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1)

提起诸葛亮,大多都是从《三国演义》中所了解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够呼风唤雨、向天借命。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不算历史故事,而是虚实结合的小说,其中最让人喜爱的武将估计会有很多,但要说文将,绝大多数人喜欢的都是诸葛亮。不仅仅是因为他绝世聪明的智慧,更是因为他对刘备的忠、对刘禅的义、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冷静淡然。

而真实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对诸葛亮的形象变化过程,可以考察出他从人到神的历史形象和神话形象。

一、概述诸葛亮的几种形象

诸葛亮的形象大致分为三种,分别是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这三种形象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历史形象是最接近真实的,其次是文学形象,相对而言与真实形象差别最大的是其民间形象。

1.诸葛亮的历史形象

诸葛亮最真实的形象是怎样的已经无从知晓,历史形象是根据各种正史的记载,结合历史事件,以及其本人的作品所推断出来的。目前来说三国中的事件,《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的记载是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

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做过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帮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这件事我们从《三国志·蜀传·诸葛亮传》中的《隆中对》可以清晰的看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第二件大事就是联吴抗曹,当时势弱的刘备集团面对气势汹汹的曹操大军,联合孙权是唯一的出路,事实证明诸葛亮的策略完全正确;第三件大事则是对蜀国的治理,面对刘备临终前的托孤,诸葛亮不负所托,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通过诸葛亮一生中的三件大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在于非凡的政治能力和优异的治国才干,而相对而言,他的军事才能远远没有政治才能那么突出。因此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还是比较贴切的。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2)

2.诸葛亮的文学形象

诸葛亮最为人所知的途径来自于《三国演义》,很多人认为罗贯中把诸葛亮当成了绝对的主角。作品中的他有着远大的抱负、超世的才能和鞠躬尽瘁的节操。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把诸葛亮的"智"与关羽的"义"、曹操的"奸"并称为"三绝",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第一奇人"。

《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作品中。有写诸葛亮的智慧和功绩的,比如杜甫的《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但更多的是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所感叹,比如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再比如陆游《书愤》中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而随着《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塑造和渲染,诸葛亮的形象逐渐神化起来。正如鲁迅评价文学中的诸葛亮:"状诸葛多智而近妖。"因此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就是在其政治才干和忠诚的基础上,加上了智如鬼神的军事才能。因此文学作品中的他能够料事如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3)

3.诸葛亮的民间形象

诸葛亮的民间形象更接近道士,从早期的《三国志平话》中就说诸葛亮本是一位神仙,能够撒豆成兵、挥剑成河。在元代的杂剧里,诸葛亮已经是一位典型的道士了。这一点从《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寻常打扮就是羽扇纶巾,弹琴时会焚香穿云鹤长袍,作法求雨时穿七星长袍、手持七星剑。

民间中相信诸葛亮有通鬼神之术,能够降妖作法、呼风唤雨,排兵布阵更是手到擒来。其民间形象的神化程度远远大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部分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中也是对他的民间形象的提取,再结合历史事件加以塑造而来。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4)

二、古人对诸葛亮神化之影响

对诸葛亮的神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各个时期不同阶层在现实需求和精神寄托的结合之下,以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戏曲杂剧等方式不断塑造的。

1.《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神化

我们都知道,对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最著名也是最成功的一个。《三国演义》本身就存在很浓重的"尊刘贬曹"倾向,三国中重要的官渡之战等曹方战役被相对淡化,而对刘备方面的"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等浓墨点缀,并将诸葛亮的作用放大。

比如赤壁之战中孙权方占有绝对的主动,诸葛亮只是起到了推动成立"孙刘联盟"的作用,但在作品中诸葛亮成了计谋过人的主要人物,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事迹被大肆渲染。以至于在后人大多数的眼中,统一北方的曹操成为了奸贼形象,勇武双全的孙权是犹豫不决的形象,取得了博望坡之战的刘备是虚伪做作的形象,连博望坡之战也完全归功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5)

草船借箭

通过罗贯中把各种事迹的改编、虚构、放大,把诸葛亮塑造为了一个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拥有治国才能的政治家、才思敏捷能言善辩的外交家。在一些桥段里,还凸显了他的神奇术法和通晓天文地理的才能。最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迎合了大众心理,塑造了一个德智全才的理想主人公。

2.各个阶层对诸葛亮形象的推动

自古君主阶层对诸葛亮都倍加推崇,盖其原因,就是诸葛亮身上具备了一个臣子的最高操守,忠、义、信、才样样具备。他对刘备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以报刘备三顾之恩。刘备死后也从未想过自立为王,而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匡扶汉室劳碌奔命。因此,是帝王奴化民众、教化群臣的最好典范。原子称诸葛亮"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所有的封建皇帝都希望有这样德才兼备的臣子为自己效力。因此诸葛亮被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可和推崇是必然的,这也是其被神化并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

士人和文人阶层对诸葛亮的形象神化更有重要的作用,正是一部部被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使得诸葛亮的事迹被保留下来。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多年,一朝得遇明主便一展心中抱负,最后更是三分天下,肩负匡扶汉室的职责。文人自古便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读书的理想,因此很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也想像诸葛亮一样被皇帝所信任。李白的"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都表达了对诸葛亮的羡慕,连罗贯中也有着对个人机遇的愤懑不平和匡世济民的人生抱负。

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和平安乐、丰衣足食的生活。每逢乱世,自然渴望有一个英雄人物来拯救劳苦百姓。勇武的将军可能会被期望,但兼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的诸葛亮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在百姓的心中,诸葛亮不但有突出的军事才能,更有着治国安邦的才干。在他治下的蜀国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益州也相对安定的多,是战乱之时的理想生活环境。诸葛亮治军严明、治民公平公正、事必躬亲,是百姓心中完美的治国形象,因此,在普通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诸葛亮的形象被一步步的神化。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没有演义牛吧(从诸葛亮的三种形象来看)(6)

三、总结

从历史人物形象到文学人物形象和民间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变中,诸葛亮也从行军谨慎、治军严谨、为政清明且忠君的政治家,被塑造成了法力无边、无所不能、近乎完美的术士。其他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则被平庸化,很多莫须有或者其他的人事迹被强加在诸葛亮的身上吗这不得不说是对正史的扭曲。

不过神化诸葛亮也是出于各个阶层的需要,神化后的诸葛亮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他是帝王心中德才具备、忠心耿耿的臣子,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时内心希望,是战乱时期贫穷百姓心中的治国安邦的定海神针。对于历史学者来说当然更注重其真实的历史形象了,作为文学爱好者,更注重的是情节的吸引力和人物的塑造力,对于普通民众,则更在意的是人物形象所能带给自己的精神寄托。

虽然通过不同途径了解到的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但诸葛亮能够流传千古而经久不衰,与他高尚的品格和出众的才华是分不开的。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点就值得后人一生所学习了。

参考文献:

1、 《诸葛亮是怎么被一步步神化的》

2、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的演变之路》

3、 《被神化的诸葛亮,实际上是怎样的?》

4、 《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