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

香港回归二十五年来,越来越多通往内地的口岸和综合交通体系落地,东起大鹏湾,西至珠江口,海陆空铁口岸日夜川流不息,“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了现实。即便是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之下,互联互通的道路也在“开门防疫”中不断延伸着,这也让不少新一代香港人,将就业、生活的目光投向内地。

回顾深圳发展历程,填海造陆贯穿始终,1979年,蛇口炸山填海,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接着一路从东到西“向海要地”40年,而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工程中,深圳湾无疑是独一无二的湾区名片,这里不仅拥有顶级城市配套和资源,还开辟出了通往香港的现代化道路。

香港青年 刘嘉发: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也是一个新的香港人,见证了这里的变迁。这里以前就是填海出来的,现在建成了深圳湾公园。深圳湾大桥和深圳湾口岸,两个都是九七回归之后建成的大型跨境工程。

01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2)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年仅7岁的刘嘉发就跟随父母前往香港求学了,可以说,他是回归后最早一批跨境读书的内地人。14年后,早已入了港籍的他,又成为最早一批持“专才计划”资质回内地就业的香港人。

一桥架通,连接南北。常年往返于深港的刘嘉发,见证了两地互联互通的发展,跨境通行的便捷性,是他双城生活的重要支撑。

香港青年 刘嘉发:

以前我们走罗湖口岸要三四个小时,很少回来。但是2007年深圳湾口岸开通了之后,从香港回到内地,一个多小时而已,所以我回深圳南山就多了。对于深圳湾口岸,其实有很多我的“第一次”。这条桥2007年开通的时候,我第一次踏入内地创业;第一次当别人丈夫,也是经过这个大桥;第一次见证我小朋友出生,也是经过这个大桥,对这里的感受我是很深的。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3)

2007年7月1日下午6点,深圳湾口岸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正式开通,成为中国第一个采用“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的口岸。一站式的查验模式下,出入境旅客和客运、货运往来车辆,仅需10到15分钟即可通关。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孙娇娇:

我们可以跟香港的工作人员在分界线的两边交流,有一些工作事务上的沟通协调。黄网格线南侧是港方,他们来管理,这边是我们来管理。香港第五波疫情爆发以来,我们的货检通关量减少得比较多。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4)

2020年12月11日,货检业务24小时通关模式正式启用。此后,跨境货车日均通行量超过5000辆次,单日最高通行量达9200余辆次,深圳湾口岸承担起了70%的深港跨界货运量,是两地经贸往来的大动脉。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 孙娇娇:

疫情以后口岸保持整体全方位的运作,旅检、小车和货检都是保持开通的。只有超级大的台风情况下才关停,短短的几个小时。疫情期间从2020年初到现在,我们从来没有关停过一天,所有场地的业务都是正常的。

02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5)

深圳湾口岸是疫情期间,深港唯一开放的旅检陆路口岸,面临着“外防输入”的重压。为此,边检站在重点查验岗位设置了“双核查”,强化地面巡查处突力量,构筑起坚实的疫情防线。而作为这道防线“构筑者”的一员,52岁的巡查处突队民警钟新球,每一班次都要在口岸限定区域巡查上万步。

2022年春节期间,第五波疫情席卷香港,防疫物资需求激增。深圳海关开通跨境援港抗疫“绿色通道”,全天候保障对港物资供应。车流不断,民警们的身影穿梭不停。身处疫情防护前沿阵地的他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查验办法。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6)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一级警长 钟新球:

我们现在用移动伸缩镜,可以伸进去检查,有个镜头在这,可以避免跟司机和车辆直接接触。检查完以后我们就拿走,然后消毒,每一次都要消毒。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边防检查处副处长 孙娇娇:

从2020年的2月3号香港特区政府发布公告暂停罗湖、皇岗、福田口岸,还有包括港澳码头的客运服务。从那个时候起,深圳湾口岸作为深港之间唯一的一个开通旅检业务的综合性陆路口岸。我们这么多查验的涉疫人员,没有发生一例导致本土关联病例的情况。到2021年底的时候,公安部为我们深圳湾边检站授予集体一等功。其实老实说,我们压力非常大,因为都是普通人。但我们承担了很多的闭环执勤任务,再加酒店隔离、居家隔离等等的时间,承受那份孤独,甚至是对于疫情巨大的压力。所有的防疫措施,都是参照疾控和卫健部门最高的标准来执行。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7)

疫情发生以来,深圳湾边检站单日最高查验出入境旅客超过1.2万人次,即便目前的入境人数有所下降,但对于一线检查员而言,责任和压力没有丝毫减少。穿上防护服后的余静雯和同事,每天在现场一待就是10个小时。对于他们而言,效率是要求,也是追求。

每一位旅客在入境时,都会接受检查员的基本询问,以便排查潜在风险。而这样的提问,在余静雯执行闭环勤务期间,平均每天要问300遍。重复的提问背后,是守护身后口岸和国门的坚定信心。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8)

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湾边检站三级警长 余静雯:

2月份的时候,香港爆发第五轮疫情,特别多的旅客没有预约就进了口岸,导致这边隔离酒店超载。旅客都拥堵在深港分界线,当时碰到了一个返深奔丧的中年旅客,她到达前台的时候整个人状态非常的差。经过询问才知道,她在等待通关的十几个小时里,都没有吃没喝。给她办完手续递还证件的时候,她突然就泪崩了,一直不停地跟我说谢谢。她回到这边感觉非常的激动,瞬间泪崩应该不单单是历经十几个小时波折以后的情绪释放,更多的是对边检、海关,对他们给予的安全感的自豪和感动吧。我觉得她所感谢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而是和我一样奋战在抗疫一线、坚守国门的这一群人。

03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9)

来深圳就业的香港青年有很多,对他们而言,地铁四号线就是“家”一般的存在。北起牛湖,南至福田口岸,这是深圳第一条,由港铁投资承建并运营的地铁线路。

港铁中铁电化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荣辉:

当时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签署了CEPA的协议,在2009年6月也再次签署了CEPA补充协议6,这份协议容许了外商能直接参与轨道交通领域,推动了内地商务的发展。其实在地缘优势,4号线是一条关口相关的线路,尤其是在今年的5月,东铁线在香港段的过海段也开通了,从福田口岸去到香港的中心区,都不需要超过1小时。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0)

这条地铁线,是香港和内地交通的互联,也是文化的互通。站台里、车厢内,经典港式元素随处可见,也融入了移动支付等本土特色。

香港青年 岑明峰:

4号线本身是港铁营运,对于我来说很有亲切感。第一它有广东话报站;第二这个车厢二维码是用来做科学抗疫的工具;另外就是列车安全员,他见到需要让座的人士和需要去照顾的人,他都会出手照顾,我觉得这一点是很温馨的。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1)

4号线短短31.3公里,采用了三种不同的经营模式,一期采取租赁特许经营模式,二期则是内地首个以建设-运营-移交BOT模式投资建设的地铁项目,三期采用由政府财政性资金全额投资建设、企业代建并代运营的特许经营模式,这是两地政府探索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持续创新。

除了4号线,深港两地构建城市空间的合作之路还在延伸。2020年8月,深圳轨道交通13号线项目中标书公布,由港铁参与组建的合资公司获得该条线路的建设和营运权。作为深圳西部南北走向的重要通道,13号线共设车站16座,将南山、宝安、光明三区串联。

港铁中铁电化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荣辉:

13号线是四号线以外另一条口岸线路,连结了深圳湾口岸,也直接通关到香港。进一步能够让香港和深圳更加紧密的合作和共同发展,也促进了大湾区人才的交流,包括交通、资金、信息的互联互通。相信随着13号线的发展,香港和深圳会合作得更加好。

04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2)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步入“高铁新时代”。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总长26公里,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可以到达内地44个站点,其中到深圳福田站的最短运行时间仅14分钟,到广州南站的最短运行时间47分钟,使得香港与深圳、广州融入一小时生活圈。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郭万达:

跨境工程,其实是要素流动、规则衔接、融合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要素流动要很多时间,广深港高铁开通最重要的是它融入了国家高铁的网络,空间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了,整个的大湾区都讲半小时一小时,那么高铁就可以实现半小时一小时的交通圈。

香港青年 岑明峰:

高铁刚刚出来很多东西都没完善,包括香港身份证或者回乡证都不支持在机器上直接领取,只能排队购票,大概要1个多小时。后来有专门给香港人用的,拿回乡证刷一下,就可以证明回乡证的功能。不过现在更加方便了,我们有居住证,可以直接代替回乡证的功能去买票,直接入闸。新的系统刚出来是不可以一蹴而就的,要给一些时间,包括政府,包括港铁,包括高铁慢慢去进步,慢慢去解决,其实大部分的生活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3)

2021年12月10日上午9点,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赣州西到深圳北的G2197次列车驶出站台,作为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港通道的组成部分,京港高铁赣深段,是华中地区连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通道。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 郭万达:

不要光看这就是个工程、一个轨道,它带来的是人才、是双向的流动,这是我们创新科技发展所必须的。一个大的工程可能会改变一个区域的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高铁网络带给香港人的,不仅是四通八达的高效和便捷,更重要的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无限可能。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4)

香港青年 岑明峰:

我们比上一代香港人更加幸运,上一代香港人可能是处在努力耕耘的阶段,而我们这代人是直接享用着国家发展的成果。香港年轻人乘坐着高速列车,向往着祖国庞大的市场去发展。这一点来讲,是我们背靠着大湾区最大的优势。

凤凰卫视记者潘玥:

无论是深圳湾口岸、广深港高铁,还是港铁负责运营的内地线路,都是香港回归后跨境工程的奇迹,回归之路,是“道路”也是“心路”,就像这条不断延伸的轨道,是“双向奔赴”的最佳见证。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5)

回望过去二十五年,香港与内地的交通互联,带来了人才互通,虽然疫情反复影响了通关效率,但并未影响大湾区基建的“加速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地之间的通道会渐次敞开,列车会再次启动,人与人之间也不再隔着“很近又很远”的距离。

回归有没有必要(回归之路是双向奔赴的)(16)

制片人:潘玥

编辑:李唯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