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空难五大奇迹(航空安全永无止境)

航空空难五大奇迹(航空安全永无止境)(1)

张聚恩/文

青年教师乔善勋是我的小老乡、北航的小学弟,在推进航空教育和通航发展的共同事业中结识。他在学校里开了航空课程,十分注意学习和积累,业绩突出。教学之余,他积极参加地方的航空创新和航空融入地方经济的战略规划、活动策划和推动工作,建树颇多。同时,他还是《航空之家》新媒体主编,是一个同名业务群的“群主”,拥有近500名群员,几乎凭一己之力把这份新媒体和这个群经管的既有效又有序,对他的敬业与勤奋精神我深为钦佩。

航空空难五大奇迹(航空安全永无止境)(2)

乔老师与杨元元老局长(2002~2007年任民航总局局长,任内推动中国民航管理体制变革和快速发展,成就斐然)合影

对各类事故原因的精确占比,未见统计数字,但总体说来,早期引发航空空难的第一位原因是设计制造缺陷、机械故障、导航与恶劣天气的影响等技术性原因,大约占到80%。随着上述技术性问题的不断解决,人为因素上升为引发空难和严重飞行事故原因的首位,至少占到三分之二。这一状况在商业航空运输中如此,在通用航空中更是如此。

人为因素中,首当其冲是飞行员,飞行员的技术水准、品格气质、身体状况、包括精神健康等,都直接关乎能否正常、正确地驾驶飞机。其次,是空管人员,他们虽默默无闻i,但对维持良好飞行秩序,正确导引和指挥航班的起降,责任极其重大。此外,飞机维修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地面服务人员的尽职精神和工作质量,也对保障飞机良好状态,支撑和保障飞行任务的完成,关系密切而直接。当然,还有一个更为严峻而棘手的问题,就是恐怖袭击和蓄意破坏,其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做到严密防范,实属不易。

近年来,商业航空的安全记录总体向好,但仍然发生了几起引起强烈社会冲击的悲惨空难。最悲惨的是,在2014年不到4个月时间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两起空难。先是3月8日失联的MH370,由吉隆坡飞往北京,执飞机型波音777-200ER,遇难人数239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后为7月17日在乌克兰上空坠毁的MH17航班,由荷兰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执飞机型同为波音777-200ER。机上283名乘客与15名机组人员共298人全部遇难。MH370事故原因仍未查明,且遇难飞机和人员踪影全无,但倾向认定非飞机故障。而MH17则是被山毛榉导弹击落的。

发生在2015 年 3 月 24 日的德国之翼航空公司的 9525 号航班(执飞机型 A320 )的空难,极为怪异与惨烈。竟然是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副驾驶安德烈亚斯·卢比茨谋划的“撞山”自杀,机上 150 名人员,包括被关在机舱外的执飞机长,全部成为殉难者。这起空难,凸显“驾驶舱安全”和驾驶员心理健康问题,导致迅速制定和采取多项针对性防范措施。

当然,杰出的飞行员在危急时刻,凭借坚毅的品质和高超技能,或转危为安,或绝处逢生,他们的壮举则受到了人们的由衷赞誉。2001年8月24日,加拿大越洋航空(Air Transat)236航班的机长罗伯特·皮谢,驾驶因燃油泄露导致发动机停车的A330-243,成功迫降,并创下大型客机无动力滑翔157km的记录。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航班(A320-214)在遭遇黑鹰撞击、双发熄火后,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沉着应对,以高超技术驾机迫降哈迪逊河,挽救了全机乘客的生命。杨元元老局长亲译了由机长本人和专栏作家杰夫·扎斯洛合著的《最高职责(Highest Duty)》一书,萨伦伯格机长的事迹还被拍成了电影《萨利机长》(我曾在观看这部电影后写下第119篇微文《职业精神的赞歌,航空科普的教材》,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以链接浏览)。

而最近,一位女机长更成为人们传颂的英雄:今年4月17日,美国西南航空的一架B737在从纽约飞往达拉斯的途中,因左侧的CFM56-7B发动机突然爆炸,造成一扇舷窗震碎。在危难关头,机长沙尔茨临危不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成功迫降费城机场;虽然事故造成一名乘客遇难(美国2009年以来在民航事故中的唯一遇难者),但拯救了全机其余所有乘客和乘员。让我们向这些大智大勇大爱的英雄机长们致敬!他们是航空安全金钥匙的重要持有者,是在事故突发时拯救人们于危难之中的可敬天使。

如何才能更好地管控人为因素,防范事故的发生呢?需要采用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对驾驶员、航管员、维修人员等的素质与技能、身体与精神状况等进行更有效的考查管理,建立更合理的制度与程序,确保状态正常与稳定。还应该针对防范恐怖袭击和蓄意破坏,采取更严格的综合举措。同时,也需要继续从飞行器自身的设计制造、发动机质量的持续提升、配套设施条件的完善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技术改进,使不良人为因素的不良行为和操作,得以制约或限制,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在这个意义上,技术进步的道路是没有终点的,提高飞行安全性是所有航空从业者理所应当的、永远的责任。

在我写作此文前几天,我和乔善勋老师刚刚再次愉快地相会于北京。他同意我先发我为他的新书所写的“序言”,并披露此书已付梓、即将与读者见面的消息,还向我提供了新书样本的封面照。让我们期待着他的新书尽早同大家见面,并祝愿乔善勋老师取得更大的、多方面的事业成就!加油,乔老师!



航空空难五大奇迹(航空安全永无止境)(3)

附“序言”全文

继2016年10月写作出版《空难悲歌——航空安全背后的故事》后,年轻而勤奋的乔善勋老师在教学之余,又完成了新作《空难启示录:谁是航空安全的金钥匙》。在上一本书的第一部分,作者已经写到了关于“人的因素”,而在本书中,汇集了更多空难案例,集中揭示引发这些空难事故的人为因素,令读者倍感震惊,对“人为因素”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现阶段加强航空安全的主要方向做出了导引。

在某种意义上,航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提高航空器和航空运营安全性、消减各类事故的历史。在这个进程中,人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现代航空器已然成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数据,2017年全球航空业旅客总量为40.8亿人次;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超过1100万人次飞翔在天地之间,这是何等壮观的社会现象。人们满怀信任地把乘机作为远行的基本方式。现代航空带给人类的巨大福祉无可替代。

航空安全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适用的航空器,其技术基础是自身的设计与制造。经历百多年的奋斗与积累,人们已经建立起宏大的航空科学技术体系,建立了基本完备的、满足各种复杂环境下安全飞行要求的设计与制造标准,也根据千变万化的实际飞行情况,构建了充分考虑人—机系统特性的使用和操纵飞机的规程与方法。时至今日,我们仍需不断提高航空器自身的安全性,但航空器自身技术性能制约成为引发空难主因的状况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而“人为因素失事”仍然是到目前为止尚未解决的难题,且此长彼消,在事故与空难中“人为因素”占比呈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飞行活动本就是人(驾驶者和管理者)—机(航空器)—环(飞行环境)三要素组成的大系统。其中,技术精湛、体魄康健、品格优秀的飞行人员,精准高效的运行管理者,特别是默默无闻但责任重大的航管员,忠于职守、不可有丝毫懈怠的地面维修与服务人员,是最为要者。当然,人的素养与技能不是绝对的,需要用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手段,去消除和抑制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还要针对严峻复杂的政治态势,去努力营建无暴力干扰的运行环境,当然,这个话题就颇为沉重了。

航空安全是永无止境的。我们需要在“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这两条战线上打上百年、千年的持久战。“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需要我们辩证施治。但在当前,关注“人为因素”的影响,致力于“人为因素”的控制,赢取在此领域的任何进步,必将对航空安全水平的提高产生现实而重大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