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的有关知识(阅读科举文该知道的古代教育科举知识)

因为入了科举文的坑,就详细了解了一下相关的知识,结果发现这是初中语文要掌握的基本语文知识,觉得自己真是对不起当年辛苦付出的语文老师啊![泪奔]下面我将重新学习一下古代教育科举相关知识。

1、考生

科举考试的有关知识(阅读科举文该知道的古代教育科举知识)(1)

(1)童生

明清科举制度,凡未考试合格成为秀才(生员)以前,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称“儒童、文童”。其中有青年学子,也有已过青春之人。

(2)秀オ

汉代以来举荐人オ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为“秀才”

(3)举人

举人之名,秦汉前已有,是举拔贤才之意。唐宋时凡应科举考试的各科士人均称“举人”,俗称“举子”。明清时称乡试登第者为“举人”。举人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

(4)解元

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也称”解首”。因乡试本称“解试”,故名。

(5)贡士

唐以后朝廷取士,由学馆出身者叫“生徒”,由州县出身的叫“乡贡”。经乡贡考试合格者称“贡士”。清代会试中录取的称“贡士”。

(6)会元

科举考试中会试第一名之称。因会试是各省举人到京城会考,所以考得第一名称“会元”,也称“会魁”。

(7)监生

“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明清时期,凡是进入国子监、具有读书资格的人,统称“监生”。

(8)进士

科举考试中通过进土科考试中试(考中)者的称谓。明清时进士成为考中者的专称,举人在会试时考中称为“贡士”,再经殿试录取为进士。

(9)一甲前三名,赐进士及第

状元: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称号。

榜眼: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二名的称号。

探花: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的称号。

2、考试

(1)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试”。应考者称“童生”,亦作“儒童”“文童”。童生试要经过县试、府试(或直隶州、厅试)院试三个阶段,每三年举行两次。

(2)乡试

科举时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贡生等均可应考乡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3)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以及国子监的监生皆可应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殿试。(4)殿试

又称“廷试”,是科举制级别最高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分别称“榜眼”“探花”,为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考试的有关知识(阅读科举文该知道的古代教育科举知识)(2)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可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