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

山歌真的只有少数民族才有吗?显然不是。

《诗经·魏风·园有桃》云:“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本来歌和谣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不分民族和人群的,但是有人偏要以此污蔑抹黑汉族客家人是少数民族,这就很富“创意”了。

这些人要么少见多怪,要么就是故意抹黑。在平台上,就有这样的人怪里怪气地说: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1)

网络截图

当然,我也希望所有喜欢唱山歌的汉族客家人注意表演服装的选择,以免授人以柄,也可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可以穿表演用的唐装、汉服等,不要再穿花花绿绿的少数民族服装了。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2)

唱客家山歌的歌手。这服装端庄大方,可以有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3)

汉族服装特色鲜明

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山歌。因为汉族客家山歌比较出名,了解的人已经不少,这里主要介绍岭南地区其他民系的山歌,让抹黑汉族客家山歌的人,涨涨见识。

山歌,汉族也有,非少数民族所独有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

据专家考证,该词最早出现于唐代。唐朝诗人李益《送人南归》有“无奈孤舟夕,山歌闻竹枝”之句;白居易《琵琶行》有“岂无山歌与村笛”之句。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4)

“山歌”词条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的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盛行于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区。

汉族许多地区的山歌有自己的民间称谓,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等地的“花儿”、“少年”,湖北的“赶五句”,四川的“晨歌”,安徽的“挣颈红”等等。

百越以好歌、能歌而著称

岭南地区的百越人(即很多土白的老祖宗)以好歌、能歌而著称,山歌是其非常独特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

白话山歌种类不少。比较出名的有这几个。

高州是冼夫人的家乡,也是俚僚人的主要聚居地。

高州山歌是用高州方言演唱的一种民歌。据考证,高州山歌历史可溯源到南朝,即梁陈朝时期。当时,冼夫人主张百越族学习汉族文化,学习汉人艺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5)

冼夫人

高州山歌从形式上可分类为采茶戏、木偶戏、仪式歌、竹枝歌、儿歌等;从其内容上又可分为劳动歌、情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等。(引自李桂梅《话说高州山歌》一文,《茂名日报》2017年6月20日刊发 )

到了明代,高州山歌已在高州城乡广为流行。

高州山歌在全省地位仅次于汉族客家山歌。高州山歌长期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上至老翁下至孩童无一不晓,充满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格,歌声遍及现今的茂名、云浮、肇庆一带。

如果前面讲的作者李桂梅的分类(笔者以为,这种分类应是广义上的,儿歌也是广义上的山歌)没错的话,那么,最著名的高州山歌要数下面这一首《月光光》(又名《月光光照地堂》)了。

月光光,照地堂,照进新娘大屋房,明年生个烂哭王。

这首儿歌又有很多改编增补版本。广州西关地区的改编版本最经典,在广州地区耳熟能详。毫不夸张地说,广州白话人都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阿爷睇牛佢上山岗喔……

虾仔你快高长大喔

帮手阿爷去睇牛羊喔.......

月光光照地堂

虾仔你乖乖瞓落床

听朝阿爸要捕鱼虾啰

阿嬷织网要织到天光哦

虾仔你快高长大啰

划艇撒网就更在行哦

月光光照地堂

年三晚摘槟榔

五谷丰收堆满仓啰

老老嫩嫩喜喜洋洋呵

虾仔你快D眯埋眼啰

一觉训到大天光

另外,高州市文化馆周泽明先生对高州山歌不仅很有研究,还亲自创作过不少作品。

例如,高州情歌:“大水流来一棵菜,船头捞起船尾栽,朝朝洗脸含水喷,掰荚留心等妹来。”这首山歌的三、四句是典型的夸张手法,一、二句写阿哥在大水中捞起一棵菜的场景,三、四句写哥与妹的情是那么纯洁,用“喷水”来比喻哥哥与妹相亲相爱,最后把话题一转,用双关的“心”字做文章,浪漫与夸张融合得天衣无缝。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6)

高州市第二届“廉政山歌”擂台赛,前排左一为周泽明

上面和下面的演出图片,如果按“客黑”的逻辑,白话人都是少数民族,对吗?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7)

白话山歌表演

现整理出两首高州山歌,让大家欣赏欣赏。

民国时期流行的高州山歌:

春种禾苗丘过丘,夏收稻谷堆满楼,

老板吃得肥猪样,长工饿得包骨头。

四月天时日子长,穷人家家少米粮,

肚子饿成筲箕样,手脚瘦成蛤拐干。

打秧归,打秧归,鹿头北斗转回西。

摆碗落台眼又眯,未洗完脚鸡又啼。

真忧愁,确忧愁,思来想去泪双流。

揾得柴来又冇米,揾得米来又冇油。

女儿卖去当丫头,老公打工仔看牛。

自己卖柴捱日子,一家四口难碰头。

日头烈烈照广东,荔枝熟到红又红,

手摸荷包冇文星,口水吞干眼望矇。

上世纪50~60年代流行的高州山歌:

水库建成好处多,源源绿水上高坡,

灌溉农田百二万,迎风稻穗漾金波。

水库建成好处多,控制洪水护田禾。

鉴江平原田百万,年年丰熟收成多。

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打鱼忘记河,

久不见妹难忘妹,妹妹长在我心窝。

六月插秧村连村,魂魄飞到哥身边。

禾苗插成牛轭样,只因哥你在眼前。

高州香蕉梳对梳,郎恋阿妹歌对歌,

摘下佳果送妹吃,蕉蕉甜透妹心窝。

哥你讲来嘴里甜,又落又晴六月天,

见尽几多空心藕,未见一条实心莲。

昨日趁墟过南关,望见阿妹在房间。

想变黄蜂飞进去,又怕蠄虫罗结网拦。

月亮出来满地光,阿妹自由择夫郎。

手担勾遮跟哥去,冇使合灯也圆房。

广东湛江吴川也是白话人的传统生活区域。吴川也有山歌啊,而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遍及全市各乡镇。

其演唱腔调以吴阳、黄坡、中山、振文等地的吴川方言腔调为主。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8)

湛江市吴川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遍及全市各乡镇

高棠歌则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坦洲镇大沙田区,是谈婚论嫁拜高堂时所唱的民歌。

高棠歌分为蛮歌、盘歌、情歌。蛮歌,用于斗智说理;盘歌,用于了解探究;而情歌则是直接倾诉爱情。

疍家人从历史渊源看,也大都属于百越族。说到疍家,他们的咸水歌就很出名。著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9)

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的疍民以前有这样的习俗,每当中秋月夜,大家摇船于珠江江心,赛歌斗歌,听歌赏歌,形成“中秋咸水歌擂台”的传统风俗。

白话地区还有其他山歌。具体就不展开说了,大家看图了解一下。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10)

广西白话山歌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11)

独具特色的四会白话山歌对唱《四会山歌多箩箩》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12)

广西玉林博白山歌擂台赛,歌手以本地话对唱

看看上面配的图,白话山歌名不虚传,土白对百越山歌文化传承得很好嘛!

一个都不能少,闽南话也有山歌

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体系。在闽南地区比较出名的山歌来自德化、安溪、厦门等地。比如,福建省级“非遗”莲花褒歌就属于闽南话山歌,是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山民在种茶制茶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成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潮汕版唱山歌(月光光照地堂原来白话人和潮汕人也唱山歌的)(13)

潮汕地区也有山歌。比如《摇鼓叮咚声》,讲述的是一个漂亮女子跟卖线卖布的货郎偷情的故事。歌的后半部是这样唱的:

“天拉朗(黎明),母亲叫仔来开门。‘奴哙,你个房门怎会开?花纱罗帐怎会垂?鬓边头发怎会散?胸前钮仔怎会开?”‘娘哙,昨夜房门狗仔来撞开,花纱罗帐风吹垂,鬓边头毛枕边散,胸前钮仔热解开’。”

潮汕地区还有渔歌。在当地,渔歌称为“舟后船歌”,也属山歌范畴。

潮籍学者萧遥天在《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提出,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民。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调,而疍歌却是最原始与最有影响的东西。

在广东湛江雷州,雷州山歌也叫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民歌之一,以雷州话演唱。雷州歌是记载着雷州半岛人民生存、劳动、生活的斗争史。2008年雷州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州话属闽南语系一支代表方言。

结束语

综上可见,岭南地区的山歌并不只是客家地区才有,遍及各地,不分民系和方言。

那么,为什么有人总是对汉族客家人充满偏见呢?为什么唱山歌就一定要联系上少数民族呢?

有些人的脑壳真是花岗岩做的,硬得很,根本听不进事实和道理。他们只是为了抹黑而抹黑,完全没有是非观、大局观。

莫非他们背后有什么暗黑势力,才敢这样张狂和嚣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