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早逝的太子朱标的庶长子。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在同年(6月30日)即位,时年22岁,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建文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建文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

对建文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建文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建文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

作为一场封建地主阶级最高统治集团内部 ( 这里主要 指皇族内部 ) 争夺 “ 有至高无上权力 ”的皇位斗争 ,朱棣身为一个边塞藩王,“ 靖难 ” 兴 师 , 武力获 胜, 而掌有天下,身为一朝君主的朱允炊反而兵败不知所终 ,从纸面上的分析确实很难解释,但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胜负有凭,朱 棣为什么会弱而胜 , 建文帝又为何会强而败?

建文帝登基后,社会基本面是比较稳定的,也没有出现边疆危机。包括建文新政减轻徭役、赋税等休养身息的政策颇得人心,建文帝代表中央集权,消灭地方分裂割据势力,并没有逆历史潮流。至于朱棣篡位后,抨击建文帝“削亲藩 , 更祖制”的罪状,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因为朱棣这两条有过之而无不及。

讲战争所具备的必要条件 , 建文帝有绝对的优势 , 执正义之士,举全国之力。 但失败已成事实。 建文元年七月至四年六月,仅仅三年,敌我的优势就以互换 , 非客观条件不利,而是人的主观因素了。高手过招,关键时候即使是眨眼都可能身首异处,何况相对于老辣的朱棣,年轻的建文帝在处理叛乱问题上,一错再错,错了又错,白白把大好的江山给了别人。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1)

清代绘制的建文帝画像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2)

明成祖朱棣

“ 战争的胜负 , 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 、政治 、经 济、自然诸条件, 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此 , 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决定于 “ 那些战场上流血的群众的情绪 ”。 建文帝优势 条件造成失败结果 ( 朱棣相反 ) 就是这种 “ 能力 ” 和 “ 情绪 ” 起到最重要的作用。这从建文帝集团与朱棣集团在战争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的比较中 , 是不难看出的 。

建文帝一再犯错:

1.在削藩的具体措施上,未能分清轻重缓急 , 怎么削, 削谁起这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建文帝力排众议,错误地采纳黄子澄的主张,将势力最强的燕 王、次 强的宁王搁置一 边,倒把威胁并不十分严重的周 、齐 、 湘 、 代、眠诸王接连废黝 ,甚 至 造成湘王朱柏 “ 阖宫焚死 ” 。 这样做的结果,一是给初登帝位又是诸王之侄的建文帝造成很大的社会舆论 压力,以至内疚于“ 何以自解于天下”。二是给朱棣的 “ 靖难” 提供了责难之口实;三是为朱棣起兵提供了近一年的时间以 “ 日事练兵”及做其他各方面的准备;四是把本来 可以利用矛盾各个击 破,以致分化瓦解的诸位藩王推到了朱棣这面旗帜之下。

2.未亲征,又荒谬天真地颁发不杀叔父诏

朱棣的叛乱的口号是及其站不住脚的,所谓的“清君侧”,“朝中无正臣,内有奸恶”。这些仅仅是借口,朱允炆“以天子身份亲征”,对朱棣的军队施加精神压力,再加上朱允炆绝对的军事优势,因为在绝对力量面前,虽然朱棣横刀立马,但是对于战略层面的战争很难有大的取胜,朱棣以皇叔之尊,加之“不杀叔父诏”的加持,导致前线将领根本不敢动朱棣分毫。假设没有不杀叔父诏的限制, 在建文二年的白沟河之役 、东昌之役 ,建文三年的夹河之役 , 朱棣早就成为刀下之鬼了。

在政权存亡之际,妇人之仁,根本没有体会到战争以及政治的残酷。

3.不能知人善任又赏罚不明 , 特别是错误地重用和处置了李景隆

朱元璋为了给朱允炆扫清障碍,滥杀功臣,建文帝即位时,统兵的大将缺失,朱允炆所信赖的是诸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类纸上谈兵的人。特别是重用草包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连朱棣都被这一任命甚是欣慰。李景隆错误指挥以及怯弱无能导致大军土崩瓦解,无论定哪一 罪都是该杀以整顿军纪 、警告他人的。 建文帝虽曾免去其统帅之职 ,但并没有给予任何处罚。当叛军兵临南京,李景隆防守金川门这一要务,李景隆开门迎敌 , 南京坚 城的不守而破。危 害之深 , 误国之大 , 李景隆当然要 负主要责任 。 但结出这一苦果 , 与建文帝不能知人善任 , 又不能赏罚严明是分不开的 。

4.没有肃清内奸 。

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早已让大臣闻风丧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资源让人惊诧。朱允炆通过锦衣卫探知到内奸明细后,没有加以甄别,谷 王、李景 隆之变自不待 言。除此外 , 宫廷里有受责宦官输通京师防守虚实给朱棣 , 宫廷外面更有握兵权 、负重任的将官关键时刻叛变 。 陈璀就以江防舟师迎燕 , 童俊也不战而献镇江。建文帝没有采取果断措施 , 尽全力整顿内部 , 狠狠打击为害分子是有密切关系的 。

5.建文帝在具体的军事指挥上也犯有原则性的错误。这 主要表 现在不能知 己知彼 , 只晓得滥用兵力 , 以多制胜 , 实际上对朱棣弱点不甚明了。正如谷应泰所评说的 : “ 合天下之兵 , 握一人之手 。 不知燕王单旅孤城 , 利 于战不利于守 , 利于合不利于 分 。 向令山东 、 北平坚城深沟 , 缮甲储粟 , 晓将数十辈 , 各将数万 众 , 分据险阻 , 出钱敌间 , … … 燕王虽百战百胜 , 久且左支右拙 , 宁能纵马饮济水之西 , 加矢及聊城之上乎”。

朱棣急于决战,以一地的资源能难持久作战,所以朱允炆不应该着急,让朱棣每占领一个地方要付出血的代价以及不断地拖住他,分解朱棣的兵力。时间久了,朱棣的军队自然而言也就作鸟兽散,复归国家所有。

朱棣的成功:毕其功于一役

对于朱棣而言,造反是最不划算的,他并不像他的父亲朱元璋当时是一穷二白,造反的结局太过残酷,要么一飞冲天,要么万劫不复,但是对于朱棣,已经贵为燕王,一大家子锦衣玉食,即使一直有君王之志,但若不是被朱允炆逼到身死存亡,估计朱棣即使不服气,也不会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1.朱棣知人善用

朱棣笼络了一 批勇之士及各种各样的人才,整个集团上下一心。

朱棣在对北元蒙古的征伐中屡立战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不断在名将跟前学习战争,了解战争,深刻地知道战争的恐怖以及无情,从而成长为一个冷酷、睿智的指挥家,从而赢得战争。他的手下也在他的教导以及各种战役中不断成长,大浪淘沙。另外朱棣通过手段控制住宁王,将宁王手中当时明朝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朵颜三卫”收于麾下。一生对于当官没有兴趣,仿佛仅仅只是为了谋反而生的姚广孝,谋略超群。大将张玉、朱能或许没有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那样星光熠熠,但也是不可多求的良将。

2.战略正确

朱棣的想法和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作为早饭,朱棣已经无路可走,只有胜利才是最后的救赎。朱棣一开始仅仅是跳出朱允炆的包围圈,想着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占领全国。但是残酷战争的折磨,以及持久战带来的政治以及舆论民心的劣势,让他不得不“直捣黄龙”。或许是上天的眷顾,在朱允炆一系列骚操作下,朱棣或许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成功了。

3.政治权术方面老道

朱棣的政治口号为清君侧,实际为“清君”没有“侧”,哪怕后期,朱允炆将“侧”(只齐泰、黄子澄)不录用,朱棣依然非常明确自己的立场,口号什么的不是很重要,他和他的父亲这一点也非常的相似,“如果想要的东西,先拿过来再说,至于道义、公理,在兵锋范围内都有了“。

朱棣善用各种各样的人才,比如算命先生,四处散播”王气在燕“。起兵之前 , 北平都指挥金事张信的母亲曾对张 说 : “ 王气在燕 , 你不应该按照朝廷的命令去捉拿燕王”。攻心为上 , 攻城为下。坚持信赏罚 , 禁嗜杀 , 严号令 , 招降纳叛优待俘虏 。这些也都起到团结本军,瓦解敌军的作用。

4.战术灵活多变

善于利用自己皇叔的身份:如建文帝下削爵诏 , 谢贵等带兵包围燕王府邸这种明显的危险困境中 , 朱棣沉重冷静(更多的是谢贵等不明白具体的情况,不敢得罪朱棣),指明谢贵仅仅是被安排是围困而不是抓捕从而诱杀谢贵, 使围府军群龙无首 , 从而乱中取胜。

先后用多变的战术,击败耿炳文以及李景隆。

5.依据元朝大都北平进可攻,退可守,以及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

综合上述 双方 的情况 , 可 以这样归纳一 下 : 朱棣集团实力较小 , 但具备较高的 “ 主观指导的能力 ”。 朱棣集团凭借有限的客观条件 , 充分地利用了建文帝君臣的弱点 , 扩大了他们的过失所造成危害 , 导演出 “ 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 ” 。 建文帝集团则相反 , 由于他们赢弱无能,一错再错,使其强大优势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甚至可以说客观效果上配合朱棣的成功 。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3)

靖难之役战争地图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4)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5)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6)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7)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8)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9)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10)

朱允炆为啥把朱棣逼反了(朱允炆一错再错)(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