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

#真知新坐标#​

导读:“伏天”之说从何而来?伏日,如何计算?为何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中伏”为啥是最热的一伏?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

俗话说“夏至不到莫言热,冬至不到莫说寒”。夏至节气过后,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三伏时节马上就要到了。伏天的气候特点就是闷热、潮湿,稍微一动,便浑身是汗,汗津津的给人体感极为不适。闷热的天气加上身体上的不舒服,往往让人苦不堪言,所以,伏天又叫作“苦夏”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2)

“伏天”之说从何而来

伏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汉书.郊祀志》注中说:“六月伏日也,周时无,至此(秦)乃有之”。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3)

古人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阳气和阴气分别达到极致的日子,也是阴阳二气开始逐渐转换的日子。夏至日,阳气达到极致,此后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曰“伏日”也。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4)

伏日,该如何计算

古人用“干支纪日法”来计算时间,即把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结合起来,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名称,来循环使用计日。古代人是旬休制度,每工作一旬,休息一次。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5)

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这种“计日法”有些复杂,但对古人来说,这就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星期计日法”是没什么两样的。不过就是一个星期有七天,而一旬需要十天而已。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6)

俗语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头伏开始的时间;第四个庚日是中伏开始的时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是末伏开始的时间。其中,头伏和末伏均为10天,中伏时间不固定。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7)

今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6庚午日,所以今年头伏的第一天就是7月16日。依次类推:今年头伏是7月16~7月25日;中伏是7月26~8月14日;末伏是8月15~8月24日。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8)

伏天,为啥不是夏至后立刻就入伏,而是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

古人云“天道速,地道迟”,夏至虽然是太阳光照最长的一天,阳气达到极致的一天,但却不是最热的一天。因为事物都需要一个积累转化的过程,气温也是一样,虽然夏至后气温越来越高,天气也越来越热,但大地吸收了热量以后,需要一个转化并释放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何夏至后,不能立刻入伏,而需要在过段时间的原因。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9)

古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把一年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季。“长夏”指得就是三伏这段时间,因其在夏至之后,又叫作“长至”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0)

“长夏”处于夏季和秋季之间,夏为阳火,其性烈;秋为阴金,其性敛;长夏为温土,其性中,正好中和夏阳火之烈,藏秋阴金之敛,故,伏者何也?乃是藏阴金之气于炽热之中,五行变化、阴阳交换之日也!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1)

庚者,更也,有所更替也。庚又属阳金,金怕火,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

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作为伏天开始的原因。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2)

“中伏”为啥是最热的一伏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天气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时候,往往是最热的。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3)

入伏后,气温越来越高,大地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逐渐累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到了中伏的时候,积累的热量达到高峰,加上受降雨的影响,空气湿度变大,天气开始逐渐变得闷热起来,让人难以忍受。在加上阳光的照射,地面辐射增温,给人的感觉也就更热了。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时候(伏天之说从何而来)(14)

谚语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大暑,灌死老鼠”,头伏和中伏正处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中,我们不仅要做好防暑准备,还要注意预防洪涝灾害哦!

三伏将至,你那里开始热了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