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

如果到知网搜索,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情况,那就是找不到一篇正儿八经研究伏羲生平事迹的硕士或博士论文(研究伏羲事迹流传史之类的论文不算)。为什么会这样?我估计是因为伏羲的事迹太不确定又充满矛盾,以至于很难得出确切结论,哪个学生真要以此作为研究论文,估计很难毕业。

然而,无论是哪种古史系统,伏羲都被视为上古三皇之一,是我国上古史中不可回避的人物。本人此前已经写过关于女娲和神农的文章,所以这里就不揣浅陋,做一点关于伏羲的研究。

仔细考察伏羲的事迹,我们会发现,除了被认定在神农氏之前外,其它都是充满矛盾的。比如伏羲“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似乎说明他还处在渔猎社会,网罟还需要他来发明,那至少是七八千年前了;然而又有“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的说法,似乎说明他是早期刻画文字的创造者,肯定是进入农业定居社会了,而且他能“王天下”,只能在有城市和宗教祭祀中心的“古王国时代”,在我国也就是龙山时代,当然也可以提前一点,但不能早到仰韶时代,最多只能到庙地沟二期;另外,画八卦应该是在文字发明之前,这与造书契是互相矛盾的。

《太平御览》“太昊庖牺氏”条列出了该书成书时大部分关于伏羲的资料:

《皇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於木,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皇。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宓牺"。(一解云:宓古伏字。后误以宓为密,故号曰密牺。)一号雄皇氏,在位一百一十年。

《易下·系辞》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中观鸟兽之丈,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

《山海经·海内东经》书: “雷泽中有雷神, 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 在吴西。” 雷泽在吴西, 即太湖。《山海经》郭璞注引《河图》日: “大迹在雷泽, 华胥履之而生伏羲。” 华胥, 可以读作

“姑苏”。《列子·黄帝篇》又说华胥氏之国在“台州之北”。台州在浙东, 姑苏正在台州之北。据此,华胥与伏羲母子大概都居住在太湖一带, 而这一带又正是良渚文化遗址最密集的地区。

  《河图》曰:伏牺禅於伯牛,钻木作火。

  《易坤灵图》曰:宓牺时,立元部,民易理。

  《易通卦验》曰:宓牺方牙苍精作《易》,无书以画事。(郑玄曰:宓牺时质朴,作易以为政令而不书,但以画其事之形象而已。)

  《诗含神雾》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庖牺。(宋均注曰:雷泽地名。华胥伏母。)

  《礼含文嘉》曰:伏者,别也。牺者,献也,法也。伏牺德洽上下,天应之以鸟兽文章,地应之以龟书。伏牺乃则象作《易》卦。

  《左传》曰:郯子曰:"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曰:太皞伏牺氏,风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令官。)

  《春秋内事》曰: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於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文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

  又曰:天地开辟,五纬各在其方,至伏牺乃合,故以为元。

  《孝经援神契》曰:伏牺氏,曰角、衡、连珠。(宋均曰:伏羲木精人也。日角者,骨表,取象日所出房所立有星,衡中有骨表而连珠象玉衡有星也。)

  又曰:《钩命诀》曰:"华胥履迹,怪,生皇牺。"(迹,灵威仰之迹也。履迹而生,以为奇怪也。)

  《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西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

  《帝系谱》曰:伏牺,人头蛇身,以十月四日人定时生。

  崔实《政论》曰:太昊之世,设九庖之官。

司马贞所作《史记·三皇补记》可说是以上资料的综合: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氏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平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十一年崩,其后裔当春秋[战国]时,有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之也。

《庄子》多次提到伏羲,不过均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并无史料价值;《尸子》则提到了“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此处八节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八个节气,这似乎说明伏羲已开始制作简易的历法了。

综合以上伏羲的史料,我认为有三条是最重要的,1,作八卦(《易下·系辞》);2,出生于雷泽;3,曾制作原始历法;4,他的名字带有越语特色。

以伏羲如此模糊的形象,我们要找到那个真正的伏羲,还是只能实打实的从资料鉴别开始。

伏羲与女娲不是夫妻,而且属于不同时代

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还是要将女娲和伏羲分开,我在之前写的那篇《女娲:我的丈夫其实是大禹,又叫杜宇和亚当,但真不是伏羲》中已经谈过,这里再重新强调一下:

伏羲又作包牺、庖牺、庖羲、炮牺、宓牺、伏牺、伏戏、伏希等。《世本·帝系篇》(清张澍稡集补注本)谓:“太昊伏羲氏。”后人均依此将太昊(又称太皞、大昊、大皞)与伏羲并称。早期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虽然有记载称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太平御览》卷一六五引《续汉书·郡国志》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但其主要活动地区似乎在豫东南鲁南皖北淮河流域。《路史·后纪一》罗注:“今宛丘(古为陈州治所,今即河南淮阳)北一里有伏羲庙八卦坛。《寰宇记》云:伏羲于蔡水得龟,因画八卦之坛。… …《九域志》:陈、蔡俱有八卦坛。”淮阳至今仍存太昊伏羲画卦台。

伏羲的神话传说以《庄子》记载最多,《人间世》、《大宗师》、《缮性》、《田子方》等都提到伏羲。庄子为蒙(今河南商丘或安徽蒙城)人,也说明伏羲的神话传说早期当主要流传在这一带。此外安徽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文化墓地出土了一件精致的玉龟和一块上刻历法图的玉版,它们距今大约4500至5000年,是当时表示四时历法的原始“八卦图”。这似乎也为伏羲画八卦神话起源地提供了物证。

伏羲的事迹,主要与中国古代很多发明创造有关。除了“始作八卦”以外,还“钻木取火”,“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始名物虫鸟兽之名”,“始尝草木可食者”,“豢育牺牲,服牛乘马”,“冶金成器,教民炮食”,“去巢穴之居”,“制杵臼”,“丝桑为瑟,均土为埙”,“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正姓氏通媒妁”等等。

他当为男系氏族首领,被尊为男性始祖神,并随着男权社会的发展而地位越来越高,逐步居于“三皇”之首,百王之始。


根据目前所见的材料,较早时期,女娲伏羲神话在汉文典籍中各自独立叙述。大约在汉代之后,两者开始相连并提,并产生各种形式的关系。

女娲之名,始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和《楚辞·天问》等。《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楚辞·天问》也提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其后,《淮南子》、《风俗通义》、《列子》等,也记载了关于女娲补苍天、立四极、平洪水、造人、制笙簧等情节。

从神话内容及记载情况来看,早期女娲神话似乎是北方民族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女娲之肠”神话载于以西北地区为背景的《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与女娲补天、治水有联系的颛顼、共工分别是黄帝和炎帝的后裔,共工“怒而触”的“不周之山”在“西北三百七十里”(《山海经·西次三经》),女娲“杀黑龙以济”的“冀州”乃“中土”,可见神话里的人物和地点多在北方。

传说中女娲的遗址也以北方为多。《路史·后纪二》罗注、《酉阳杂俎·忠志》等列举了一些关于女娲的遗址,它们多在北方。如任城(今山东济宁)承匡山有“女娲出生处”,蓝田有女娲居处“女娲氏谷”,骊山有“女娲冶处”(均属今陕西);虢州(今河南灵宝)有女娲坟等等。现在河南西华县思都岗仍保存相传与女娲有关的“女城”遗址和“娲”字城砖。

在北方大地流传的这些早期神话中的女娲形象,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

她生于地,基于地。《抱朴子·释滞》载:“女娲地出。”《说文解字》载:“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她以地之物五色石、芦灰为基本材料,补天,止水。《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并以黄土作人。

应劭《风俗通义》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縆于泥中,举以为人。”她“母”的特质继续发展,成为高禖女神,掌握婚姻和生育。《风俗通义》载:“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综合以上情况来看,可以肯定,一直到汉代,在汉文典籍里,女娲、伏羲都是各自独立叙述。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被很多人认为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却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

但其实,这个文本中的伏羲的妻子根本不是女娲,很多人把她当成女娲,只是先入为主。

其中有关他们的段落如下(青年学者吕威参照饶宗颐、李零的研究用现今通行文字作了翻译处理):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1)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2)

据饶宗颐、李零等人的研究,子弹库帛书乃战国中晚期楚地巫史占卜时日禁忌的用书(“日书”),上述传说原是“日者”为证明自己“敬天授时”工作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选择的神话中关于众神进行时间创造的部分。关于这篇帛书的解释将“女皇”作女娲,其实还是参照较后时期汉文典籍中关于两人关系的记载。在那些文献中,二人并列首见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其云:“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另外,在汉代各种壁画和画像石中,也有被认为是伏羲和女娲的图像。如西汉鲁灵光殿壁画可能也出现两人并列的情景,东汉王延寿《鲁灵殿赋》描述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应劭《风俗通义》始以女娲作为伏羲之妹:

“女娲,伏希之妹。”《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似乎始以女娲作为伏羲之妻:“女娲,阴帝,佐伏羲治者也。”但其实并没有明确说二人是夫妻。

从以上情况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在汉代以前,没有资料记载伏羲女娲是夫妻,反而有资料明确说大禹女娲是夫妻。汉代的记载也基本没有说二人是夫妻。

伏羲不是成纪人

关于伏羲生于成纪的说法,最早应该出自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他写的《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讲到:“太埠厄牺氏,风姓,代遂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青,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包牺于成纪。”司马贞作为唐代人,《补史记·三皇本纪》又是一种史料综合文章,自然很难作为可靠的证据。

有人认为《左传》已经有记载了:“太皞氏以龙纪,为成纪。”但其实《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的是:“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太皞和伏羲是不是一个人,这其实是一个问题。不过,我没有发现伏羲和太皞明显是两个人的证据,所以本文仍然把他们当成一个人。但这条史料明显不能作为伏羲是成纪人的证据。

从以上情况来看,没有可靠证据证明伏羲是成纪人;相反,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伏羲不是成纪人。

首先,史料记载伏羲母亲是在雷泽受孕的。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山海经》称雷泽有雷神。据说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境内。我在后面会证明雷泽就是太湖。总之,雷泽在东方,不管具体在哪里,都离甘肃成纪很远。伏羲的母亲怎么可能在怀孕后跨越数千里跑到甘肃成纪去生下伏羲。

司马贞《史记·三皇补记》有“生庖牺氏于成纪”,成纪今在甘肃,这是否说明雷泽应该在西北(很多人因此认为伏羲应该活动在西北)?

西北并没有什么可以确指为雷泽的地方,而《山海经》所指雷泽在东方是没有疑问的,《山海经》与《史记·三皇补记》相比,这两者的证据价值完全不可比。另外,成纪是汉代才设立的,司马贞这句“生庖牺氏于成纪”显然出于推测,并无真正的先秦文献证据,因而证据价值也是不足的。

其次,大家一般都认为太皞是东夷人,在东方。本文认为太皞就是伏羲,也就是说伏羲当然也是东方人,“伏羲八卦”中的“帝出于震”,也是显示伏羲是东方之帝。

《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淮南子·天文训》:“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两条史料也同样说明太皞伏羲就在东方,与甘肃成纪扯不上什么关系。

再次,伏羲所都之陈,也与甘肃成纪太远。伏羲如果是普通人,他带着个小部落来到了淮阳一带还是有可能的。但伏羲是王者,这就杜绝了这种可能。大家要知道,在二里头文化之前,我国是没有广域王权的,伏羲要称王,只能是在其自己的部落或以此为基础的部落联盟,如果是离陈太远的外来者,他不可能在陈称王。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3)

有人认为大地湾遗址就是伏羲的出生地,大地湾遗址甚至还发现了宫殿式建筑。但这其实都是生搬硬套。从时间上来说,就不可能。大地湾文化的兴盛期在仰韶时代,这个时期我国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就没有城市文明,也不可能有王者,自然不可能诞生作为王者的伏羲。

伏羲出生之雷泽其实就是太湖

伏羲的出生地其实就是在雷泽,搞清楚雷泽在哪里就知道伏羲是哪里人了!

《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纬》卷十一载:“燧人之世,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河图握矩起》载:“燧人之世,大迹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羲。”《孝经•钩命诀》也说:“华胥履迹,怪生皇牺。”王嘉《拾遗记》云:“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有人认为长沙子弹库出土之帛书《创世章》(又名《四时》)也提到了伏羲“居于雷泽”之事:

曰故(古)□熊雹䖒,出自□ ,凥(处)于脽寽 □,氒(厥)□亻鱼 亻鱼 ,□□□女,梦梦墨(黑)墨(黑),亡(无)章弼弼,□□水□,风雨是於。乃取 □子之子曰女填,是生子四。

当然,以上说法有争议。但可说明伏羲与雷泽的关系在战国时可能就有了。

至于雷泽具体位置所在,一说在菏泽,一说即太湖。两说最早的证据都出自《禹贡》。

说雷泽在菏泽的是认为雷泽即雷夏之泽:“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颜师古注:“雷夏,泽名,在济阴城阳西北。言此泽还复其故,而雍、沮二水同会其中也。”并未提雷夏即雷泽。而《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条下载:“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显然认为雷夏即雷泽。

说雷泽即太湖的则有:“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此处,震泽即太湖,是没有问题的。在八卦中震即雷,说震泽即雷泽,也是说得通的,当然能说得通不代表雷泽即震泽,这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首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这里的雷泽显然就是太湖。其明确指出了雷泽在吴地。

另外一个可供参考的是关于伏羲之母所在的华胥氏之国的资料,据《列子·黄帝》有:

黄帝……于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待,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师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馀年不辍。

列子所言的华胥氏之国显然是个寓言之国,至于弇州、台州,《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正西弇州 。”“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儛之风。”以上似乎说明华胥氏之国应该在极西极北之地,且距齐国“几千万里”,显然是不可考之地,不足以判定其实际方位。

《淮南子·墬形训》还有:“后稷垅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国在其东。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建木是神树,《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閒,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袁珂校注:“杨慎《山海经补注》云:‘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衡以地望,庶几近之。”《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方曰大穷,曰众女。南方曰都广,曰反户。”高诱注:“都广,国名也。山在此国,因复曰都广山。”南朝梁江淹《空青赋》:“都广之国,番禺之野,皆咫尺八极,镜见四荒。”以上说明都广在南方是没有疑问的,而雷泽在都广之东方,则说明雷泽在中国东南方。

所以,太湖的方位明显更符合史料。

与以上文献相比,《汉书·地理志》后出,我认为说雷泽就是太湖是有说服力的。太湖附近至今仍有震泽镇,八卦中,震即雷之意,似乎也可以为佐证。

而关于伏羲出生在太湖的证据,还有不少,我认为伏羲所王之国,就是良渚古城。下面,我们来对此进一步加以说明。

1.伏羲的名字合乎古越语特点(其多个名字其实是一个名字X羲,X只是发语音),说明其应该为古越人。古代王者中,如黄帝等,尽管也有不同称呼,但这基本有不同的意义,而不像伏羲是同一个名字,却被用不同的读法来称呼,而且其第一个字变化极多,第二个字则音基本固定,这正是古越语以第一个字为发语词的特点,这说明伏羲真正的名字就叫羲,这正是越人的典型名字。

2.伏羲最主要的事迹是画八卦,而在安徽含山凌家滩就发现了由玉龟和玉版构成的原始“八卦”(可视为原始“式盘”), 凌家滩正在太湖边上,其以玉为主要礼器的特点也与良渚文化相同,而“玉龟衔玉版”的形式也与伏羲受“河出图”启发创造八卦的传说相符(河出图,此处的河非黄河,乃图河也。明代吴澄《奇门遁甲》称:“龙马负图出于孟河”。

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说:“龙马者天地之精也,其为形者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龙马赤文绿色,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踏水不没,圣人在位,龙马出于孟河之中焉。”故河出图非黄河乃图河也。),从这一角度来看,由于凌家滩文化尚无法构成一个王国,我们认为作为一代王者的伏羲,只能出自与其相邻且文化相似的良渚文化。从考古学上看,凌家滩文化其实与良渚文化关系密切,当然,两者是什么关系,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4)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5)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6)

3.良渚文化神徽代表的是雷神(相关论述颇多,这里不多引),而伏羲可称是雷神之子(“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这与古王者一般为神之子的惯例相符,也说明伏羲是良渚之王。

伏羲的来历简介(伏羲是成纪人山东人)(7)

4.伏羲的图腾形象是人首龙身,后世夏禹时越地有防风氏,两者有明显传承关系:

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

伏羲的形象是人首龙身,而孔子所述之防风氏,骨节专车,显然不是普通人,而是龙或龙之化身,才可能有这么庞大之身躯(当然这是传说)。防风氏之后,越人披发文身,闻一多已论证其为“龙子”装束,这说明,越人与龙的关系极为密切。

这也证明,属于龙图腾的伏羲与越地有深厚关系。

5.前面已提到过,长沙子弹库出土之帛书《创世章》描绘了十二位天神的“创世”故事,这十二位天神是:伏羲、女娲(此处有争议,或者应该是女填)及“四子”(即分至四神)、炎帝、共工、祝融、帝俊及禹、契(或厉,参见冯时著《中国天文考古学》第3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十二神中没有中原神话传说中显赫的黄帝和颛顼,相反,炎帝、共工、祝融都是与黄帝、颛顼一系相对立的神,同时帝俊在《楚帛书》中被安排操纵日月,地位最高。《创世章》不尊黄帝、颛顼而尊帝俊(即帝喾,传为商人之远祖,当与东方史前文化有关),说明这里介绍的神主要是南方的系统(帝俊和帝舜可能就是同一个神在南北方不同的称呼)。从这里可以看出,伏羲女娲应该是出自南方(后世西北出现众多伏羲女娲神庙之类,多半是后人据伏羲生于成纪造出来的)。

6.苗族传说中有大量关于伏羲女娲为洪水后人类始祖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汉族史诗《黑暗传》也提到了二人由兄妹而为夫妻的故事),而且汉代画像石中有不少伏羲女娲连体画像(参见闻一多《伏羲考》),说明这些传说不完全是后起。

前面已经说过,苗族最早的居住区应该在海岱一带,其首领是蚩尤,其后或南下或西去,而关于伏羲女娲的传说应是苗族到南方后,从周边民族中吸收过去的,而不是其本民族的传说。也只有伏羲作为东南地区的王者,才能说明为什么这一带关于伏羲的传说最盛。

小结:

这是关于伏羲的文章的上篇,主要证明伏羲出生在太湖附近,其母亲所履之雷泽就是太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