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赵佳庆 张帅

千万里我守望着你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接续20年健康扶贫西部地区纪实

■赵佳庆 张帅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2000多年前孟子的这段话,解答了滕文公关于治国理政的疑问,传颂至今依然放诸四海而皆准。在三江之源、彩云之南、天山丝路,就有这样一群与当地百姓“疾病相扶持”的“守望者”,他们不远千万里,为西部贫困地区百姓的健康福祉而奔走忙碌,积日累久、锲而不舍,他们就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所属10所医院的对口帮扶医疗队。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1)

医疗队深入新疆受援地区基层开展义诊活动。

2001年至今,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深入高原牧区、偏远山区、贫困老区,走村入户送医送药,尽心尽力救治病患,想方设法传授医技,成为西部三省区百姓健康幸福的守护神;他们长驻对口医院,竭诚尽智传帮带,帮扶医院在医疗规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人才结构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十载风雨兼程,部队几经调整转隶,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帮扶工作始终未断线,他们以创建军队健康扶贫对口帮扶“精品工程”、大病救治“样板工程”、勇于奉献“标兵工程”(“三大工程”)活动的要求为己任,用实际行动在西部贫困地区各族人民心中树起人民军医的光辉形象,成为军民鱼水深情的见证、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地区稳定繁荣的纽带。


“迷彩医生”扎根西部贫困县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从东北、华东相对发达地区,到西北、西南相对落后地区,对医疗队员来说,不只是医疗技术的考验,更多的是克服恶劣环境甘于默默付出的坚韧。

那一年,医疗队员们骑着马,翻山越岭走进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莫云乡为牧民巡诊,一位当地藏医激动地说:“你们是建国以来第一支走进这片牧区的医疗队,谢谢你们!”藏医的话,触动着队员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2)

医疗队在巡诊途中。

这片广袤的高原,方圆6千多平方公里,仅仅星罗散居着3千多位藏族同胞,既没有公路,也没有定居点,为了发动人们来问诊,医疗队提前一周通过各种渠道通知,也只联系上1千多人。

青海有湖,湖有湟鱼,任天地变迁水草贫瘠依然不离不弃。湖是圣湖,鱼是神鱼,这片天高海蓝的家园,是高原百姓不舍的眷恋。恰如苦涩的湖水考验着湟鱼,山高水远、氧气稀薄、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匮乏等不利条件,同样考验着世代生活在青海、新疆、云南贫困地区的百姓,给他们带来“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历史难题。

“山里缺啥,医疗队就补啥!”一支支医疗队带着破解难题的决心意志,进驻西部贫困县医院,开始了长达20年的接力帮扶。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3)

医疗队员在巡诊途中通过索桥。

县医院专业力量不足,医疗队就派来专家坐诊;县医院底子薄,医疗队就无偿捐助药品和医疗设备;县医院覆盖面广,医疗队就深入偏远乡镇,打通健康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青海省卫健委听说部队医院要转隶,专程派人赶到中心机关走访,没等他们开口,中心首长就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健康扶贫是军队实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前沿阵地,你们放心,不管部队医院如何调整,对口帮扶工作都不会中断,只能加强!”

在雪域高原巡诊,医疗队员克服头疼、失眠、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宁可吸氧、服药坚持,也绝不退出;在新疆戈壁,医疗队员们常常顶着烈日风沙,逐门逐户前去巡诊;在云南山区,医疗队员在巡诊中还时常面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险……责任在肩,他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优良传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使命。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4)

医疗队员在巡诊途中通过索桥。

越是用心付出,越是难以割舍。在帮扶岁月中,医疗队员们把帮扶地区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视帮扶对象为亲人,留下许多动人故事。

北部战区总医院军医贾成武,是最早赴青海省对口帮扶的医疗队员之一。20年间,他先后18次赴青海湟源、湟中县医院医疗帮扶,其中11次是他2009年退休后自费前往的,在这里他亲手创建了两所医院的神经外科,不仅改变了当地县医院不能实施开颅手术的历史,还被写入了县志。一次巡诊中,他看到当帮扶贫困户中有儿童辍学在家,便联系资助,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3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读书,如今,他们中的一人已从海军军医大学研究生毕业成为军医,一名藏族女孩从武汉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后成为药剂师,一名考入青海大学。

2018年9月,驻青海贵德县帮扶的第967医疗队队员正在前往医院途中,路过海拔近4千米的拉脊山时,突遇一辆因道路湿滑而发生侧翻事故的越野车。时间就是生命,队长孙浩毫不犹豫带领队员冲上前去,对困在车内的伤员实施救援。他们将伤员抬离受损车辆,利用就便条件对伤员几处开放性外伤进行止血包扎,就地取材对骨折下肢进行加固捆绑,为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拯救了伤者的生命。

一次帮扶行,一生帮扶情。“迷彩医生”成了当地百姓最信赖的人,帮扶医院也成为医疗队员们最牵挂的地方,他们一代接着一代,把帮扶医院的根,扎在了西部贫困地区。

20年间,中心支援医院先后派出医疗队278批1253人次,每批派驻时间从最初的3个月,延长为6个月的连续派驻;捐助物资器材小到感冒药、B超机,大到救护车、CT机,累计价值3000万元;医疗队赴偏远地区巡诊患者5.4万人次,接诊患者6.05万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000余台次。

一组组温暖数字,见证着西部地区百姓的健康幸福之路,数字背后,是中心党委的高层擘画蓝图、科学指导部署,是部队医院的主动对接需求、持续加大投入,更是几代医务人员的兢兢业业耕耘、默默无私奉献。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5)

医疗队在巡诊途中。


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健康是最大的幸福。”这句维吾尔族谚语,道出了帮扶地区的民生之本。要实现群众的长久幸福,健康扶贫就须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既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又着眼医疗的长远发展。从救急到治根,20年间,医疗队用技术和经验改善着贫困地区医疗生态。

“感谢解放军恩人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回忆起初见玉苏普的情景,第960医院军医王同建记忆犹新。那是在新疆喀什莎车县巡诊时,一位父亲找到医疗队,边说边比划:孩子8岁了,成长发育比同龄人慢,个子不到1米,体重很轻还爱感冒,一直搞不清楚啥原因。医疗队为他做了检查才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动手术,但当地不具备条件,只能到内地去做。2019年5月,专家医疗队从莎车县217名疑似先心病患儿中,筛查、确诊病例103名,将包括玉苏普在内的45名先心病患儿接到位于济南的医院,成功接受手术治疗。如今,康复后的玉苏普已经和正常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精准扶贫要拔穷根,健康扶贫要去病根。中心业务部门在对帮扶地区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多与地区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有密切联系,要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需集中力量,有的放矢。

他们统筹扶贫任务,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人才技术力量,集中开展重大专病医疗救治行动,定期抽组专家队伍,深入大病多发地区,针对贫困群众患病情况分类实施“藏区包虫病救治”“儿童先心病诊治”“白内障患者光明行”“妇女‘两癌’筛查诊治”等公益性免费医疗救助活动,加大收治突发重大疾病、救助贫困患者力度。

20年来,医疗队累计在贫困地区救治白内障病人65例,实施妇女两癌筛查258例;在新疆开展维族先心病儿童救治活动,诊治儿童先心病326例;在青海藏区开展包虫病救助活动,实施包虫病手术121例。2018年底,大病集中救治已覆盖帮扶区内所有建档立卡的农村扶贫对象,到2020年底,这项工作将在帮扶地区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大病应治尽治,不落一人,成为健康扶贫的样板工程。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6)

医疗队在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大茶石浪村为学生检查身体。

县医院是乡镇群众健康最直接的依靠,医疗队帮扶过的一所所县医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心针对对口贫困县卫生发展水平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根据受援医院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实际,加大对口帮扶贫困县医院力度。他们与受援医院签订帮带协议书,构建医联体服务体系,每年选派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赴受援医院进行驻点帮扶,重点实施技术骨干带教、适宜技术推广和贫困患者救治,指导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院内感染管理,推进建立远程医疗服务通道和机制,深入开展疾病防控、慢病管理和预防保健,全面带动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

回想医疗队帮扶之初,青海省贵德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马恩波感慨颇深。那年他32岁,医院基础差、底子薄,稍复杂一点的手术都无法开展,要转诊只能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拉脊山送往省城,尽管如此,仍有急重症患者不得不选择这条生死之路。2003年,他作为第一批学员,远赴解放军第967医院(原第210医院)学习,从手把手带上手术台,到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之后的17年里,他始终与他的军医老师石佳保持着联系。“每当遇到技术瓶颈,想到有老师和部队医院在背后指导,开展工作就有了底气,上手术台也踏实。”17年间,历任帮扶专家团队不但带去新技术、新项目,还不断填补贵德县人民医院多学科领域的技术空白。通过帮带指导,县医院各学科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各县级医院中名列前茅。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7)

医疗队在青海省湟中县看望被救助的藏族学生卓玛。

贵德县人民医院的发展进步,是该中心对口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中心卫勤处高爱国处长介绍,20年来,中心累计对口帮带学科500余个,其中重点学科139个,开展业务讲座和健康宣教1762场,举办远程会诊会议200余次,受援医院的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和医疗水平稳步提升。


为帮扶医院插上腾飞翅膀

雄鹰翱翔凭翅膀,医院腾飞靠科技。

走进青海省民和县,高堂广厦的县人民医院格外惹人眼,院领导告诉我们,随着近些年国家和军队对西部贫困地区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县一级医院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新大楼盖起来了,新科室建起来了,新设备采购进来了,甚至有些硬件比帮扶医院的还要先进。“硬件上来了,我们更需要帮扶医院用先进经验和理念,给我们软件上的支持,提升软实力,为医院插上腾飞的翅膀。”

援助医院通过由派驻人员担任受援医院院领导、科室主任等方式,帮助受援医院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医院治理体系,加强科室内部管理,推进受援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的现代医院管理能力提档升级。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8)

医疗队在青海湟中县大才乡上措隆村送为回族群众医送药。

2017年,对口帮扶的第968医院派出护理部主任王亚平,到民和县人民医院任护理部主任。王亚平是部队护理战线一名老兵,曾先后参加刚果(金)维和、抗击埃博拉等多项非战争军事行动,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她通过制定章程、组织培训、定期检查,有效提升了帮扶医院的护理管理水平。

“医院的管理水平,往往体现在细节上。”第967医院军医孙浩告诉记者,今年是他第4次到上高原当驻院医生,刚来那会儿,他就发现医院的医疗文书不规范,比较随意。他针对年轻医生缺乏临床经验、专科基础理论不牢固等问题,手把手进行理论辅导、带教手术、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弥补大家在专科知识上的不足,连续4年时间加强质控病历书写规范工作,如今医院的医疗文书更加规范系统,他所做的医疗文书也成为年轻医生学习借鉴的模板。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9)

医疗队员在通过科室内部教学开展传帮带。

专家是医院最稀缺的资源。近几年,随着5G等通信技术突飞猛进,通过网络实施远程会诊拉近了帮扶医院与受援医院的距离,让更多的专家在线为贫困地区服务。

“患者的检查显示其颅内有占位性病变,请总医院专家指导我们实施会诊。” 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医院,一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远程会诊正在进行,现场主治医师一边介绍病人基本情况,一边为千里之外的北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团队在线展示患者的CT片、核磁共振报告、波谱影像图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患者有无肿瘤病史?”“用过什么药?”一番问诊后,专家团队给出诊断意见,提出最优手术方案。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10)

医院专家与新疆帮扶医院进行远程会诊。

这套网上远程会诊系统,原本是由北部战区总医院研发,用于服务基层部队的。医学信息数据室主任邢登祥告诉笔者,医院在做好为兵为战服务的基础上,发挥人才技术优势对贫困地区展开医疗扶贫,将这套系统应用在对西部的健康扶贫中,所有军地医院都可以无偿使用。

数据多跑路,医院少跑腿,患者少花钱。这套基于5G通信技术的系统具有低时延、高画质、超稳定等特点,不仅实现了远程诊疗图像和声音的实时传输,而且便于移动设备的使用,为远程会诊提供了保障。打开系统,患者可申请指定专家库中的专家,系统则通过手机客户端,将需求信息发送给专家,专家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电脑端或手机端实施会诊,即使是在出差途中,也不会影响会诊。据统计,自2019年这套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已覆盖西部14所县级医院的会诊点,多家帮扶医院运用它实施远程会诊,完成了百余例千里诊疗服务,百姓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专家会诊服务。

一场帮扶一次真情(二十载帮扶不断线)(11)

医疗队在新疆于田乡为群众义诊。

有了“云端”专家库随时随地在线指导,受援医院创建新学科更有底气,不懂的新技术在线咨询,不会用的新设备在线学习,一批紧缺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在受援医院成立起来,品牌效应不断强化,14所医院收治年增9%,患者满意率97%,由战区总院帮扶的青海互助人民医院,还成为西部地区唯一通过三级乙等评审的县级医院。

今年是扶贫工作的攻坚收关之年,但收官不收感情,据了解,帮扶医院还将继续发挥程医疗优势,进一步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管理,通过开展远程会诊、远程查房、远程病理及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等活动,促进受援医院提升水平,将守望进行到底。

(中国军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