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 。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

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 。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

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 。

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

01

建院历史

1933年,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时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倡议创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落成。蔡先生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在中山门半山园征地12.9公顷,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后因时局关系,仅建“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该建筑为仿辽代宫殿式,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

当时的筹备处通过收购、拨交、发掘,集中全国第一流珍品约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中的《历代帝后像》、《唐人明皇幸蜀图》;铜器中的毛公鼎、后母戊鼎等稀世国宝。

南京博物院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座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建馆的现代综合性大型博物馆,直属当时的教育部领导,北平历史博物馆曾归属于中央博物院的建制而成为分院。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

南京博物院大殿

1934年7月,李济担任院长后,着手进行博物院主体建筑的兴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筑委员会”,委员长为翁文灏,委员有张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书华、梁思成、雷震、李济。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

李济

1937年底,因抗战原因,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离首都南京,将文物分三路转移到西南各处,经过数处转辗,最终于1940年底驻扎于宜宾李庄,与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女子大学、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机构一起成就了李庄"抗战文化中心"之名。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文物全部运回南京。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8)

1948年5月29日一6月8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陈列室内举办了联合展览,展出商周铜器、汉代文物、民族文物、历代帝后像等,蒋介石、于右任等要员名流出席、参观,观者塞途。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9)

1948年蒋介石与司母戊鼎。(从左到右:杭立武、蒋经国、马衡、曾昭燏、蒋介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博物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仍称“国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领导。1950年3月9日经文化部批准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0)

1950年3月9日 国立南京博物院成立典礼

02

场馆概况

南京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完美地体现了设计图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朴庄重,气势雄伟高大,因屋檐两边呈弧形渐渐向上翘去,庄重中又略有轻灵之感,而不显板滞沉重,成为南京城东一处醒目且耐人品赏的风景。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1)

1999年9月26日,作为江苏省六大文化标志性工程之一的南京博物院艺术陈列馆落成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6836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馆藏珍品5000余件,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2)

艺术馆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3)

非遗馆

2009年,为适应发展需求,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总建设面积84500平方米,展群面积26000平方米。此次改扩建遵循“新旧建筑结合,地上地下结合”原则,采用悬吊顶升的技术将老大殿整体抬升三米,保留了以紫金山为背景的天际线以及以大殿为主体的历史馆,同时改造艺术馆,新建特展馆、民国馆、数字馆、非遗馆,形成“一院六馆”格局。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4)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5)

特展馆

博物院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形成视觉平衡。整体风貌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气息,二者协调融合、交相辉映。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6)

2013年11月6日南京博物院重新开放,二期扩建工程完工,南京博物院呈现“一院六馆”,即在原有的历史馆、艺术馆基础上,增加民国博物馆、非遗展示馆、数字博物馆和特展馆。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7)

03

基本陈列

--- 历史馆---

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8)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19)

历史馆1展厅为“远古印象”展区。江苏地处长江下游,傍江临海,历史悠久,经济文化繁荣昌盛。远古洪荒,在这片江海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森林,植被繁茂,动物种类繁多,在生生不息的生命繁衍中,人类出现了。本展览为常设展览,旨在向观众展示远古时期江苏大地原始人类的生存遗迹。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0)

历史馆2展厅为“史前神韵 吴越春秋”展区。35万年前,南京猿人的出现,揭开了江苏大地人类活动的序幕。此后,江苏古代人类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生存繁衍,富有地域特色的旧石器文化遗存遍及大江南北。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1)

8000年前,江苏发现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史前文化的坚实基础。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2)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形成并逐渐成熟的阶段。春秋中晚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吴国吞邗、服越、破楚、灭徐、伐齐,直至黄池会盟,问鼎中原。臣服于吴的越国卧薪尝胆、由弱变强,在战国初年灭吴北上,迁都琅琊,天下奉为霸主。吴越尊周,交通列国,江苏地区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入华夏文明之中。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3)

历史馆3展厅为“郡国华章 汉家故里”展区。秦朝末年,义军纷起,反抗秦室暴政,逐渐形成以项羽和刘邦为首的两大势力。秦亡,项羽自号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此后,经过四年“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分封与郡县并举的政策,开启了两汉四百年的恢弘历史,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4)

历史馆4展厅为“六朝迭兴 隋唐华彩”展区。公元三至六世纪,吴、东晋、宋、齐、梁、陈六国相继在南京建都,史称“六朝”。之后隋的统一,为唐的繁荣作好了全方位的准备。盛世大唐,近三百年,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朝气蓬勃,国家活力四射。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5)

历史馆5展厅为“江淮多姿 宋元气象”展区。宋朝结束了长期群雄割据的局面,政治开明,社会矛盾缓解,工商业兴盛,文化科技发达,社会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时,扬州成为控扼江淮的军事要地,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稻麦两熟制推广,粮食产量远超前朝,时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丝麻棉业生产逐渐专业化,髹漆工艺不断提升,商品远销海外。元代,扬州是“十二省治所之一”,苏州、南京和松江成为全国的丝织业和棉纺业中心,仅南京城内的丝织工匠就多达两万人。文人书画艺术勃兴,出现了黄公望、倪瓒等一代大师,影响深远。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6)

历史馆6展厅为“盛世江南 明清辉煌”展区。明清时期,江苏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市镇兴起,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农业、水利、丝棉纺织业和制盐业等均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明清时期,南京的城墙、宫殿、寺庙和江南园林等建筑技术及造船业居于全国前列;江苏成为全国的书画中心,名家辈出,精品纷呈,领袖画坛;文学创作鼎盛,涌现出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等一代大师;江苏还是全国工艺中心之一,南京云锦、宜兴紫砂、扬州漆器、苏州玉器、刺绣等领全国之风骚。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7)

--- 艺术馆 ---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8)

艺术馆1F24展厅为“吴为山雕塑馆”。吴为山,生于1962年,中国当代杰出雕塑家。他致力于对中西、古今艺术经典的解读和体悟,以此丰厚自己的学养。他苦心经营,尝试创造出具有中国品质的"写意雕塑"和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与艺术风格。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29)

他常以中国历代文化名人为雕塑创作的题材,力图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神采和人性的光辉,显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使中国文化精神有可视可感的形象,让人们真切感受到艺术创造的力量、价值与永恒。吴为山雕塑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领略大师风范的舞台,是一个能让观众感受伟大东方文化的艺术殿堂。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0)

艺术馆1F27展厅为“苏天赐油画馆”。苏天赐,20 世纪中国杰出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毕生致力于油画教学、创作与研究,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艺术神韵的意象性油画,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油画的民族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1)

苏天赐以艺术为人生理想,以歌咏自然风景为人生寄托,作品倾诉着对自然河山的热爱,蕴含无限灵性与生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中西融合的探索,将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掺入油画创作中,集书写性的笔调与抒情性的色彩于一体,开拓出具有写意性、意象性的崭新境界。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2)

苏天赐一生秉承为社会奉献艺术的信念,生前曾表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归于国家和人民。他的夫人凌环如女士携子女把其各个时期的油画代表作捐献给国家,由南京博物院永久珍藏。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3)

艺术馆1F23展厅为“历代雕塑陈列”。从年代久远的商代,到明清时期,这里涵盖了古代雕塑的许多层面。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4)

馆内不仅有从河南殷墟、四川彭山汉墓、甘肃唐代遗址以及其他遗址考古出土的雕塑作品,也有世代传承的收藏;不仅有日常所用之物,也有宗教崇拜的偶像;不仅有建筑构件,也有随葬的明器;不仅有体量丰伟的陵墓石刻,也有玲珑小巧的文玩陈设。它们大多为佚名的匠师所造,但却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相信广大的观众可以从中领略到古代生活的情趣,受到古朴典雅之美的陶冶。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5)

艺术馆1F还有常设展“江苏民俗”。江苏地处祖国东部沿海之中心,居长江、淮河之下游。这里水网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凭自然条件之便而物产丰盛、都市繁华,借南北交通之利而文化交融、人文荟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方的民俗文化。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6)

苏南地区,孕育了儒雅精致的吴地民俗。苏北地区,楚汉文化历史悠久,因而形成了勇武而不失庄重的徐淮民俗。苏中地区,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既有北方人的开朗爽利,也有南方人的睿智灵秀,形成了刚柔相济的维扬民俗。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7)

--- 非遗馆 ---

非遗馆内有常设展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8)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集中展示江苏省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39)

非遗馆内设有大师工坊,这是由南京博物院邀请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展现具有江苏代表性的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项目的场所。在大师工坊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大师的魅力,也可以参与到与传承人师徒的互动之中。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0)

民俗茶社是一座全木结构仿古茶社,精湛地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茶社完全按照老式茶社布局修建,天井苏式彩画艳丽夺目,戏台金碧辉煌,木雕隔断精致巧妙,池心敞亮宽阔,包厢整肃典雅。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1)

这里定期上演江苏特有的曲艺、传统戏剧折子戏和民间音乐等项目,如苏州评弹、南京白局、昆曲折子戏、江南丝竹等等;并采用传统茶馆中“荤茶馆”的形式,把南京雨花茶、苏州洞庭碧螺春、连云港云雾茶等进入非遗名录的茶饮和其他饮食项目同时纳入其中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2)

--- 民国馆 ---

民国馆以街景展示的形式浓缩了那段历史时期社会中上阶层生活状况的繁华景象,重点以物为主,通过建筑场景的真实还原,辅以声、光、电等先进技术进行模拟再现,营造历史的氛围。同时将传统作坊、现代公众服务机构以实体店的形式融于其中,进行互动参与,彰显别样风情。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3)

民国馆中的“印象南京民国老照片展,通过民国时期南京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民国建筑、 城市面貌、人文生活五类照片和民国时期与现在同场景照片的对比,以影像说明城市历史,给观众更好展示南京的地域文化,了解南京城市的发展变迁。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4)

--- 数字馆 ---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位于历史馆与特展馆交接处的负一层,由实体展馆和网络虚拟馆构成,两者互为补充,以江苏为例,共同表现中国古代文明。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5)

实体展馆分为六大展区分别为:序厅、萌动与发轫、进取与成长、扩张与融合、封闭与开放、生命因你永恒。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6)

--- 特展馆 ---

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7)

特展馆9号展厅为“汉光熠熠——南京博物院藏汉代错银铜牛灯特展”。汉代,灯具的使用更加普及。不仅在形状、种类、材质上变得多样化,而且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由此,灯具艺术进入新的高度。错银铜牛灯工艺精湛,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地,饰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8)

特展馆14展厅为“陈设清宫——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文物展”。大清王朝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而清代宫廷生活以其独特的时代特点,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当代。其凝固的仪轨、特别的信仰、华美的陈设、高雅的文玩、精致的日用至今历历在目。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49)

它们不仅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更隐含着华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器类之丰富、材质之多样、造型之优美、制作之精湛,无不臻于极致。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尊严、皇家华贵堂皇的气势和高雅脱俗的审美品位。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0)

南京博物院作为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传承者,收藏了较多的宫廷旧藏,大部分原置于清宫和奉天、热河两个行宫,九一八事件和抗日战争期间辗转滇、川,颠沛十载。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1)

特展馆13展厅为“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钟表是南京博物院丰富藏品中特殊与珍贵的种类,是极致的实用品,也是高贵的艺术品。此次展出的五十件中外机械钟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制作年代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其中既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尽管各自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它们以不同的造型出现,但装饰华贵,制作精美,功能复杂是其共性,代表了当时钟表制造的最高水准。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2)

特展馆15展厅为“盛世华彩”展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国家祭祀到宫廷饮食和雅玩,官窑瓷的踪影随处可见。清三朝官窑瓷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康熙官窑瓷大气,雍正官窑瓷玲珑,乾隆官窑瓷艳丽。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3)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着大量流传有序的官窑瓷。本展览的展品都是流传有序的院藏官窑瓷,它们将清三代官窑瓷的风格充分表现出来。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4)

特展馆 10展厅为“走进佛前”展区。清宫旧藏金铜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地进贡外,大多是宫廷造办处应敕令而制。据文献记载,康熙、乾隆二帝十分重视藏传佛教及佛造像,有时还亲自参与佛像图样设计、制作过程的监督,从而确保了造像的质量与水准。

展览展出的佛像就是清宫铸造金铜佛像。这些金铜佛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宗教、民族和艺术价值。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5)

04

馆藏珍品

--- 错金银铜壶 ---

战国末错金银铜壶分身、座、镂孔装饰三部分。镂孔装饰分上下两组,上组罩在肩的上部,下组罩在腹的外部,每组以48条蟠螭互相结成镂孔底纹,上饰梅花朵,上组48竖行,每行3朵,下组48竖行,每行约9朵,下部已残,均交叉状排列,组间以横箍连结成罩形,上端的颈底相接,下与座沿相连。横箍外壁饰有错金银流云纹套环,环周有等距铺首4个,面有嵌饰,两侧饰蟠螭,衔环有错金卷云纹。铺首间有错金、银兽形四竖系。壶口内沿刻篆书铭文一行;座沿外侧细刻篆体铭文一周20余字。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6)

--- 郢爰 ---

“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是楚国的一种称量货币。也是中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含金量在90%以上,质量上好的可达到99%。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使用。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此块郢爰是战国晚期保存完整的最大一块金郢爰,对于研究楚文化、有着深刻意义,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7)

--- 金兽---

西汉金兽,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是汉代金器制作工艺代表作品,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 西汉金兽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头顶有一环纽,通体锤饰圆形斑纹,根据外形特征,推测金兽的铸造时代大约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8)

--- 广陵王玺金印 ---

“广陵王玺”金印,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重122.87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广陵王玺确为龟钮金印,与徐广所记的东汉印制完全相符。以往篆刻家多认为纯金质地过软,不适于雕刻,“必渗以铜,方能成印”。

“广陵王玺”四字却明显是用刀刻成的。推测是用极其锋利的薄刃钢刀,沿长笔画的边缘,以双刀正入,而后用宽1毫米左右的平头小刀在笔画两端的平,再剔清笔画。这种刀刻金印的技法,为研究中国篆刻史提供了新资料。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59)

--- 错银铜牛灯 ---

东汉错银铜牛灯,1980年出土于江苏邗江县甘泉2号东汉墓。铜牛灯由灯座、灯盏、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灯座是一俯首站立、双角上耸的黄牛。牛腹中空,背负圆形灯盘,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便于转动灯盘,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其中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起到散热、挡风和调光的作用。

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该灯不但设计精美,而且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铜牛灯通体光滑,工艺精湛,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地,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0)

---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墓主为东汉某代彭城王。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

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首似龙形,双目呈三角形,睁目凝视,两眉突起,并饰双角。伏地匍匐、咧嘴露齿,其下颌前伸,巧妙地构成贮水墨池。腹微鼓,扁平光滑的长方形石砚置身其中,石质为甘肃临洮石,上置圆形研石一块,尾卷曲藏腹下,背脊隆起,双翼凸显。背部中心设一桥钮,可系绳,便于提揭。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1)

--- 青瓷神兽尊 ---

青瓷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为盘口,短颈,斜肩,长圆腹,平底稍向内凹,肩与腹之间两侧各有三系。腹壁浮雕神兽一只,头部双眼突出,口内含珠,颈下有胡须,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制作较精。

遍体内外施青釉,棕色胎。器底外部刻有“东州”二字。西晋青釉神兽尊造型奇特,造型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像个大鱼篓。器表由肩至腹堆塑面目狰狞的神兽纹饰,兽首昂起,双眼仰视,鼻孔朝天,张口含珠,吐舌露齿,颌下长须垂至腹部;四肢紧贴前胸及下腹,前肢上举,后肢伏地蹲坐,两侧刻划双翼纹,背后有耸起的脊毛五撮.

西晋青釉神兽尊在六朝青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系明确纪年墓出土。 西晋青釉神兽尊显示了高超的雕塑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2)

---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

竹林七贤砖画,长244厘米,宽88厘米,由300多块古墓砖组成,出土时分东西两块,一块为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四人,另一块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这幅砖画是至今已发现的最早的魏晋人物画实物,也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3)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4)

---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瓶浅足沙底,盖成铎形,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5)

--- 金蝉玉叶 ---

金蝉玉叶长5.3厘米 重4.65克,于1954年出土于苏州五峰山博士坞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

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构思奇巧,动静结合,妙趣横生,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6)

--- 银缕玉衣 ---

银缕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种,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几种。银缕玉衣全长170厘米,从外观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

整件玉衣共用玉2600余片,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使每个部件加固定型,便于组合,同时也增加了玉衣的美观。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7)

--- 透雕人鸟兽玉饰 ---

透雕人鸟兽玉饰件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整个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

玉饰件整个造型就是通常所说的神人、兽、鸟纹,表示巫师依靠走兽、飞鸟这些动物伙伴,迅行疾驶,上天通神,下能祭地、祭祖,消灾祈福。这种造型在良渚文化早期还是首次发现,说明巫术崇拜在5000年前就已经形成。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8)

---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前2200年),乳白色,有青灰色斑块。矮方柱体,内圆外方,圆孔由两头对钻而成,孔壁光洁。四角大于90度,分为上下两节,各琢刻上下不同的纹饰。

玉琮的上节为戴羽冠的人面;下节象征兽面。以繁密的卷云纹作地。构图复杂,雕刻精细,为玉琮中的一件精品。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69)

--- 金立佛像 ---

清代金立佛像为清宫遗物,似为藏教首领进贡之物。佛像为喇嘛教佛像,通高88厘米,用41斤纯金打造而成,上面还点缀了不少珍珠和宝石,工艺精湛,佛身与莲座皆装饰华丽,嵌珍珠宝石,雍容华贵。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0)

--- 鎏金喇嘛塔 ---

鎏金喇嘛塔,塔高35厘米,座高16厘米,底边83.5厘米,塔置须弥宝座上。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1)

喇嘛塔的四周还发现有兽角佛像、瓷罐、玉瓶等。自此,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再现天日。鎏金喇嘛塔塔身有四个壶门,内有释迦、阿弥陀佛像,上施有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塔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须弥座内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2)

--- 《坤舆万国全图》 ---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摹绘版本,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3)

---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 ---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炉高58厘米,造型仿青铜鼎。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此炉集人文意蕴与高超的制瓷技术于一体,为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4)

--- 《杂花图卷》 ---

徐渭《杂花图卷》全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以牡丹起首。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5)

--- 《耶稣像》 ---

《耶稣像》是一幅民国绣品,出自刺绣国手沈寿。此展品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画家琪特的油画耶稣画像为原本,创造性地运用了虚实针、旋针等新针法,并根据人物肌肤丝理的需要和油画明暗层次变化,选用100余种不同色泽的丝线绣制,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南京博物院导览书(博物馆Vol.057南京博物院)(76)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南京博物院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