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心理咨询就代表了有什么疾病吗(心理咨询不能治病)

​计算不是问题,而判断不同结果的优劣才是问题。

——《围棋心理学》

戴耕


“心理咨询在咱这儿谁认啊,有那钱还不如去庙里烧几根香拜拜。”

十年前老朋友说这话的时候,我嘴上说是,可心里多少还是有点不服气。现在想来不过是少年意气,对现实生活太缺乏了解,对心理咨询更缺少理解。

那时看问题过于倾向对事不对人,自以为挺好,却不知一旦距离人太远,也就理解不了事了,以致于所做的分析判断不过是在妄自定义规则罢了。

显然那时我还是我太年轻,意识不到有些时候烧香拜佛可比心理咨询有用多了。理解不到人们在面对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时,用确定的仪式化抵御不确定性的苦难,在精神层面有多重大的意义。

但凡人们还能找到心理咨询,说明对解决问题多少还抱有点儿现实的期待。

一般来说,大众看待心理咨询使用的是现代医疗模型。

咨访关系就等同于是医患关系,寻求咨询的心态上相当于是去医院看诊。看病前先预约挂号,就诊时上来先说自己哪里不舒服,医生问什么就答什么,剩下的交由医生判断问题出在哪儿,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是吃药还是手术,最后自己付钱完事。

大众会套用现代医学的模型去看待心理咨询实属人之常情,毕竟祖师爷弗洛伊德本人就是名医生。

有趣的是导致弗洛伊德转行从事心理工作的原因,恰恰正是因为他发现当时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在治疗神经症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

经过几代精神分析大师的努力,现代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目标主要偏向个人心理能力的发展,除了症状的缓解之外,还包括内省力的发展,自主感的增强,认同感的稳固,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到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对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的扩展,预约与平和情感体验增多。

在工作底层思路上,精神分析确实有那么一点像中医,绝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重视个人体质差异,方法上讲究“调养”,目标都是“去根儿”。稍有不同的是,一个针对生理层面的“恢复”,而另一个针对心理层面的“发展”。

核心不在于灭却什么,而是在于生发什么。

可能是和东方哲学思想有很多共通之处,在中国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占相当大的比例。这意味着一个人如果带着“手术切除病灶”,立刻消除症状的期待来做心理咨询,那么他大概率会感到失望。至于,如何承接这部分失望,那要看咨询师本人的功夫了。

去心理咨询就代表了有什么疾病吗(心理咨询不能治病)(1)

特别是在中国,认识上必须将医疗行为与咨询服务划清界限。

大众知道医疗的场所是医院,但可能未必清楚心理咨询的场所是个什么地方。

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室有点儿像是私人健身房。

相对于去医院的病人来说,去健身房的人本身算得上是健康的,但是他们对自己的身材和健康显然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理论上心理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至于愿意为此付出多少时间、金钱和努力,到达怎样的程度才停下来则是因人而异的。

早期的心理咨询——也就是经典精神分析——颇有小资情调,是少数既有钱又有闲的上层人士群体开展的精神层面的锻炼、探索或游戏,是一种注重内在精神文明的象征。

今天,精神分析依旧有这样的影子,但精神分析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心理咨询。

同样是心理咨询,也有不同的取向。简单来说,大家都是干心理咨询这一行的,做的却是不一样的事。

刚刚说的精神分析,是典型侧重心理成长的咨询,一般咨询过程较长,基本以年为计量单位。心理层面的成长可不比练出一身漂亮的肌肉容易。

若是肯这么想,长程心理咨询倒也好理解,可对很多人来说一时间确实难以接受。除了物质负担之外,还有主观原因,毕竟心理层面的肌肉又看不见摸不着,难以计量和观察,相比身体上人人都看得见的肌肉,总是少了点确定性和外显的魅力。恰恰耐受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

与侧重心理成长相对应的是问题解决取向的心理咨询。通常这类咨询目标明确,咨询过程相对较短,并且明确设置咨询结束的期限。

借用一个虚拟的案例来说明两类咨询的差异。一名大四学生,在写论文这件事情上有明显的拖延,距离论文答辩已经不到三个月,可他每天对着电脑依旧写不了几行,内心充满了焦虑、挫败和自责的感觉。

侧重心理成长方向的咨询师,很可能朝着“治病去根儿”的思路去了。询问一些过往类似的拖延经历,以及与父母早期的依恋关系等,试图理解这名大学生心中的核心矛盾冲突。分析他的焦虑是属于“死亡焦虑”,还是“阉割焦虑”,或是其他的什么源头,包括挫败感与自责的攻击性是来自于哪里等等。

相比之下,问题解决取向的咨询师看上去则颇有几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影子。

假设大学生明确表示咨询的目标是完成论文。那么咨询师则会围绕当前写论文的困难展开具体细致的提问,了解拖延写论文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询问阻碍的影响因素,他曾用什么方法去应对这些干扰和影响,哪些方法没有用,哪些方法更没有用。有没有例外的时候,那时是怎样的情况。拖延的情况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什么时候拖延更严重一些,什么是稍稍轻一点。

诸如此类的问题,核心都是围绕眼前与未来的三个月怎样更有可能完成论文。

尽管在注重心理成长的咨询师眼中,侧重问题解决的咨询师的工作“治标不治本”。但是,至少在这个虚拟的个案中,来访者正处于特殊时期,问题解决取向很可能是他更需要的心理咨询。

之后他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的问题,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都源于同一个“病根儿”,只是要不要通过心理咨询去调整和改变,是后话了。

一个人走路内八字不好看也不一定要改,他可能不适合当模特,但适合当足球运动员。

一个重伤的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后,必然是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复健,才能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心理成长取向与问题解决取向,无关乎孰优孰劣,只有适合与否。

可这又该由谁说的算呢?

只能由直接承担后果的人来判断,也就是来访者本人。

不是站在上帝视角先验性地判断好坏对错,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后验性判断自己所愿承担选择的后果与责任。

当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认识,知道心理成长取向与问题解决取向的咨询有本质上的差异。

那么在为自己挑选咨询师时,就可以结合自己的困扰与财力、物力和精力做出后验性判断,还可以明确告知咨询师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看看双方是否匹配。

不同于医疗,心理咨询是相对软性的服务,不是那么有必要性。

医院治疗颈椎病可能是开刀切除增生组织,健身房“治疗”颈椎病则是通过强化背部肌肉来支撑和保护骨骼。

两者都能起到缓解颈椎症状的作用,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怎样才算是“去根儿”。

没准,不上班才是真“去根儿”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