要进行鼓舞士气的军傩表演,意思是正义之师,天神、天将都来助威,顺天意而昌,逆天意而亡。前路遥遥,黄沙弥漫,丝绸的光芒绚丽而温柔。对嘉峪关这样一座盛藏着希望与和平的友谊之关,人们总是有着无比的激动和振奋。

从柔远门进入,是东瓮城。瓮城,乃兵家巧布的机关,来犯者一旦误入,则如瓮中之鳖,束手待擒。与此相对应的西瓮城,不与内城门直通,使西瓮城显得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第二道防线。东瓮城门楼,刻有“朝宗”二字,意为不忘朝廷,忠于君王;西瓮城门楼,刻有“会极”二字,“会合于极边”的意思,意为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宦、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

嘉峪关,两千多年的丝路文明,两千多年的中西交流,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播,深厚的历史积淀,终于使它留下了光辉的名字。

嘉峪关如同一道情感的分水岭和历史的分界线,把无限的忧伤和欢乐,刻在每一块石条和每一块青砖上。明筑嘉峪关为西疆,嘉峪关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边防前哨。“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出了嘉峪关,就已经别离了故土。对于那些西行出征者来说,出了嘉峪关,更意味着远离中原厚土而进入不可预知的荒蛮之地,这远离故土,别离亲人的悲寂与忧伤,只在那五步一回头的遥望中,便将身后的风景融于骨血,而那些风景也常常被漫天的烽火所淹没。而关照,却是嘉峪关贡献给中华文明最温暖的词汇。(图片由融媒体中心记者毛富提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