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灯笼角美食(春节的应节小吃)

糖环,油角是一种油炸食品,也叫馓子。客家地区流行的馓子主要有甜和咸两种。甜和咸在造型上差不多,都是环形花瓣状,呈“8”字形,取“8”、“发”谐音,寓意兴旺发达,只是甜馓做得像乌冬面,比较粗大,颜色也较深。而咸的做得像荞麦面,相对细小,颜色较浅。

徐闻灯笼角美食(春节的应节小吃)(1)

逢年过节,客家人都有全家动手和面,捏、炸糖环,油角的习惯。比起做“煎丸”,小朋友们更喜欢做糖环。可以根据喜好把馓子捏成各种形状拿去炸,关键是还炸得有模有样。又有得玩又有得吃,小朋友们当然是乐在其中了。

馓子并不是由客家人发明的。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说:“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可见,馓子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只是那时不叫“馓子”而叫“寒具”。

传说苏东坡就曾专门为馓子写过一首《寒具》:“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为什么以前的人会管馓子叫“寒具”呢?因为这种食物最初是寒食节的应节食品。我们知道,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古俗规定从这一天起,每家每户三天之内只能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饭。

为了在寒食、清明这几天也能吃上平日里喜欢吃的面食,老百姓便发明出了“寒具”这样的小吃。馓子也不是客家地区独有的小吃。我国的许多地方,如山东济南、济宁、滕州,江苏淮安乃至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的“馓子”也都非常有名,而且用料、做法、口感各有千秋。

时至今日,依然每年都坚持过“寒食节”的中国人已经寥寥无几,节日既已被人淡忘,相应的过节食品最初的文化内涵自然也就无法保留。所以现在不管是在哪里,馓子基本上都已成为春节的应节食品了。

徐闻灯笼角美食(春节的应节小吃)(2)

耕作人/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